黄庭坚这首诗,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名扬天下……
素材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阁雄踞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城区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
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双井七世,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
快阁之所以会名闻天下,应当归功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今天小编就与大家聊聊黄庭坚的这首诗!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门四学士之一,35岁的黄庭坚出任泰和县令。黄庭坚这人,性格朴素坚贞,出任泰和县令也是泰和人民的福分。古人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封建社会为州县长官者之贪腐。
而黄庭坚却是一个崇奉“平易治理”的人,对治下事务能从百姓角度出发,所以惠及于民,百姓对他是很爱戴的。作为一个文豪县令,公务之余,自然就会有那种风雅之事。
于是登高望远,逸兴遄飞。而当时泰和县内最著名的莫过于“快阁”了,理所当然就成了黄庭坚经常去地方。
1082年初冬,此时黄庭坚在泰和任上已经三年了。十月的某个傍晚,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公务,正是雨后初晴的时候,38岁的黄庭坚再次登上快阁,以放松自己的心情。
凭栏远望,非常惬意。眼里看到的是初冬的万木萧条,诗人眼里却是天地旷远。
明月下,江水澄明如练,缓缓东流。由于身边没有知音朋友,自己也就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眼前唯有美酒才能一释愁怀。
想到人生羁旅,为官不易,真有那种“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想法了。于是,黄庭坚泼墨挥毫,写下了千古名作《登快阁》:
登快阁
作者: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诗作于作者在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诗歌大意是:我并非大器,只会认真做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诗人说,我这个人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痴儿了却公家事”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
后句“快阁东西倚晚晴”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中的“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中的“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
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尾两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
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
在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
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李白有“水寒夕波意,木落秋山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柳宗元有“木落寒山尽,江空秋月高。”(《游南亭夜还叙志》)等诗句。本句可与前人诗句相映生辉。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两句是这首佳作中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这意境、这气象不单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更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快阁因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不绝。著名的有南宋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代的刘鹗,明朝的王直、罗钦顺,清代的高咏等。
历代题咏的诗篇数以百计,其中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为黄庭坚《登快阁》诗之后最负盛名的诗篇。
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广东,被元人所执,囚于船中,解往大都。船过泰和,文天祥望见快阁,如遇庐陵父老乡亲,作《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以志伤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
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却屡建屡毁。据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毁于水,十九年修复;
清嘉庆十八年(1813)公修,道光四年(1824)由邑人曾敏才捐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五年重建;公元1973年毁于龙卷风。
毁于龙卷风的快阁为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檐楔彩色螭头,梁雕龙画凤,穹顶图饰。
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一石匾。
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题词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
阁下的涪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
不知道是黄庭坚该感谢快阁,因为是快阁给他提供了写作的题材,要是没有快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
还是快阁该感谢黄庭坚,毕竟,快阁这个名字,以前是不怎么出名的,正是“登快阁”一诗,才让其成为江右名楼,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曾有“天下第一阁”的桂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