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举全国之力荡平准噶尔汗国的四大原因浅析
1644-1912,用人话顺序分析清朝节点!
只有干货,没有胡说!
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最大威胁
从康熙开始,准噶[gá]尔一直都是大清王国最大的威胁,作为最古老的一支部落,准噶尔蒙古一直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带。他们的先辈蒙古人在也先的带领下,制造了“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所以这批人的野蛮可想而知。在清朝入关不久,准噶尔人又一次崛起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首领是蒙古族的传奇人物噶尔丹。数十年的征战,他一统了西部蒙古四部,甚至梦想一统天山南北,随后统一整个蒙古民族,最后与满族统治者掰掰手腕,恢复大元旧业。
野心勃勃
你知道噶尔丹有多牛吗?他改革了草原法典,第一个在蒙古制造铜币,稳定了草原经济,壮大蒙古骑兵,很快征服了大半个新疆。甚至中亚地带的民族直接把他和康熙以及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共称为欧亚大陆上的三位大帝,称为“博硕克图汗”。但很不幸,准噶尔蒙古遇到了三连暴击,他们就是爱新觉罗家族前后继任的三位英主,康熙、雍正、乾隆。从康熙开始,朝廷就加强了和准噶尔蒙古东边的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切断和孤立准噶尔。接着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最终竟然直接逼死了噶尔丹。
噶尔丹虽然死了,准噶尔的军事实力依旧不可小觑。在康熙晚年,准噶尔又借助西藏红黄教之争,入侵西藏。在十四阿哥胤禵的带队下,他们被重新赶回了天山。准噶尔就像牛皮癣一样,成为大清怎么抹也抹不掉的一块伤疤。雍正九年,皇帝又派出两路大军主动发起对准噶尔的进攻,虽然最终结局是清准两方握手言和,实际上是清朝的惨败。因为作为主动挑起的一方,又是客军作战,清军消耗的人力物力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可谓损失惨重。虽然雍正朝以后,过了二十年的和平期,但是当年的和通泊之战成为了大清帝国永久的噩梦,大臣们一想到西边时刻有一只狼在虎视眈眈就不寒而栗。
突然
乾隆是在这样的环境接了这个班,作为最有福气的皇帝,乾隆本来是一个太平天子。大清朝二十多年没有发动战争了,突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皇帝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迅速出兵,扫灭准噶尔汗国。发动平准之战,在所有人看来完全是自找苦吃。大清作为一个农业文明立足的国家,为什么要主动发起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且,清朝和准噶尔已经达成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双方通过贸易获取了巨大的利益,皇帝你没必要没动机和他们发生摩擦甚至战争。最重要的是,二十多年没有发动过战争了,突然发动战争,不仅普通百姓,连军人都没做好准备。
那乾隆是为了什么,一定要打这场似乎出师无名,自损一千的傻事。因为皇帝有皇帝的格局和眼光,他站的高度和角度与众不同。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乾隆的自信心和雄心,他身上承担的是康熙、雍正两代对他的期待,责任心驱使他要继承父祖的衣钵。而乾隆有着极度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的状态,他考虑的从来都是“大清亿万斯年”的大格局,他是大玩家,大手笔。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外部环境。
第二个原因是,乾隆太了解少数民族了。为了处理边疆问题,乾隆是为数不多的精通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风俗的帝王之一。乾隆在继位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除了维语和藏语,乾隆精通蒙古语,可以用蒙古语和蒙古人进行无障碍沟通。正是这样的积累,乾隆对准噶尔看的非常透彻。准噶尔看似大清的癣疥之疾,但实际上却关系到整个西部的安宁。首先准噶尔地处险要,南可以入藏,东可以屯兵蒙古他部。一纸合约有什么用,一旦准噶尔强大,撕毁条约,重复大元旧梦是必然的。乾隆正是意识到以这一点,时刻不寒而栗。
第三个原因,乾隆发动战争的时间,从上帝视角来看,确实是准噶尔部落最弱的一段时期,不得不说乾隆的眼光非常的毒辣。从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噶尔丹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病逝,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大汗的位置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导致汗国四分五裂,力量大衰。
第四个原因,乾隆的命太好。康熙和雍正给他打下的底子非常的牢,三代经营,国力强盛。
灯下黑
站在今天看,当时的时局很明朗。但是在历史的当时,作为灯下黑的当代人,能像乾隆一样看清楚形势的却凤毛麟角,而作为领导人,乾隆做出了高人一等的决断,并且有力的实施了这个决定,让大清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