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作对】诗情画意:一锅涮尽人间味(刘惠敏)

本期收稿 :江中月 董景萱

图文制作:林看云

● 扫码入群全心作对

全心作对之诗情画意

第九十四期

火  锅

佚名

碰杯声共语声喧,玉箸纷纷斗绮筵。

盏里人情干更满,锅中世故涮还鲜。

新交捉臂迟逢憾,旧识搂肩早尽欢。

信道桃哀满天下,面红耳热正缠绵。

作者简介

诗的题目和作者未知,不过感觉应是当代人作品。

赏析

说起火锅,作为中国人可真是太幸福了,什么重庆老火锅、潮汕牛肉火锅、老北京涮肉火锅……各式各样的火锅数都数不过来。没办法,我们的吃货属性完全是遗传自我们的老祖宗啊!今天,咱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人怎么吃火锅。

火锅,以锅为器具,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史书中记载的食用方法,就有五百五十多种。火锅在古代不叫火锅,叫“古董羹”,因为食物投入沸水中的咕咚响声而得名。如果追溯起火锅的源头,大概得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了。

商 周:单人自助小火锅——温鼎

商周时期的吃货们,就撸出了火锅的雏形,而且是精致的单人小火锅。下面这个器具,名为“温鼎”,是一种可以边煮边吃的火锅。“温鼎”内的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高度只有十多厘米。当然,这种精致的小火锅只有王宫贵族可以享用,普通人是享用不起的。

战 国:吃过的都说好——鼎鼎

战国时期出现了“鼎鼎”,简直完爆温鼎一个鼎的距离啊,功能比温鼎好太多了!鼎鼎最大的升级,在于烹调方式——可以调五味。所谓的调五味,就是将几种食物混合,让每种食物的味道相融合,这样菜肴才更加鲜美。

汉 代:精致讲究的小火锅——染炉

汉代的火锅,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火锅了。下面这种被称为“染炉”的锅,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小锅,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

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长安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外来的香菜和葱已经作为一种调味品,出现在了王侯贵族们的餐桌上。

因此,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火锅蘸料的吃法,吃货们可以献上你们的膝盖了。

三 国:鸳鸯锅的鼻祖——五熟釜

据说,魏文帝曹丕是个火锅爱好者,喜欢用一种叫做“五熟釜”的炊具来煮东西。

所谓的“五熟釜”,就是将鼎分成五个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煮食时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可以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也方便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享用。

五熟釜和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算是鸳鸯锅的鼻祖、重庆九宫格火锅的前身吧!

魏晋南北朝:吃出风雅——菊花火锅

魏晋,可以算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逼格的一个巅峰了,尤其是“竹林七贤”那一派清雅如云、仙姿风流的气度,为后世所景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发明了菊花火锅也算是应景。

啥是菊花火锅呢?就是在火锅中投入几朵菊花,令油腻变得清淡,吃个火锅都如此风雅,何愁作不出好诗?

唐 朝:人见人爱——陶制暖锅

火锅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饮食,富人设家宴的时候,一般都会备用火锅。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

白居易有诗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生动地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火锅。

想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可以边吃火锅边写诗,难怪豪情万丈!又有多少首流传千古的唐诗,是在温暖如春的火锅边诞生的呢?

宋 代:涮锅前身——拨霞供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已十分常见。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举办“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

除此之外,在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还记载了吃“拨霞供”的故事。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想烤来吃,隐士告诉他说:“可以这样吃兔肉: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林洪按照这种方法吃了一通涮火锅,顿感醍醐灌顶,脱胎换骨。谢过隐士之后,给这种涮火锅取了个名字叫“拨霞供”,秘诀就在一个“涮”字。

明 代:能吃的都可以涮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各种外来作物和调料也开始传入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了火锅的味道和种类。明朝的火锅,秉承着能吃的都可以丢下去涮的指导思想,俘获了一众人的胃,也是屡获皇帝恩宠的一道宫廷御膳。

清 代:全民皆爱的冬日佳肴

清朝时期,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的冬日佳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不仅自己喜欢吃,还喜欢大宴宾客。据说有一次,乾隆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530桌火锅。

嘉庆帝更有此爱好,在登基大典上,竟举办了1550桌的火锅宴,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创下历史上的火锅之最,不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可惜了。

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尤其喜欢菊花火锅,火锅更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看完古人们吃火锅的历史,是不是已经被我国先民们的吃货智慧与情怀震撼到了呢?

已经压抑不住那颗馋涎的胃了吧?

那就约上朋友在小寒时一起开吃吧!

——来源:网络

美食诗

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朝·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惠崇春江晚景》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朝·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5.《初食笋呈座中》唐朝·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6.《老饕赋》宋朝·苏轼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7.《食笋》宋朝·曾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馀。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8.《淮上渔者》唐朝·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9.《煎饼赋》清朝·蒲松龄

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

10.《渔父·松江蟹舍主人欢》唐朝·张志和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蓴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11.《惠州一绝 》宋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2.《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宋朝·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

13.《猪肉颂》宋朝·苏轼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4.《於潜僧绿筠轩》宋朝·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15.《寒具诗》宋朝·苏轼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16.《豆粥》宋朝·苏轼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

17.《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宋朝·苏轼

题记:携白酒、鲈鱼等物,虽非珍馐美馔,然与好友醉饱高眠,而乐亦在其中矣。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

18.《吃茗粥作》唐朝·储光羲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19.《煮粥行》清朝·尤侗

去年散米数千人,今年煮粥才数百。去年领米有完衣,今年啜粥见皮骨。去年人壮今年老,去年人众今年少。爷娘饿死葬荒郊,妻儿卖去辽阳道。小人原有数亩田,前年尽被豪强圈。...

20.《苏东坡随笔》宋朝·苏轼

友朋设宴庆云楼,美食十二配郎酒。觚觥交错杯杯尽,门前石狮口水流.

21.《菜羹赋》宋朝·苏轼东坡

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辞曰:嗟余生之褊...

22.《梳头看可正平诗有·老子平生汤饼肠》宋朝·杨万里

老子平生汤饼肠,客间汤饼亦何尝。怪来今晚加餐饭,一味庐山笋蕨香。

23.《朝中措·先生馋病老难医》宋朝·朱敦儒

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24.《当食自喜二首·饮食无他止养身》宋朝·钱时

饮食无他止养身,人间多少不惺惺。朝晡细嚼家常饭,一卷神农本草经。

25.《食笋》唐朝·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

26.《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宋朝·陆游

蓼芽蔬甲簇青红,盘箸纷纷笑语中。一饼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几春风?

27.《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宋朝·范成大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幡。

28.《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唐朝·杜甫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种幸房州熟,苗同...

29.《初到黄州》宋朝·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30.《蜜酒歌》宋朝·苏轼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31.《山居食每不肉戏作》宋朝·陆游

溪友留鱼不忍烹,直将蔬粝送余生;二升畲粟香炊饭,一把畦菘淡煮羹。莫笑开单成净供,也能扪腹作徐行。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32.《当食自喜二首·旋摘园蔬随意好》宋朝·钱时

旋摘园蔬随意好,软炊土米绕牙香。人言少吃多滋味,此是尊生第一方。

33.《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宋朝·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火锅”主题备选出句

4.火旺炉红,温情煮沸三冬雪;(张玉波)

10.鼎转乾坤 ,百味人生经水火(赵春景)

14.火样人生,酸甜苦辣一锅煮(贾云增)

19.金鼎蒸腾,世上悲欢多起伏(马耀发)

20.一锅涮尽人间味(刘惠敏)

22.几度沉浮谁问鼎 (东篱主人)

28.置身水火成奇味 (王占奇)

30.绿蚁红炉,翻江倒海寻仙味(雪静道人)

31.醉里慰忧劳,三冬炭火烹真味(王乃谦)

出句:一锅涮尽人间味(刘惠敏)

对句

本期收到对句42比,优秀5比。

1、几句道出心底情(李和平)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

2、几箸挥飞客里愁(王乃谦)

3、三盏倾出世上情(董景萱)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

4、三盏溢出此地情(刘克宽)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

5、半盏斟空浮世愁(王桂芝)

6、众口尝穷世上鲜(马耀发)

评:“世上”与“人间”有合掌之嫌。

7、双筷挑来岁外香(七尺)

8、半日享成汤底香(草木本心)

9、众客追思昔日情(翁童)

11、五彩生成室内春(张玉波)

12、众口遍尝海底鲜(幽若兰)

评:“遍尝”与“涮尽”词性结构不对仗。

13、三日兴思口里香(周俊)

评:“兴思”,解释为构思的意思,用在这里牵强了。

14、三顿吃光海底鲜(百川)

15、三日思来齿上香(姚 凯)

16、满室香侵酒客衣(四叶草)

评:“香侵”与“涮尽”词性结构不对仗。

17、满座携来腹里情(子牙情)

18、半盏斟来故国情(一联百对)

19、满院聚来福地仙(美丽邯郸)

20、三盏斟出心底情(杨敏)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

22、满盏斟清佛舍禅(赵春景)

23、四季升腾塞外风(毛继锋)

评:“升腾”与“涮尽”词性结构不对仗。

24、几笔抒出臆底愁(驿外芳林)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臆底,费解。

25、九域尝来地上鲜(胡东华)

评:九域,“九州”之意,用在此处应再酌。

26、两友斟盈席上杯(一枝莲)

27、双筷捞完海上鲜(孙秀菊)

29、众口调出尘世欢(溪客)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尘世”与“人间”有合掌之嫌。

30、十里飘来尘世香(燕树志)

评:“尘世”与“人间”有合掌之嫌。

31、两箸识得海底香(董振亮)

评:平水韵“得”失替,新韵可以。

32、众囗夸红食界名(傅士文)

33、双箸捞来百态图(马永平)

34、孤客沾穷爵里春(海之恋)

评:“爵里”,官爵和乡里,并列结构,与“爵里”词性结构不对仗。沾穷,费解。

35、千盏驱光心底愁(灏)

37、万众吃嗨天下鲜(鲜为人知)

38、几笔勾出故土情(尘埃)

评:平水韵“出”失替,新韵可以。

39、中火燃消座上寒(王占奇)

40、数语重燃往日情(凉月如眉)

评:“重燃”与“涮尽”词性结构不对仗。

42、两箸寻来海底鲜(雪静道人)

点评:张颖(石家庄)

入选对句

最佳对句:

21、斗酒吟来月下篇(刘惠敏)

优秀对句:

10、三盏洗空心上尘(看云出岫)

28、满座皆成世外仙(百合)

36、满室聚来同道人(京廊人家)

41、半盏渡为尘外仙(蓝梦)

总评:

出句“一锅涮尽人间味”,在浓浓生活味儿扑面而来的同时,又寄寓了人生感慨,还给情怀的抒发留下了空间。古人讲:“文以载道”。所谓“道”,即道理、思想和情感等等。当然,这个道,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人生态度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而且,也并不是说一切的诗词文赋都要写成理论文章和教化文字,对喜怒哀乐等感情的抒发,同样是“载道”。所以,对句时,不必一味写其形、写其色,更要写其况味和情怀,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