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12)|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重875克

文物年代:春秋

出土信息: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为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所用青铜剑,剑身满饰菱形纹,剑格两面以蓝色琉璃镶嵌花纹。剑身靠近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八字鸟篆书铭文。此剑保存完好,历经二千三百多年,刃部仍然十分锋利。

越王鸠(勾)浅(践)

自作用剑

据质子射线荧光对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越王勾践剑为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

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

从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看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

乔爱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 年第 02 期

根据我国考古研究显示,春秋时期青铜剑已经拥有了非常精美的外形和复杂的铸造工艺,体现了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巅峰,在春秋各个诸侯国中,越国和吴国的铸剑技术处在当时时代的尖端,古籍中就曾明确提到过“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而最能体现当年铸剑技术巅峰的莫过于闻名中外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20世纪60年代,其出土墓葬位于我国湖北省江陵市,此剑是该墓葬约600件陪葬器物中的一具。勾践剑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经学者唐兰考证意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自此,这柄青铜剑作为我国文物中传世之宝,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

1

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

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性,在春秋时期,要铸成一把剑,要比铸成其它兵器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而要铸成有特殊工艺的宝剑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剑成了当时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皇家也将其当成显示天道威仪的符号。随着社会各阶层对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春秋晚期,铸剑的技术已有了相当高的造诣。

众多学者对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青铜剑通高55.7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柄长8.4厘米,重875克。从它全部的装饰来看,剑身以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为主,剑格还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构成了特殊的装饰,剑与剑鞘完全融合,没有一丝缝隙;剑首内部刻着同心圆圈,圆圈有多道,且纹理非常细致;剑柄用丝缚之,且丝缚方式与同期所出铜剑相比有明显不同。最为奇特的是剑体毫无锈蚀,并且非常锋利,考古队员对其进行测试,二十余层纸张竟可一划而破。

越王勾践剑出土之日与其铸成之期相比,已足有一千多年了,如是普通的宝剑,早已锈迹斑斑了,但令人不解的是,勾践剑出土后,剑面光滑明亮,仿佛昨日才铸成一样,为解开这一谜团,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众多国外专家共同合作对勾践剑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研究。为了不对勾践剑剑身产生永久性的伤害,他们采取了当时先进的研究模式—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剑身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不但分析得出了剑身的金属构成,更得到了各金属在剑身中所占的百分比。

越王勾践剑由多种金属组合而成,主要为铜,其比重高达80%,其次为金属锡,比重约为16%~17%,另外还包括多种其他金属如铝、铁、镍、硫等。最主要的组成成分铜,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会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反应,也就是说,它并不容易生锈。

此外,由于墓室内氧气含量极少,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勾践剑的储藏环境为它的防止锈蚀提供了很好的庇护。

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也令研究人员啧啧称奇,其锋利程度比起现代高精技术生产出的产品毫不逊色。在春秋时期,剑是重要的古代兵器之一,对剑的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剑的不同部位所使用的铜、锡比例也不同。对剑脊要求有柔韧度,能弯曲,因此锡含量较低,而剑身处要求锋利、对敌时有力度,因此锡含量较高;至于剑表面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由于特殊的化学反应,在千年之后依然艳丽非凡。

2

越王勾践剑的艺术美感

越王勾践剑不止有独特的铸造工艺,其艺术设计理念也体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技艺的顶峰。在其剑身表面独特的黑色菱形花纹图案,光洁如玉,晶光熠熠,令观者产生非凡的艺术美感。这种效果也是由独特的铸造工艺形成的,根据研究模拟测试显示,这种工艺应该是先用高锡粉末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涂层,再与该涂层上雕刻花纹图案,之后进行特殊的加热处理,使得氧化层掉落,才构成了双色相见的菱形图案。在数千年的时间磨蚀下,因着宝剑独特的埋藏环境,黄白相见的图案演化为黑白相见的图案,越王勾践剑给现代人带来的观感,就是因此而来。

勾践剑的剑柄处刻有八个有错金铭文,分别为“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这在勾践剑被发掘之初还引起了考古学家不小的争论,最后综合多种考据,该铭文的意思应表示为此剑为越王勾践的自用剑。铭文是我国青铜器时代重要的记事工具,其内容包括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如对有功勋者的赏赐、贵族的命名、战役、祭奠仪式、各式契约协议等,它不仅是研究古代人民生活起居、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就其本身而言,就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了让铭文有更长的保存时间和突显其重要性,铭文大多为金文,字体的风格也偏于清秀雅致,但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也与众不同,它采用的是比较少见的鸟篆体,这种字体在当时又被称为虫鸟书,该字体不仅看起来更加直观,而且形状如鸟,还带有一定的装饰效果,一把剑上的铭文都如此令人拍案叫绝,可见当时的文化艺术程度发展到了何等高度。

没有高超技术作为基础,当时的铸剑师有再高的艺术造诣也无法将其呈现在剑的造型上,越王勾践剑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顶级的铸剑师和铸剑技术明显在吴越两国。

3

我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冶炼水平

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并不算太早,但青铜技术在春秋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带动了我国整体冶金业的进步,使中国很快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拉开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化艺术的序幕。与当时其他国家仅重视炼制不同,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除了重视“冶炼”,也重视“铸造”,冶炼和铸造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的。

在中国,青铜器的铸造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和创新。在商周时期,典型的铸造法为“合范法”,其代表作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和四羊方尊,该方法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一旦出现一点失误便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一般用来制造大型工具和器物。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铸造法,名为“失蜡法”,该方法在合范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被大量用在了精密仪器的制作中。到了战国时期,铸造法更上一层楼,除了考虑器具的实用性,还开始重视器具的外观,于是出现了多种用于器具装饰的艺术,如镶嵌、婆金、错金等。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最多的时期之一,为了提高士兵作战能力,各个国家对兵器的要求首先便是规范性和统一性,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当时的铸剑水平。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得铸剑师们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些甚至和王侯将相们一起被记载到了史书中,如《越绝书》就提到过一位名为欧冶子的铸剑师。

青铜文化贯穿于中国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青铜器有高超的铸造技术,有着磅礴大气或精致玲珑的外形,有内容丰富、造型美观的铭文,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那样一个物质文化缺乏的时代,青铜器的制作工匠们能够为后世留下如此宝贵的遗产,除了感到幸运,更为我们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2]谭德睿,廉海萍.吴越菱形纹饰铜兵器技术初探 [J].南方文物,1994(02).

[3]陕西省博物馆等.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4]郑利平.中国古代青铜剑的技术分析[J].金属世 界,2008(02).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0)

相关推荐

  • 【吉博·云课堂】第二十六讲:“宝剑锋从磨砺出”之院藏一级文物“青铜短剑”

    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勤奋篇>中, 有这样一句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说明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 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世人 ...

  • 2005年4月初的一天,八十三岁的中国著...

    2005年4月初的一天,八十三岁的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老先生在儿子的陪同下,像往常一样,来到北京大钟寺文物市场淘宝. 当他们路过一个文物地摊时,史老发现一把青铜剑似曾相识,于是便蹲下身子拿起了那把剑 ...

  • 湖北禁止出境文物(一) 春秋越王勾践剑

    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 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 中国加油! 关于湖北的禁止出境文物,按年代顺序本来第一个出场的应该是武汉盘龙城出土的商代大玉戈,但可惜这件文物大概因为太珍贵或是太脆弱了,自出土后就从 ...

  • 禁止出境文物(168)|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 文物年代:三国吴 出土信息:1984年安徽马鞍山雨山区朱然墓出土 馆藏地点: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木胎 ...

  • 江西景德镇一少女墓,出土“逆天”瓷器,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江西景德镇,又名"瓷都",不仅海内闻名,海外也广为流誉.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所携带的大量瓷器中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在如此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一位古代民间少女墓出土" ...

  • 第一批禁止出境文物之铜奔马和它的仪仗队

    1969年,准备打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武威农民们在雷台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墓,勤劳的人们就把墓里的东西全搬回家了,直到若干天后被国家干部们连蒙带吓,才把准备卖掉换工分的这些文物献出来.经 ...

  • 国家博物馆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国宝

    大约一万年前,农业诞生了,通过种植被驯化的草本植物,以及饲养被驯化的禽类和奇蹄目偶蹄目的草食动物,人类终于有了定居生活,然后古人又用土加水再用火烧,制成陶器,这样才能煮熟农作物的颗粒. 随着人类农业收 ...

  • 甘肃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人形双系瓶

    7000年前的一个夏天,他烧制出了一件独特的彩陶瓶,瓶口是一个梳着整齐头帘儿短发的她的头像. 7000年后的专家将它命名为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也叫彩陶人形双系瓶.虽经7000年岁月剥蚀出现残损,但她的清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乾陵陪葬墓壁画

    无论怎么评价武则天的功绩,她也是个狠毒的母亲,因为她逼死了29岁的儿子李贤.她还是个狠毒的祖母,仅仅因为被孙辈们说了几句闲话,就先后处死了19岁的孙子李重润和17岁的孙女李仙蕙. 李重润和李仙蕙的父亲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流壶

    在西安的民俗街逛逛,路边摊和店铺里都摆着一种青白的仿古瓷器,个头有大有小,造型都出奇的一致,价钱也好商量,小号的在路边摊大概20块钱,要是在商店里或是博物馆的纪念品中心,可能就要加个0了.这种满大街都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参观碑林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一定要知道准备去看哪些国宝,因为碑林里的国宝都非常的低调,不起眼地分散在一个个屋子的角落里,就是那些收藏国宝的屋子也都非常低调,就是一间间老房子,而且大屋子里几十件碑刻就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