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太阳病第65~67条

医家名方,一起聊中医!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汗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肾阳亦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脐下悸”是肚脐下跳动不耐烦的症状,“奔豚”是一个证候名。《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描述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游走,如豚之奔。【豚是指小猪,奔是小猪跑起来头尾交替上下的样子。猪为水畜,往往水气发动,会出现心下、脐下悸,甚或欲作奔豚气,因此来借喻水气上冲为患】。
奔豚之气所过之处,会有很多症状,如果气到了胃脘,就会感到胃脘胀满;到了胸部,就会感到胸闷心悸;到了咽喉,就会感到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有的还可上冲至头部,就会出现眩晕欲仆地。一旦气下去了,则诸证尽失。这个病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则多无所苦,其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即水来克火,阴来搏阳所致。本证汗后既伤肾阳,又伤心阳,心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气上逆,低则脐下,高则心下悸动,甚至欲作奔豚气,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中茯苓为君,培土制水伐肾邪,桂枝配甘草温心肾之阳,合茯苓温阳制水,使水邪不上犯,脐下不悸,奔豚气不作,大枣合甘草培土制水,水不泛滥,病可愈。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汗后脾虚湿滞腹胀满的证治。
发汗不得法,会伤卫阳,可出现卫气受伤的漏汗证。卫阳也是脾阳的一部分,因卫出下焦,滋养于中焦,靠脾胃所化生的五谷精微之气不断补充,所以不得法的发汗法,不但伤卫阳,有时也会伤脾胃之阳,脾胃阳气受损,或脾胃素虚,水湿就会停滞,湿留生痰,痰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导致腹胀满,故用厚姜半甘参汤健脾除湿、疏理气机。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用厚朴下气燥湿,宽中除胀满,生姜宣通阳气,健胃散水湿;半夏开结降逆。此三味合用,除宣通阳气、疏理气机外,还有燥湿健脾作用,而且用量大;甘草配人参培补中土,恐壅滞不利于腹胀满,用量较小,巧妙调剂,达到恰到好处的治疗目的。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伤寒误吐下,伤脾胃之阳,水气上逆的证治。
伤寒本应发汗,反用吐下法,伤及中阳,阳虚不能化水饮,水饮内停,心下逆满,所谓“心下逆满”就是胃脘部胀满痞闷,并且气机不降,有上逆冲胸的感觉。眩晕病往往卧则轻,动则重,“起则头眩”的原因有二:一是水气上冲相搏于阳,头为诸阳之本;二是水湿蒙蔽清阳,清阳之气不升,不能充养头脑,故头晕。脉沉紧主里,是水饮内停的原因,也示人虽误治,表证也罢,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不要发汗,“发汗则动经”,是阳气更虚,不能濡养筋脉,“身为振振摇者”,就是肢体振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扑倒,治疗当温阳健脾,降冲利水,禁忌再次误发汗,言寓表证已罢,即使不罢也不要发汗,利水可以表邪自解,如果误发汗,会亡少阴之阳,出现“振振摇”的后果。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用茯苓、白术健脾行水,桂枝、甘草温阳降逆,茯苓配桂枝利水降冲逆,白术配甘草扶土和中,四药相辅相成,成为治水气上逆的苓桂剂的代表方。

END

这里是医小虎的二维码
想要在线问诊、医案讨论、进群畅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