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等于买入吗?

持有等于买入吗?书房里至少有数十人问过老唐。我也曾多次给出我的看法:持有≠买入,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但由于一两句评论说不清楚,所以老唐曾答应提问者,会抽空写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今天,还文字账。

本文近4000字,将阐述以下观点:

1)持有与买入的矛盾,一般发生在合理估值区间;

2)合理估值从来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而是一个模糊的区间;

3)价值投资的核心特征就是占便宜,是五毛买一元,是一元卖两元;

4)因此,持有≠买入。两者决策所需证据强度不同。

看完上述四句,已经拈花微笑的,不用继续往下看了。下面的段落仅是对上述四句的展开。

1)持有与买入的矛盾,一般发生在合理估值区间;

网上流传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思考是持有=买入,尤其是当你的资金量不足以影响市价的时候。

在你持有市值100元股票的瞬间,你实际就是放弃了100元现金,同样,在你买入100元股票的瞬间,你也是放弃了100元现金的持有资格,它俩之间是等价的。

因此,假设你的账户被误操作清仓了,你的正确选择是原样买回,否则你的持股逻辑是有问题的。老唐不同意此种看法。

股价明显低估区域,没有持有和买入的思想斗争,主要矛盾集中有限的钞票和满地黄金先捡哪块的问题上;明显高估区域没有买入计划,也不会产生持有和买入的思想斗争。

持有和买入的徘徊,一般发生在经历一轮涨幅后,企业进入合理估值区域后。此时是持有,是卖出,还是可以继续买入,矛盾涌现了。

2)合理估值从来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而是一个模糊的区间。

正因为持有和买入之争,多发于合理估值区域,所以,要解释这个问题,先得阐述什么是合理估值。

合理估值,由两个词组成,合理+估值,联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说当前股价下的公司总市值,基本等于该企业的内在价值。

总市值好懂,总股本×股价就是总市值。顺带解释一个过度小白的问题,有不少人问过老唐:多地上市的公司,总市值是不是各地市值加总?错!不是。多地上市的公司,总市值有多个,均为股价×总股本。

比如一个公司在大陆和香港两地上市,同时还发行的有B股。总市值≠A股股价×A股发行量+H股股价×H股发行量+B股股价×B股发行量,而是有三个:

①以A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A股股价×总股本;②以H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H股股价×总股本;③以B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B股股价×总股本。

总股本=A股发行量+H股发行量+B股发行量。当你准备购买A股时,就看①;准备购买H股时,就看②,准备购买B股时,就看③。

总市值清楚明白,是个准确数字。但内在价值就稍麻烦一点了。任何企业的内在价值都只有一个:它指的是这家企业存续期间——所能给股东创造的全部现金——的折现值。

也就是说,任何人买进一家企业,一定是预期未来这家企业能给自己带来的金钱>现在付出的金钱本利和。即便是炒股的炒家,也是在这个根基之上的衍生博弈活动,虽然很多炒家从来没想过自己究竟在买卖什么。

那么,关于内在价值,就有了三个关联概念。第一是存续期间。这个容易理解,就是这家企业从现在直到其倒闭,或者直到其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例如成为其他企业的一个业务单元);

第二是所能给股东创造的全部现金。这个现金,不是指净利润,而是即便分给股东也不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的那部分现金,即通常所言的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不是一个财务概念,财报上找不出来这个科目。它是从企业获取的现金形式净利润里,减去维持盈利能力必须的资本再投入(保养、维修、必须的更新等),然后剩下部分就是自由现金流。

净利润是否是现金形式,具备基础财务知识(例如读过《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就很容易区分。但维持盈利能力所必须的资本再投入,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利润来源、行业竞争等因素,从报表科目里是找不到的;

第三是折现值。折现值体现的是金钱的时间价值。假如我有个确定回报率为5%的项目(例如5%利率的银行存款或者国债),那么10年后100%确定到手1万元,以5%回报折现到今天(这个5%就叫折现率),其价值只有6139.13元。

如果我的确定性回报是10%,那么10年后的那1万元,在10%折现率的假设下,只能等于今天的3855.43元(手机上随便下载个复利计算器app均可计算)。

从以上三个概念的表述,我们会发现,所谓内在价值,是非常不严谨的数据,坦率说,世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出来——芒格也说,从来没见过巴菲特用计算器算过。

即便我们能够穿越到未来——假设100年后这家企业倒闭的那一天,我们也只能知道这家企业100年来,累计创造了多少自由现金流(这是唯一的、确定的数据),然而,由于每个人面对的确定性选择可能有不同,会采用不同的折现率,最终这个企业的内在价值也有不同。

更何况,我们并没有能力穿越到未来。因此,哪怕我们通通采用同样的折现率,由于我们对企业存续及发展年份的预测偏差,对该企业每年能够获取的现金利润预期偏差,对企业维持盈利能力所需资本再投入预测偏差,三个偏差叠加,差异就可能非常大,即便你非常了解该企业。

因此,无论你多么了解该企业,内在价值也只能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精确数值,哪怕是股神巴菲特或者企业CEO也不例外。先记住这个重要结论。

——说到这儿,可能有新朋友会问,如此不严谨,现金流折现法还有什么用呢?非常有用,甚至可以说是全套股神秘笈。老唐在2014年3月7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上行文谈过。今年8月还特意将此文搬来唐书房存档,没读过的朋友,强烈建议点击《漫谈现金流折现法》阅读。

3)价值投资的核心特征就是占便宜,是五毛买一元,是一元卖两元。

价值投资者购买一家公司,一定要市值“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同理投资者卖出一家公司,一定要市值“显著”高于内在价值。是的,没有便宜占,我们安坐不动,拒绝交易。

当你以相当于内在价值的市值购买股票,等于是预期自己的假设100%正确时,可以获取相当于折现率的回报。然而,大师们的经验说,投资要预留安全边际,要考虑到可能某些假设会出现偏差,并给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事件留有余地(还记得赌金者吗?)。

巴菲特曾这样举例来说明该观点:如果你认为一只股票值十块钱,那么九块五或者是九块七毛五都不要买,你要等价格比你的心理价格低很多的时候再买入。如果一座桥的载重量是一万吨,那你就不要驾驶一辆9800吨的卡车从上面经过,但是你可以安然驶过一座承重量两万吨的桥。这是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念。

这个安全边际究竟该留多少呢?按照大师们的操作习惯,如果一只股票值10块钱,一般的介入位置在4~7元之间。预留的差额,就是安全边际,是给自己“莫须有”的错误准备的。这不是个严谨的计算,只是经验观察。

纵观人类投机史,资本市场的疯狂从来不会“恰到好处的在合理位置停下”。按照大师们的认识,人们的情绪总是在过度恐惧和过度贪婪之间摇摆,就好像一个钟摆围绕着中点(合理估值)荡来荡去,因此,大师们只在别人极度恐惧时贪婪,在钟摆远离中点的时候才下手买入。

卖出同样如此。将一元钱标价一元卖出,那可不是投资者所为。投资者来到这个市场,利用人们的过度恐惧买入,同时也别放过人们的过度贪婪。在钟摆荡向另一边卖出,获取最大化利润,才对得起自己的研究时间和投入资本。

而持有则相对简单。套用欧元之父蒙代尔的一句名言:“If it is not broken, don't fix it”。没有损坏,就不要去修它。在看不出是过度贪婪还是过度恐惧的时候,那就是it is not broken,我们don't fix it,静静等待就好。看不见便宜占的时候,维持原样不动。

4)持有≠买入。两种决策所需证据强度不同。

在内在价值是个区间、买入需要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卖出需要显著高于内在价值的三大假设之下,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持有≠买入。

举例说明:假如某公司,根据你的考证和认识,你很大程度确定其价值大约在70~100元之间;

此时,如果市价70元,正确决策是不买。因为假如你的判断靠谱,真的价值70元,你用70元换入70元,白白亏损交易税费,浪费金钱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

而如果你的预计有少许偏差,可能真实价值是60元,你花了70元买进,在下一个傻子出现之前,你就是那个傻子——博傻,是价值投资者必须要戒掉的爱好。

若市场某甲因故着急抛出,要价40元,你的正确决策是买入。这保证了即便你判断上有少许误差,仍然有可观利润。

当买卖完成,你的40元现金已经消失了,忘掉它。你现在拥有的是价值约70~100元之间的股票,忘掉跟40有关的一切。

此时,如果某乙出价70元,你的正确决策是不卖,因为你用价值70~100元的股票,去置换70元现金,毫无意义,完全没有利用到人性的疯狂,甚至被某乙利用了你的恐惧。于是你持有。

如果某丙出价到150元以上时,你的正确决策是卖出。难点在于市场出价大于100却小于150时,这个期间,其实可卖可不卖,都有道理。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市场情绪究竟会有“多”疯狂,持有或者卖出都合理,这部分是投资中属于艺(yun)术(qi)的部分。

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70~100元,甚至从60~110元之间,我们只应持有,不应买入,持有≠买入。因为买入的要求条件,比持有的条件更高:买入必须要有便宜占,买入需要在合理估值区间的下沿再预留出安全边际。

5)例外。

也有例外,可以不用去考虑高估、低估还是合理,那就是:发现了更具性价比的投资对象。当内在价值70~100的股票,市价是50、90或是110,本应该是标准持有状态,但你确信有另一只价值100的股票,市价只有30。此时就不用考虑高估、低估或者合理了,卖掉它。

如果你理解和同意本文所说,那么你在投资领域就只剩下一门必修课了:估值。这是个日拱一卒、终身学习的领域,无论你、我还是世界知名投资大师,都在天天学习,永无止境。这门课的乐趣是,你增加的任何一点积累,都将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兑换成财富。

反之,如果无法对企业内在价值做出合理判断就贸然交易,无论是买入还是持有,永远都会心惊胆战。如同老唐仿作《采桑子》描述:心中若无价值锚,红也惊心,绿也惊心,忽闻天台跳楼声。投机好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化作股海点点萍……

iphone赞赏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