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及禁忌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及禁忌
甘遂,又称甘泽、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化骨丹、肿手花、胜于花、萱根子等,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主产于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
甘遂具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疮痈肿毒。现代多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急、慢性肾炎水肿等。
1.泻水逐饮
甘遂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之水湿,泻下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出体外。凡水肿、大腹臌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用于伤寒热邪传里,水热互结而致心下硬满而痛者,用此泻热逐水破结,常与大黄、芒硝配伍,如《伤寒论》大陷胸汤;用于水停心下,阳气被遏而致心下坚满之留饮证,用之攻逐水饮,常与半夏、白蜜、甘草配伍,以激发留饮,增强逐水破结除饮之功,如《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若水流肋间,咳唾胁痛之悬饮者,可与大戟、白芥子合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控涎丹;用于湿热互结,水湿壅聚而致腹大坚满,烦热口苦,二便秘涩者,用此泻热除湿、攻下逐水,多与芫花、大黄、木香、槟榔配伍,如河间的舟车丸,亦可单用为末敷脐或丹田,以通利二便。
2.破积通便
甘遂其性阴毒,破结通利、降泄清热,用于宿食结于肠间而致呕逆,大便不通者,用此破滞结、通谷道,多与芒硝、赭石、干姜合用,以收泻下降逆之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3.消肿散结
甘遂外用能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现代临床用化瘀膏(青核桃枝、参三七、甘遂、生甘草)外贴,治疗乳腺肿瘤。
药理作用
甘遂能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造成峻泻。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亦较大,醋制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轻。甘遂萜酯A、甘遂萜酯B有镇痛作用。给妊娠豚鼠腹腔或肌内注射甘遂的乙醇提取物,均有引产作用。甘遂的粗制剂对小鼠免疫系统功能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甘遂素A、甘遂素B有抗白血病的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g;或入丸、散,0.3~1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对症验方
1.水肿腹满:甘遂(炒)6.6克,黑幸牛45克。为末,水煎,时时呷之。
2.大便不通:甘遂(炒)30克,木香0.3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温蜜酒调下,不拘量。
3.诸湿腰痛,四肢肿满,及酒伤胁肋刺痛,口干目黄:甘遂(煮)30克,当归、陈皮各15克。为末。每服9克,食前酒调下。
4.消渴:甘遂(用麸炒透,里黄褐色)15克,黄连(去须)30克。上件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忌甘草三日。
5.耳暴聋:甘遂末吹左耳,甘草末吹右耳,立效。或用甘遂末绵裹,插耳内,口中嚼甘草亦好。
适宜人群
适合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等患者。
禁忌人群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配伍禁忌
恶远志,反甘草。
毒副作用
本品的泻下成分能强烈刺激消化道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症反应,并促使肠蠕动加快引起峻泻。中毒症状可见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里急后重感。因对肠壁的腐蚀作用,可出现米汤样大便,并见头晕、头痛、心悸、血压下降、脱水、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体温下降、谵语、发绀等症,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
选购保存
以根肥大饱满、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