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了欧洲贵族的“农奴制”,到底因为什么瓦解的?
题记:农奴并非奴隶,也不是真正的自由人。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普遍认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显然不够全面。如果非要定义一下的话,大概可以使用“相互依存”这个词。
为领主工作的农奴
到底什么是农奴制呢?
因为欧洲各地的情况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定义它。可以这么说,农奴耕种领地内的土地,然后被迫服劳役及接受领主的特权统治。大多数的农奴,每周都要花3天左右的时间,为领主工作。工作内容非常繁杂,比如带着自己的牲畜去耕种领主的田地、修理领主的房屋粮仓、协助领主狩猎、为领主送信或搬运货物……农奴的妻子要去领主家织布染布,或者是到厨房帮忙,而小孩子则安排给领主放牛放羊。
除此之外,农奴还要承担一些国家税赋,以及给教会的什一税。实际上,农奴还必须定期上交一些农牧产品,比如19世纪40年代的西里西亚,一户相对富有的(拥有17公顷土地)农奴,每年最多要为领主出工144天耕种土地,另外还要干28天重体力活,3天时间协助领主狩猎,2天时间放牛放羊。除此之外,这户人家还要提供给领主27.5立方米的木柴、大量的纺线、60个鸡蛋、6只母鸡和一只鹅……(数据来自《企鹅欧洲史7》)
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不过大多数的农奴会把一年收入的一半左右上交,留下的只能勉强度日。
领主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垄断领地内的盐、烟草、烈酒等买卖,农民的粮食只能到领主的磨坊去加工,只有领主才能在领地内打猎或者捕鱼……甚至连农民的结婚或者迁徙,都要得到领主的同意才行。
农奴
当然,领主也不能超过国家法律的规定,农奴本质上还是享有一定法律地位的。
在中世纪大多数的时间里,就算上面所说的种种情况都存在,大多数农奴依然能和领主和平相处下去。实际上,法律和习俗都规定:遇到灾荒之年,领主有义务养活农奴;生病、孤老、残疾等特殊情况,如果没有家人照料,领主必须负责照顾;农奴为领主耕种的时候,可以得到食物以及牲畜的饲料;农奴有权到领主的牧场内放养牲畜……
所以,领主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和农奴之间脆弱的平衡。一面通过特权和剥削让农奴供养自己,另一面照顾领地内农奴的生老病死,让他们拥有最后的保障。这种平衡在数百年的时间内,一直维系的很好,直到16世纪。
欧洲农奴制的瓦解时间并不统一,比如英国早在15世纪末的土地变革运动中,成功的消灭了农奴制。而俄国的和波兰的农奴制,则一直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冰岛地区则直到19世纪末,才从法律上废除农奴制。更为极端的情况是,波斯尼亚的农奴制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结束。所以,欧洲农奴制的瓦解延续了数百年的时间,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
下面,我们则要简单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奴制的瓦解。
圈地运动
首先,商品经济对农村的刺激。
以英国为例,在中世纪晚期,英国优质的羊毛成为整个欧洲最为紧俏的商品。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养殖业中。中世纪晚期开始,羊毛商人就来到英国各地的农村,大量收购羊毛,辗转出售获利。这种情况刺激了很多农民(当然也包括领主)摆脱农耕的束缚,参与到了养殖和贸易当中来。
对于当时的各个阶级来说,土地的最大价值不再是出产农作物,而是通过养羊获得更大的利润。领主和贵族意识到土地的这种价值之后,纷纷把土地出租、转让和交易,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农奴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土地,脱离了领主,农奴制就这么名存实亡,自行瓦解了。也正是纺织业的大发展,悄然改变了英国传统的阶级关系。一些出身不好的商人,也能通过财富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一点,英国影视剧《南方与北方》有着最直接的表现。
导致农奴制瓦解的第二个原因,应该就是领主和农奴之间脆弱关系的破裂。
贵族领主
在漫长的中世纪,领主一般都是住在城堡之中,靠农民的供养生活。所以实际上,领主生活质量的好坏,和领地内农奴的产出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而此时的领主,也很少有机会挥霍自己的财富。
但是,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繁华的大城市不断崛起之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很多领主为了享受奢华的生活,离开了自己的领地,在大城市安家了。而他的领地,则交给某个管家打理,定期给领主送钱就行了。
有这样一个19世纪初俄国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俄国中部有一处领地,这里的农奴都隶属于一位中校军官。这位军官作为贵族,拥有1200多公顷的土地、175公顷森林,以及656公顷的牧场。
因为是在俄国中部地区,土地并非很贫瘠,而且交通也稍微好一些,领地的农奴可以卖掉自己的一部分农牧产品,生活还不错。但是,领主基本上都住在圣彼得堡,在大城市花天酒地,只要管家管理这里的一切。
当领主长时间离开自己的领地,就很难明白农奴的生活状况了。这位领主死后,他的女儿女婿继承家业,开始让农民预付今后10年的地租——不用说了,是为了自己的奢华生活。除此之外,新领主对待农奴也更加苛刻,无故殴打成为常有的事情。于是,很多受不了的农奴开始逃亡,更激进一些,会选择暴力抵抗领主的统治。
领主和农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脆弱关系。但是当领主不顾农奴的生死,毫无顾忌的压制剥削之后,这种平衡自然被打破,农奴的反抗越来越严重,农奴制也就很难存在下去了。
随之而来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战争和天灾的影响。
拿破仑战争
1826年至1840年期间,俄国各地发生了近2000起农奴起义,有近400起让政府动用了军队镇压。此时农奴暴动的增加和实力的增强,源于反拿破仑战争。规模庞大的拿破仑战争席卷欧洲,让欧洲各国纷纷采取了全民征兵制。俄国人虽然在1812年取得了胜利,但是返回家乡的农奴士兵们,已经敢于使用武力抵抗领主了。
战争让被征召的农奴有了勇气,也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军事素养。举个例子,1831年7月,尼古拉一世颁布了《组织法》,让多瑙河流域的几个公国建立法定的农奴制,这引起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农奴的不满,他们组织了6万人进行武装起义,迫使当局派遣哥萨克军队前往镇压,才避免暴乱蔓延。
除此之外,很多军官也意识到,如果不废除农奴制,士兵们很难忠诚于国家。当时的俄军总司令米哈伊尔·戈尔恰科夫就说过:“当务之急就是解放农奴,因为农奴制集俄国一切邪恶于一身。”当然,这一点各国君主都意识到了,因为战争需要巨大的资源,没有财富根本无力进行持久的战争。而农奴制下的农民,身上的负担过于沉重,根本无力改善耕作方式和工具材料。当大量的农牧产品都被贵族领主获取之后,国家战争就再也无法从农民身上获取财富了。要想有钱打仗,就必须解放农奴。
天灾也是促使农奴制瓦解的一大原因,欧洲1848年革命,让大多数的国家废除了农奴制。而1848年革命的原因,除了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之外,另一种重要原因就是1845年至1846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农奴制是依靠土地来维系的,一旦自然灾害降临,农奴的生存就会遭遇巨大的危机,这也从客观上促成了整个欧洲的革命。
农奴制瓦解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欧洲局势的改变和各国政治力量的博弈。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奥等国联合挑战俄罗斯帝国,努力遏制其扩张的脚步。最终,俄罗斯帝国惨败。这次战争不仅导致了沙皇俄国内部的革命开始酝酿,同时也改变了欧洲的格局。比如由两个公国合并而成的罗马尼亚,就是英国和法国促成的一个足够“自立”的国家,作为抵挡俄国侵略的缓冲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英法让罗马尼亚及多瑙河各公国的废除了农奴制。
战争导致欧洲各国都无法独善其身,他们必须通过改革增强国力。革新派和保守派虽然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利益,但是对于废除农奴制,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实际上,就连保守派政府都明白,必须废除农奴制,因为农民并不喜欢资产阶级。他们依靠土地生存,观念保守,如果能废除农奴制,保守派政府必然会获得大多数农民的支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打击资产阶级自由派。
在改革面前,无论那一股政治力量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都会极大增强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如此,欧洲各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纷纷废除农奴制。所以到了19世纪末,农奴制基本消失了。
农奴制瓦解的复杂性,远远不是农奴反抗就能轻松解释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很多原因综合在一起,才能导致巨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