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能建立大宋王朝,只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做了两个决定
很多人都认为赵匡胤能够顺利从后周手里夺取江山,建立大宋,是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当时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以后,七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而掌握军队的是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建立宋朝。为什么这好事能让赵匡胤赶上呢?原来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郭威,逼得郭威不得不反,刘承佑就杀了郭威和柴荣在汴京的亲人,这才导致了郭威没有后人,柴荣上位,而柴荣原来的儿子都死了,自己又英年早逝,造成了主少臣疑的局面,这才让赵匡胤有机可乘。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读者会感叹赵匡胤的运气真好,一厢情愿的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在赵匡胤的位置上,自己也能当皇帝,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是只看到表面,没看到本质,赵匡胤能有当时的地位,也是赵匡胤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才获得的,而且当中非常的凶险,所谓富贵险中求,就是这个意思。
年轻时的一个决定,改变了赵匡胤一生命运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成就,除了出生的时候浑身冒着金光,三天不散之外,就没有其他出彩的事情了。赵匡胤曾经做过一次壮举,那就是他曾经骑着一匹烈马,撞到一个柱子上,摔下马来,幸运的是赵匡胤没有死,反而又追上去,驯服了烈马,如果赵匡胤没当皇帝的话,跟兄弟们吹牛,估计拿的出手的也就只有这一件事情了。
赵匡胤家里兄弟姐妹很多,虽然他的父亲赵弘殷也是朝廷命官,在当时的乱世来说,养活这一大家子也着实的不容易,赵匡胤作为活着的长子,也出来闯荡,先后投奔王彦超和董宗本,要么不被接纳,要么受到欺负,感谢这两个人的不留之恩,否则就没有了日后的皇帝赵匡胤了。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在老和尚的劝说下,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北上,只因为那个老和尚说: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果不其然,赵匡胤北上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后周太祖郭威。当然这个时候的郭威还只后汉的一个大将。赵匡胤就这样做了郭威的亲兵,进入了未来后周体系。
郭威当上皇帝以后,作为比较早投入到郭威帐下的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加拜滑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副指挥使,柴荣成为开封尹以后,后周太祖调赵匡胤到京师(今河南省开封市)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一个深思熟虑的“冲动”,让赵匡胤掌握绝对军权
虽然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已经成为开封府马直军使,但依然算不上柴荣的嫡系,郭威死后,柴荣即位,由于柴荣非常年轻,加上又是郭威的养子,所以柴荣的皇位并不稳定,那些已经成为老油条的文臣和大将都是面服心不服,这是摆在柴荣面前最困难的事情。
恰逢此时,北汉主刘崇认为此时柴荣刚即位,立足未稳,是进攻的良机,于是联合契丹,共同攻打后周,柴荣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虽然局面危险,但依然是个不错的机会,危险往往伴随着机遇,这是一个树立自己威信的好时机,同时可以趁机整饬军队,掌握军权,于是柴荣召集群臣商议决定御驾亲征,当然,这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柴荣刚即位,国内不稳,派武将去抵抗就行了。而宰相冯道也是这么认为,他认为刘崇失败过一次,不敢亲自前来,派武将去就行。这让柴荣大为光火,罢其相位,带着大军出发了。
在行军途中,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派人向柴荣进言,劝阻亲征。柴荣大怒,将赵晁囚禁在怀州。柴荣带着大军到达前线,两军对阵于高平,北汉和契丹联军号称十万,柴荣这边的军队相对少的多,北周的将士难免感到害怕,是柴荣亲自督战,给将士打气,才稳住了阵脚,而北汉的刘崇骄傲轻敌,导致北汉契丹的军队不和,即使如此,两军交战,北汉契丹联军依然占据优势,后周这边的军队连连受挫,眼看就要支撑不住。
于是柴荣亲自督战,但是效果并不好,这个时候,赵匡胤出现了,这是一个“冲动”的决定,但肯定是深思熟虑的,他让张永德带两千士兵从柴荣右翼发起冲锋,而自己带两千士兵从左翼进攻,赵匡胤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虽然受伤也不下战场,正是赵匡胤这种精神鼓舞了后周的士兵,于是他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打退了北汉的军队,并且乘胜追击,使得北汉最终退兵,这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战。
毫不夸张的说,高平之战的胜利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走向,如果没有高平之战,后周不会赢,赵匡胤也不会掌握绝对的军权,大宋也就无从谈起了,原来,柴荣虽然打退了北汉的进攻,但自己也非常的狼狈,这是因为后周的军队中有将是不听号令,贪生怕死,才导致了危险的局面。
经过这场战役,柴荣获知了禁军的虚实,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同时在张永德的极力推荐下,柴荣任命赵匡胤担任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最重要的是让赵匡胤整顿禁军。于是赵匡胤广招天下壮士,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嫡系。
这才是赵匡胤日后能够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健身的主要原因,而并不是大家看到的表面上赵匡胤捡了个大便宜,当然,刘承祐在客观上也帮助了赵匡胤,再加上柴荣的英年早逝,这才让赵匡胤有机可乘。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赵匡胤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别看赵匡胤好像是在捡便宜,如果让你身处赵匡胤面临的问题,是否能像赵匡胤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呢?赵匡胤第一次的选择可能是运气,第二次则是胆识了,他身先士卒,这是拿命在博一个将来,他选择的是雪中送炭,这样更加难能可贵。
套用那句歌词,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赵匡胤更是如此,如果赵匡胤完全是靠运气,而没有实力的话,那么赵匡胤即使能够成为皇帝,也不过是五代中增加一个割据政权而已。正是他有这份胆识和头脑,才使得他能够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