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还是自信,取决于父母是否做好这4点

都说“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只是人的任何能力,都需要后天训练,表达能力也是如此。

小十点从今天起开始推出7期【让孩子幸福成长的沟通课】,帮助孩子突破沟通障碍,轻松解决孩子在沟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切难题,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说好话!

希望通过7期的学习,让孩子享受沟通、爱上沟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从而在未来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文 | 那年美美 · 主播 | 林静

本文首发小十点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尤其是在交际方面。

然而,很多时候,画风却是这样的:

孩子见到生人害怕打招呼;

孩子从不主动搭讪小朋友;

孩子在课堂里从不敢发言。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平时在家有说有笑的孩子,一出外就不敢开口沟通了呢?

孩子不愿沟通,大多是“自卑”惹的祸

其实孩子不愿沟通,可能是对话题不感兴趣,对身边的人感到陌生,也可能是父母不常与人沟通,或者被过度地保护。

但有一个不能忽略、值得重视的原因,那就是孩子的“自卑”。

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卑情结”,主要表现为:

① 自我封闭

孩子不主动与人交往,同时也抵触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

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他人进行以相互理解为前提的沟通。

经常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一个人玩耍。

② 社交恐惧

一进入社交场合,比如幼儿园,孩子就会产生本能的抗拒。

对周围陌生的人和环境,有强烈的恐惧感。

容易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不能与人合作,甚至出现攻击。

③ 心理品质反常

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内心很脆弱,对他人的批评十分敏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自卑感与优越感是同在的,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

所以自卑的孩子,还表现为爱贬损、妒忌他人,以此来获得优越感。

④ 语言表达差

调查研究表明:

自卑的孩子,80%以上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欠缺。

表现为口吃,表达不连贯,不清晰。

表达时缺乏情感,词汇量和信息量非常匮乏。

为何孩子沟通时会有自卑心理?

很多时候,孩子跟父母的互动非常良好,可为什么一到外面跟小朋友沟通,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在别人的优越感面前,会尝试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把更多的心力放在如何规避失败上。

也就是说,面对别人的优势,孩子的表现是犹豫不决,止步不前,甚至一再退却。

对方的优越感,往往是导致孩子沟通前退怯的根本原因。

① 对方的独到见解,让孩子自卑

当孩子与同龄伙伴沟通时,发现对方说得特别有道理,在他看来可谓是真知灼见。

这时,孩子内心里不免发怵,他会认为:

“别人的见解这么独到,我是无法企及的,还是不要表现了吧,否则会被笑话。”

孩子越这么想,越没有信心,越不敢开口,结果自然错失了很多沟通机会。

其实,孩子只要认真去思考,也能有自己深刻的见地,一样能启迪他人。

可如果一味仰面看人,自惭形秽,又怎能不出现卑怯呢?

② 对方的沟通优势,让孩子自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方式,角度和特点,都不尽相同。

有的孩子口齿伶俐,思路清晰;

有的孩子妙语如珠,言语风趣;

有的孩子不紧不慢,抑扬顿挫。

这种沟通风格的差异,形成了个人的沟通优势。

面对这些优势,有的孩子就会自我怀疑,心想:“他这样优秀的沟通能力,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啊,还是不说为妙,否则丢人现眼。”

其实,他是在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作对比,结果自然会觉得技不如人。

③ 对方的心理优势,让孩子自卑

沟通看起来不过就是说说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实际上它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

在沟通时,人的思维状况是恒量因素,心理建设是变量因素。

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变化,直接决定沟通水平的发挥。

有的孩子看到别人说话时落落大方、沉着冷静,心理防线就容易被对方的气场冲垮。

还没等开口,内心就已经溃不成军了。

如何让孩子克服自卑,

勇敢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要想孩子克服自卑,敢于直面沟通,需要父母更多的引导和智慧,帮孩子顺利走出自卑情结,建立更好的自我价值感。

① 鼓励孩子多参与角色扮演的游戏

一项实验结果表明:

参加角色扮演游戏多的儿童,更受同伴喜欢,并被认为社交能力更强。

角色扮演,让孩子在承担自己角色责任的过程中,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协作。

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勇气。

央视曾在一档《最野假期》的节目中,组织了一个少儿采访团。

一群才几岁的孩子,第一次化身成勇敢的小记者,采访了多个来自不同阶层的成人。

在提问、记录、拍摄、递话筒等不同环节的分工与合作中,这些孩子从最初的羞于表达,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没有勇气提问。

发展到大大方方跟人对话,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面对沟通卑怯的孩子,家长不妨鼓励他们多参与类似的活动,期间应注意多肯定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

② 从生理角度进行调节

当孩子沟通卑怯时,往往会出现结巴,手心冒汗等现象,这其实是心理紧张所致。

而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互动制约的,生理上的调节,能对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说让孩子练习深呼吸,多走动,也可以做伸展运动,哼一哼歌。

这些轻微的小动作,往往能很好地缓解孩子沟通前的紧张心理。

③ 从心理角度进行暗示

很多的沟通卑怯现象,大多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所以要想消除紧张心理,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

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自己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不要去假想任何可能遭遇的失败。

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在心里告诉自己:

“我行的”,“我可以”;

“这只是他的优势,我一样有自己的亮点,也是对方比不上的。”

积极的暗示,往往更容易让孩子运用外在的激励因素,增进自己的信心。

④ 教孩子放下表现欲

很多时候,孩子不敢与人沟通,并不是小觑自己,而是极强的表现欲造成的。

因为孩子沟通的初心,是想要一鸣惊人,压倒四方,以获取关注。

而一旦结果没有预期的好,心里就会有巨大的落差。

反而更容易失落,挫败感也挥之不去。

下次再开口沟通,就会有心理阴影,变得异常害怕,形成恶性循环。

这时,我们应教孩子适当放下表现欲,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沟通。

把自己的看法,自然而又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就够了。

2-6岁,正是孩子人际交往和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对沟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

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也要积极发现孩子在沟通过程中的阻碍。

建立孩子沟通的自信心,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心理渐进过程。

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引导。

才能让孩子在不断的磨炼中,慢慢克服自卑,勇敢走向沟通。

-作者-

那年美美。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主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