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痛批中国茶道!说出了亿万茶客的心声
蔡澜,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祖籍广东潮州,生于新加坡,留学日本,被誉为食神、才子、老顽童。
金庸曾评价蔡澜: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
蔡澜对吃颇有研究,还爱茶成痴。然而,对于中国茶道,他却是一顿痛批。
- 01 -
蔡澜痛批中国茶道
他说: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
尤其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不知谁喷几口气进去。你喷他吸。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光想就知道,画面感有多强。
后来,内陆的茶馆也把“茶道”这一套学来,还增加了一个少女表演。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人生如茶,禅茶一味。
说来说去也不过一泡什么,二泡什么,龙马入宫、春风拂面,玉液回壶之类的陈词滥调。好好一个女子,变得俗不可耐。
台湾茶道哪里来的?台湾被日本殖民了50年,日本人有什么,台湾就学什么。
把不必要的动作生硬地凑在一起,就成中国茶道了,简直笑掉大牙。
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正是日本那一套。日本人完全将陆羽的《茶经》照搬过去,不过我们嫌烦,将它简化了。现在,又从台湾那里学了回来。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是止于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样,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来的基本功罢了!
一些喝茶喝到走火入魔的人,用时钟计算泡茶泡了多少分多少秒,这也违反了喝茶的精神。
喝茶的精神?茶道?其实,很简单,舒服就是!
茶应该是轻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习惯怎么泡就怎么泡。想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三七二十一。
淳朴自然,真情流露。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
喝茶,不要规矩,要真性情
喝茶,形式上要简洁,但心境和情趣却可以灿烂。读一读古人的茶诗就知道,好茶配好诗才完美。
唐代白居易说: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宋代杜耒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代苏轼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还有个长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
人要任性,也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所谓人生的意义,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喝茶也一样,一点都不复杂。
我们要过的生活,应该是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小的快乐,就能让我们享受不尽。喝茶也是如此。
以上观点来源:蔡澜《不如任性过生活》
- 02 -
茶道,时代与生产力
2016年,真性情的蔡澜,一篇《不如任性过生活》,痛批中国茶道,惹得茶圈一片热闹。
如今,5年过去了,依然备受关注,甚至越来越火。这说明:蔡澜不仅说出了大多数茶客的心声,更说出了时下茶客们的心之所求。
但仔细一看,蔡澜痛批的,其实不是茶道本身,而是把茶玩得过于拘泥,千篇一律的模仿,为泡茶而表演,甚至照搬照抄。
无论是日本抄走中国古代的茶道,台湾学习日本的茶道,还是台湾茶道传到大陆,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本质都是强大的生产力外溢,作用在文化上的结果。
正如90年代,四小龙中巅峰的台湾人来大陆办厂,若是一个台胞回乡探亲,简直就是夹道欢迎的待遇。
他们带来喝茶泡茶的习惯,也被搪瓷口缸喝茶的大陆人争相模仿,台湾人所谓的茶道,随之走上神坛。
这是当时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文化相对单一的大陆人,对先进文化的殷切期盼,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其本质,是生产力的差别。
今天,湾湾传来的茶道这一套,之所以屡受批判。是近二十年来,加入世贸后,大陆生产力彻底放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多元。
与此同时的湾湾,却从巅峰跌落,一蹶不振。港台普洱茶大师的理论,也被喝普洱茶的人,从20年前的众人追捧,扔进了臭水沟里。
这都是生产力发展之后,外溢在文化上的缩影。
而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谓茶道,却抱着30年前左玩味,右欣赏的旧招式,你传我传大家皆闻杯的局面,明显与时代不符。
再加上少部分用茶道装神弄鬼,穿个素以道袍,剃个光头,带个佛珠,一副假大师的猥琐形态,到处用茶道指指点点,玩坏了茶道,让很多人受不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茶道,该批判的批判。但是,茶终究还是要喝的,不该因为批判,影响了喝茶的心情。
- 03 -
茶也好,道也罢,没那么复杂
喝茶,最重要的是喜欢
茶,既能生津解渴,又有保健功效,但终究只是一杯饮料。世间饮料千千万,茶也好,别的饮料也罢,喜欢便饮,不喜欢便换。
喝茶,是一件很本我的事。口渴时候,一杯下肚解渴,牛饮也舒服。有闲情雅致时,洗净双手,温杯洁具,小壶倾情冲泡,分杯之后,轻嗅茶的香,细品茶的味,亦是一份怡然自得。
玩茶的人,无需指责牛饮的人,一杯茶叶一口闷,低端不懂茶。牛饮的人,无需指责玩茶的人,泡茶还需记时,一个小茶杯,玩味许久,才慢慢饮下,是装。
无论怎么喝、怎么泡,都只是一种喝茶方式,每一种都是自己的喜好,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舒服开心就好。
为争一个茶该怎么喝,如何喝茶才显得讲究,真的没必要。
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的茶,不似他的玩法。你怎知他,没有乐在其中。
茶,不同的人,不同的追求
台湾所谓的茶道传到大陆以后,茶馆里增加了茶道表演,20多岁的小姐姐,给老茶客泡茶。
固定的手势,口中念念有词,花里胡哨的表演,为泡茶而搔首弄姿之类,早已人人喊打。类似的情况,这些年已经很少,在茶馆里,几乎消失了。
纵然特殊时候有茶道表演,也只是年轻人追求一种形态美。
凡事过犹不及,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多一分理解即可。
20岁的年纪,花枝招展,心性未定,这个年龄的人,正是追求体态美的时候。追求仪态美,是这个年龄心性使然。泡茶就好好泡茶,不仅要泡的美,更要泡的好喝。
至于人生如茶、禅茶一味之类。未经世事,在老茶客面前说如此话语,倒是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嫌疑,自讨没趣。
等有了岁月积淀,尝尽了人生百态,明白了生活的本质,自然会捧起茶杯。届时,无需人生如茶或禅茶一味的陈词,多少对人生世事的理解,都融入一杯无言的淡茶里。这亦是年龄使然,心性使然。
20岁小姐姐要做的,便是在老茶客面前:泡好自己的茶,泡的美,也要泡的好喝。面对长辈,无论他懂茶也好,不懂茶也罢。对茶的理解深刻也好,偏执也罢,都要敬他三分。
茶道,终究自己领悟
茶,人生草木间,绵延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国人喝茶,更讲究精神属性。国人喝茶,绕不开茶道。
道,是我们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本意为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但茶道,不仅仅是泡茶的流程。
道,更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并无固定的程序,也无固定的方法。茶道,包含了一个人对茶的理解与探索,对茶与相关世事的感悟。
一个人的经历,感知、年龄、背景、学识、经验、情感等因素不同,认知体悟自然不同。甚至喝茶的时间、地点、对象,泡茶的水不同,所理解的茶道也有不同。
故而,无论一个人对茶的感悟有多么深刻,也仅仅代表他的立场和观点。你不是他,不知他所想。他不是你,亦不知你所乐。
茶道,终究是自己悟出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人生如茶,一句俗话。可正是这句俗话这杯茶,囊括了万物,涵盖了人间百象。
一杯茶,有人为了喝,有人当成情感的寄托,有人当成乐趣把玩,有人当成谋生的手段。
人生在世,很多事,没有对错。与其为争一个懂不懂茶,该怎么喝茶,何为茶道,争得面红耳赤……
不如和蔡澜一般,简单随性地喝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