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文:“驿路·丝路·复兴路”全国获奖集邮论文
喜
报
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福建省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八闽文献邮会创会导师宋晓文先生的作品《梦幻海丝扬帆启程》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驿路·丝路·复兴路”集邮学术论文大赛中斩获二等奖。
本次共收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集邮协会和3个全国行业集邮协会报送的论文105篇,最终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24篇,纪念奖55篇。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从汉代到清初的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扮演着文明输出国的角色,还不断吸取着世界的物质和文化,如中国人向印度学习佛教,使之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欧洲人东来以前中国人在中外和东西方交往中也长期扮演着主要角色。
连接中外物质和文化交流的正是丝绸之路。中国人开辟了很多条世界商贸之路,既有陆路也有海上的,一般我们把连接欧亚北陆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后来,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考证,认识到海上贸易路线和西南通商的茶马古道也有着辉煌的过去,于是,便把海上贸易的路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范围比较宽泛,涵盖了东、南、西三条海路,它们都是以中国为起点,通达亚非各国:东洋航线可通日本博多、大阪,朝鲜的庆州;南洋航线渡南海,遍及东南亚诸国;西洋航线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分道波斯和阿拉伯半岛,最终到达东非沿海。
一
人类蒙昧的航海活动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左传》有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之说(注一:贝丘即人类把吃剩的贝壳弃于住地的附近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山丘,表明新石器时代居于海滨地区的人类就以采获海蚶为生))。《列子·汤问》提到人们注意到江河之水日夜奔流如海,却不见海水满溢,遂推测海有“无底之谷”;于是有了晋张华《博物志》提到的“天河与海通”(注二:即古代传说天上的银河与海相通)。
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两大特征:印陶纹和有段石锛,这些都与航海活动有关。上古时代最重要的浮水器具——筏与独木舟在河姆渡遗址都有发现,先秦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利用舟楫交通,故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语。
由此,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到周秦,隋唐时兴起,到宋元已经空前繁盛,明初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峰。秦始皇东巡时,遇到齐地方士徐福,徐福对始皇说:“海上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山上仙人的手里有长生不老药,我只要一船粮食和3000童男童女,就能拿到不老药。”这正中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永做皇帝的心思,便痛快地答应了,于是徐福组建了远洋船队入海求仙,但从此一去不复返,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远洋船队了。
两汉以后,海外交往的发展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迅速进步,这个时期航海术最重要的成绩是风帆的改进和天文导航的发展。三国时期就大量出现了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在帆面产生的推进分力,使船按预定航向前进,以及天文导航法出海航行的帆船。
二
相比欧陆丝路路途遥远,人为险阻重重,大海尽管深邃莫测,但显然要单纯得多,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量增长。中国的海疆约有1800公里,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良港,具备别的国家没有的优势。唐代时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江苏扬州、浙江明州(今宁波)被阿拉伯人伊本·古尔达兹在《道程及郡国志》中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四大港口,四大港口的位置不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广州,旧名番禺,地处岭南,是往返亚非间的中外船舶的目的港或途经港,西汉时已经成为国际海港,唐代开辟了南海商道,可沿安南(今越南)海岸南下,穿马六甲海峡,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过印度洋,再到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西南),最后抵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1983年考古学者发掘了位于广州北路象岗山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陵墓,共出土1000多件(套),其中银器和玻璃器都是航海的标志性物品。而出土的异域人形象的陶俑灯座珍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外来的见证。
泉州港早在南朝时已经与海外有通商往来了,在唐代时声名鹊起,有着不同凡响的称号:昔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该港主要是阿拉伯、波斯、东南亚人往来的重要港口,阿拉伯商人在此登岸经商,中国商人也由此前往波斯等国。五代时的泉州又名刺桐,到宋元时海外贸易已经火得不得了,“千帆辐揍,风墙林立,犀珠宝贝,堆积如山。”马可·波罗看到它的繁华,赞不绝口:“这是一个很大很繁荣的港口呀!”泉州港在宋代时航线已经遍及亚非两大洲。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用12道隔板把船体分为13个水密舱,水密程度之高,世界罕见。进入元代,伊斯兰教也传入泉州。回回人陆续从海上入华,并定居沿海城市,其中就有重修泉州“圣友之寺”的耶路撒冷人阿合马。近数十年来在泉州就发现了许多元代伊斯兰教文物。
扬州港,唐代时在中日关系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唐代海外客商从事珠宝、丝绸、瓷器交易的国际大港,文学上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的近邻关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日中之间的航程漫长而艰险,原有南北两道,北道相对安全,但费时日长,日本遣唐使在前几次都走的是北道,唐中后期,日本遣唐使全部选择了南道,从九州出发,顺风只需十日即可到达扬子江口,再到扬州。著名的日僧阿倍仲麻吕在天正天皇养老元年(717)随第八次遣唐使来华,从奈良出发,到达扬州。中国著名的高僧鉴真应日僧荣睿、普照邀请访日,从扬州启航,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到第六次成功抵达日本时已经失明,鉴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唐代灿烂的文化带到了日本。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二年(759),鉴真在奈良亲手建造了被日本称为国宝的唐招提寺,鉴真东渡日本是一次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州是唐代中后期中日间交往最便捷的通道,唐代时对外通航,分为南北洋航线:东海线可达朝鲜和日本,南线是泉州和广州南洋航线向北的延长线。明州的重要性到宋代时日渐显现,宋淳化三年(992),两浙市舶司从杭州移至明州,由于当时北宋与辽间屡有争端,宋与高丽(今朝鲜)间交通完全中断,海路的南道可以从朝鲜直达明州,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中日间官方虽无来往。但民间贸易极其活跃,瓷器、丝绸、钱币、香料、药材都是中日贸易的大宗商品。
三
海上丝绸之路需要远洋船舶,能否远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那么古代的中国是否具有这种能力呢?1974年在广州市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秦汉时的造船厂遗址,推测已经可以制造长20米,宽8米的远洋船舶,到晋代有了具有水密舱的船舶。两千年来在海上航行过的船有很多形式,有出使高丽的神舟、客舟,宋元制造的大海船分设有几个水密舱,载客数百到千人以上,日本的遣唐、遣明船虽然是在日本制造的,但都是唐船的形式,造船者和驾船者都是中国人,还有南洋诸国捆绑式帆船、缝合式帆船,阿拉伯的单桅三角帆船等。北宋的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了宋代的海轮已具备了用指南针指示方向的远航能力,“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证明指南针已经开始用于航海。指南针传入西方,进而发展出旱罗盘,被用于船舶导航。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著名航行中,探险船队的导航就依赖于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对此,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有过详尽的描述。
明代的造船技术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主要有沙船、福船、广船三种形式,郑和的船队主要是福船,下西洋时最多拥有两百余艘,大约有6种类型:两千料宝船、马船、坐船等,宝船是郑和船队中的大型海船,也是船队的旗舰,供船队领导和外使乘坐,装载赠送各国君主的礼物和各国进贡礼物,长44.4丈(125米),宽18丈(50米),载重千吨,为九桅十二帆的大船,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乘坐的“怪塔玛利亚”号与之相比的话,只能算是一个小玩意儿了。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贸易的商品是香料,所以这条海道又称“香料之路”,究竟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达到了多大的规模?岁月和大海已经淹没了一切,历史只留下了空洞的文字记载,而近年来在中国近海和国外的海域发现的水下遗址可管窥一斑:1974年在泉州后诸港出土的宋代尖底多桅船,是一艘运载香料、瓷器的海船,可能就是福船的前身; 1984年在山东蓬莱登州港出土的元代沉船,1989年广东台山南川岛海域出土的宋代沉舶(即“南海1号”),1992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出土的的元代沉船;日本在1931年千福岗发现了宋代沉船;1976-1983年在韩国全罗南道发现的元代沉船中,瓷器就有2万多件;2002年在爪哇发现的唐代沉船,所载都是长沙铜官窑瓷器。
四
从永乐三年一宣德八年(1405-1433),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航,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尽管历史上对朱棣不惜血本派出如此庞大的船队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一直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郑和下西洋外交成就是第一位的,七下西洋礼访亚非三十余国,其影响十分深远,其后各国怀着对中国的仰慕,纷纷遣使来华访问,其中有津泥(今文莱)、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苏禄和古麻刺朗(今菲律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5国国王9次来华,是古代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发现关洲早87年,比麦哲伦环游世界早
114年,因此,郑和航海是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进入顶峰阶段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天文导航术(也称“过洋牵星术),采用测定星辰距离海平面的高度,根据固定的高度数值导航,大大超越了前人的航海科技,是远洋航海史的历史性突破。在长期的海上航行中,我国古代航海者口传心授记录下来的《郑和航海图》成为15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实用的航海图书,兼有海图、航路指南等多项功能。应当说,相关选题邮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如1985年发行的J113“郑和下西洋580年”邮票图案反映的是中外友好关系,有印度古里(今印度科泽科特)、阿拉伯和东非沿海。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一年世界很多国家都在隆重纪念这一重大的事件,中、港、澳三地联合发行了邮票和小型张。2005-13 (3-1)取自明刻本《三宝太监西洋纪通俗演义》的绣像插图,极好地表现了郑和的内涵;而《郑和航海图》、水罗盘以及贸易商品长颈鹿、明青花云龙纹天球瓶等也登上邮图。
明代实行海禁后,官方烧掉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使得历史有些模糊了,目前留下了:马欢《瀛涯胜览》、费星《星搓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这些都显得弥足珍贵,但因此也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关于郑和下西洋终极目的地究竟在哪儿,是世人很想解开的困惑,也是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中外学者的观点截然不同,李约瑟认为:郑和远航到达了整个非洲东海岸,有木骨都刺(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以英国人孟席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郑和的船队不仅到过东非,甚至还环游了世界,到达过南极,而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是客观而审慎的,从目前实际考证来说,普遍认为船队最远到达了麻林。
五
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它表现为中国人的漂洋过海,下南洋、到美洲、行走欧洲;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西方人(欧洲人)的东来。
华侨背井离乡,寄人篱下,“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他们通过返乡亲友、商人和水客携带信件、汇票,被称作“侨批”,捎回祖国的不仅是问候、平安,更是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的成果。这些侨批从华侨社会形成的15世纪至十九世纪中期,400年间,信汇合一的特征虽还不太显露,但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见证;1683年,清廷解除年海禁,1707年允许制造双帆大船,华侨往来和侨批邮路有了新的发展,商店、栈房、民信局、华侨公会的代收代发提升了侨批的流转。水客也逐渐由逐户收批、放批,到定点代收代发,挂牌升旗,进而产生专营的批局;至近现代,侨批业并入银行。可以说,侨批实际上是以书信的形式侧面记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需要说明的是,侨批在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有着其独到之处:其一,侨批是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及亲情的联结体,其核心内容是亲情。它记载的是华侨用双手和血汗创造财富,用真诚去团结当地民族,向祖国亲人寄信、寄钱,赡养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的亲情故事。其二,侨批是华侨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真情写照。无论是年代,还是战乱时期,华侨心系祖国、眷念故乡的感情无时无刻在侨批的字里行间流淌。其三,侨批是华侨在海外艰难创业、立命安居、劫难不复的亲历见证。其四,侨批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沟通的重要史料,特别是侨批封上的戳记、邮票,每一枚都承载着国家的互通、往来的史实。
当然,海上丝绸之路不单是彰显中国人走出去,中国物资送出去的辉煌,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为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
古希腊时代,欧洲人通过波西战争、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了解了波斯、印度。中世纪,大食帝国兴起,西亚的穆斯林航海家建立了联络欧亚非三大陆的航海网络。宋代的十字军东征、蒙古人扩张缩短了东西方的距离,此间到中国的欧洲人比过去多少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至明末,不少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国人不仅效行其坚船利炮,还了解了罗马教廷的耶稣文化及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其中意大利人利玛窦入华懈怠了天文仪器、自鸣钟、地图、光学眼镜和图书资料等,把西洋科学介绍到中国,编撰了《测量法义》、《万国舆图》等图书。通过与利玛窦接触,一些中国知识分子“领洗入教”,徐光启、李之藻、瞿太素、冯应京、张焘等人在科学上多有创新。其中光学的眼镜与折射原理、望远镜与显微镜等开发利用,农学的番薯与马铃薯、玉米、花生、烟草、向日葵的种植,都有跨越式的发展。
六
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来看,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经历了一个“由近及远、逐步展开”的过程。海上丝绸之路的沧桑剧变,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留下了深沉的时空启迪。闭关自守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伍于西方,导致被动挨打,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而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对外开放交流,追逐世界发展潮流,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新的机遇。2013年10月,XI JINGPING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意义与实施方略是: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举办十年,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自贸区升级为标志,“关系已进入成熟期,合作已进入快车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创造下一个“钻石十年”。
——构建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联结东盟及沿线各经济体,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亚太各方的区域合作框架,进一步推动全新的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立体合作,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谱写中国梦和世界梦相得益彰、交织共鸣的华彩乐章。
——拉紧纽带,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金融合作和机制平台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基础文化建设,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中国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海洋国土绝对面积居世界第四。海域辽阔,海疆富饶,越来越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战略依托。向海上开放的成功,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打破国强必霸怪圈,传递与邻为善正能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为基本路径和方式,体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化干戈为玉帛的优良传统和美好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前由中国人开创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传播的一大贡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创立,意味着中国梦有着浩瀚大海的万顷波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使中国梦扬帆远航、再创辉煌!
小编这么拼
记得关注哦
真爱和鼓励
打赏是美德
延伸悦读
CK1413
接触真诚
同享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