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几十年前的上海原来是这样的!上海人看完都泪崩了!

光阴在走,时代在变

上海变得越来越符合它的魔都之称

摩登、现代、科技感十足~

如今不仅仅是中国的大都市

更是世界排行前列的一线城市

然而,存留在不少上海宁

脑海中的旧时光,如今已经渐行渐远

看场电影只要几毛钱

外滩则是谈“朋友”的好地方

夏日傍晚都要到弄堂里家门口娱乐纳凉

街坊邻居总会聚在一起“噶三胡”...

那时候的生活

虽然没有如今这么丰富多彩

但是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让上海宁无论如何也忘却不了

下面就和魔都君一起乘上

哆啦A梦的时光机,穿越回以前的上海

看看曾经风华绝代的上海

看看以前不被钢筋水泥层层包裹的上海

看看老早以前弄堂里欢乐无比的小辰光…

这些来自几十年前的老照片

哪张戳中了你的内心深处的回忆?

以前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是4.4平方米,也就是一张床的大小,可以说家家都是“七十二家房客”,所以不得不把生活拓展到弄堂里,揩面刷牙、汰衣裳、生煤球风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场景。

夏天乘风凉,冬天孵太阳,大人们闲来则会结结绒线,看看报纸,一起嘎嘎三胡聊聊家长里短。

邻里之间也经常会端着碗出来边聊家常边吃饭。魔都君敢打赌!要是这镜头再往下拍拍,这个男小歪肯定穿得是牛仔喇叭裤!

那时候还没有吃鸡和王者荣耀,一个俄罗斯方块就能玩上半天。跳橡皮筋、踢毽子、造房子、掼结子、挑绷绷等等都是小姑娘欢喜的活动。

男孩子们就会玩一些较为粗犷的游戏,像是打弹子、滚铁环、钉橄榄核、飞香烟牌子之类…

每家每户门口都挂着一个烙印着“光明乳业”的盒子,里面会摆着一个牛奶瓶,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味道,头天晚上把空瓶放进去,送奶的工人送达替换新鲜的牛奶。

老早家里也没有微波炉这种厨房用品,想喝热牛奶的话只能用钢盅锅子,每次心急喝完牛奶都被阿奶讲像长了两撇小白胡子。

上海早点界的四大金刚,一根油条一折为二,放在大饼中间,再把大饼对叠,油条就成了芯子。

以前的上海,几乎单位里都会有食堂,一些小单位还会到人家单位食堂搭伙,付几元搭伙费,虽然伙食简单却干净方便,每天都能吃到不错的菜色。

饮食店里吃赤豆羹,是不是看别人碗的东西永远都比自己的好吃?

平时休息天的时候,大人们也会带小孩去城隍庙白相,等到下午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坐在茶馆里喝喝茶聊聊天,放松一下一周的忙碌心情。

城隍庙里的福佑路,原来那个时候的城隍庙就已经尬闹猛了,不晓得大家是不是都会去买一买南翔小笼包咧。

吴江路美食街正兴盛!一条乱糟糟的小马路,却永远人满为患。它是活在每个上海人记忆中的“黑暗料理街之王”。

火车站汽车站几乎都有卖甘蔗的,3毛钱一根!坐火车的时候来上一只,简直甜蜜上天!

那时候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吃到“光明牌”冰砖。

第一百货是上海人最喜欢去的休闲场所之一,当时一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一亿四千万美元。

买粮食、日用品,什么东西都需要配给券,买一台电视机,缝纫机或者自行车也需要有配给券。

南京路上的上海食品公司,老早嘴巴馋,老是缠着阿爷阿奶买东西吃,看到这个被妈妈抱着的囡囡,简直就是魔都君小时候的翻版呀。

现在的老大昌,那时候还叫红卫食品厂,看照片里的老爷叔还在用秤帮客人称什锦糖。

作为中国首家24小时营业的食品店,成为很多人对夜生活的第一盏灯,也是深夜工作者或夜猫子的精神驿站。

热水瓶、痰盂罐,以前都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但现在早已被先进的设备所取代。

青葱少女在王家沙门口买青团吃,不晓得那个时候的王家沙青团,算不算得上是“网红店”咧?

那时候,哪怕是在长寿支路上的一个小菜场,都闹猛得不得了。

以前的经济条件只能勉强开一点小荤,所以小菜场里的蔬菜摊头生意总是好得不得了。

那时候都是六天工作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七天才是用来休息和购物的,星期天的南京路拥挤到巴士几乎无法通行。

月饼也是稀缺商品,中秋节前,杏花楼里总是人山人海。

年轻人喜欢看电影,大光明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衡山电影院都留下过足迹。在电影院门口买瓶塑料瓶装的荔枝水成为了时尚,就觉得很幸福了。

1998年,《泰坦尼克》在内陆上映,那时候太火爆了,小李子嫩的可以掐出水来。

以前哪有什么看电影吃爆米花的习惯喔,都是家里抄一杯米,然后跑到弄堂口等这巨响的一记爆炸声,现在难得还会在街头看到这种原始的爆米花机,“砰—”的那一下爆炸声,也炸出来不少年少的回忆啊。

大波浪,是八十年代初上海最流行的发型,到八十世纪末这种“做头”文化才被传播到边远小镇。

80年代华亭路服装市场,是那时候上海流行服装的“桥头堡”,这里被称为“上海小香港”,出售的是香港外贸货或能人仿制的新潮服装,时尚的年轻人一定在这里淘到过不少好东西~

南京路新昌路口的邮政支局,这里是无数人邮寄包裹、信件的地方。那时候邮件慢车马慢,也别提什么江浙沪包邮了……

老上海人把理发叫做“剃头”,理发师也被叫做“剃头师傅(或司务)”,理发店也就顺理成章地唤做了“剃头店”。

每到春节前夕,理发店的门前总是人多得扑扑满,甚至还会有排队拿号的场景,为了早早地做好造型,很多人甚至天不亮就跑到店门口排队了。

再说说这剃头老师傅们的制服,看似简单,清一色的白色衬衫和黑长裤,其实则大有讲究!

再跟着魔都君来看看南京东路路口,这复古的建筑群是不是已经让你看出来一丢丢外滩的影子了?

以前没有手机,拥有相机的人也在少数,所以每次去外滩,上海人都会拍个快照纪念一下。

以前在大世界照哈哈镜算是非常时髦的事情了!变高、变矮、变胖、变瘦……各式各样,每次小朋友过去都玩到停不下来。

文庙简直是南市区小囡儿时的乐园,看完书,2块钱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多出来的钱还能去路边买一份单档。

人民广场的滑梯至今仍然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花两分钱到小书摊上去租一本连环画,泡上一下午,可谓一代人的阅读记忆呢!

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在位于外滩2号的东风饭店开业,当时吃顿KFC感觉老洋气了。

上海图书馆门前,很多人一边认真地在看书,一边在等着开门。大家是如此热爱读书,学习多么刻苦。

每个小盆友几乎都有一件类似这样的呢子外套,你的还在吗?

1994年,人民广场竖起了一块大屏幕,这是中国最早的LED的大屏幕。那时候,有很多人蓬头见面什么的,都会说一句在人民广场大屏幕下见。

金茂大厦在98年的8月28日终于正式落成,88层成为上海当时最高。

1990年12月23日,中国第一个环太平洋集装箱运输网络由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建成。

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当时1号线的第一座地铁站就建在衡山公园地下。线路从锦江乐园站到徐家汇站。

80年代的五角场,除了当中一个大大滴圆,真的很难跟现在的五角场联想在一起,万达、百联、合生汇、中环路,真是几乎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

渡船是老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泰公线、东金线、东复线、杨复线……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挤得渡客前胸贴后背,气也透不过来,还有横七竖八的自行车和助动车,撘一班渡船真是累得阿扑阿扑!

以前的信号灯还是人工控制,毕竟马路上的机动车实在是屈指可数,照片里马路对面的新世界商场清晰可见,对比如今的新世界,真的是两重天。

你看,真的是完全不用担心堵车~

旧时乍浦路桥上来往的行人货车,现在魔都君每次经过乍浦路桥看到的都是拍婚摄照的小情侣,或是拿着长枪短炮对准另一侧的外白渡桥咔咔抓拍。

那时候几乎没有碰瓷的说法,人可要比现在“善良”得多,你看,绑着两根麻花辫的女同志还在扶老爷爷过马路咧。

那时候打电话是奢侈的,腰里别个寻呼机就特别拉风,马路上长着蘑菇一样的IC电话亭,先插卡才能拨号。

那时候上海街头,总少不了拎着篮子,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的阿婆,白兰花五毛钱一朵,栀子花一块钱一串,套在手腕上,可以香好久。

从前的上海

·互动话题·

一张张旧照片,一个个旧名词

都是记忆中难以消磨的时光烙印

也是我们成长路上最真实的影像厅

从前的那个上海,你还记得多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