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二)

(紧接上期)

惊世骇俗的求贤令 

今天不聊武功,只聊文事。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相比较而言,文事更为重要。古人也深知这个道理,历来文重于武。帝王将相死后谥号为“文”的,是最高评价。

三国是大争之世,特别是汉末时期,群雄逐鹿,武将金戈铁马血战疆场,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因此,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在那些武将上,什么五子良将啊、“五虎上将”啊、“江东十二虎臣”啊,热闹、精彩、刺激。

但真正治理国家的并不是这些武将,而是文臣。那么,这些文臣是怎么选拔出来的呢?

两汉选拔人才的机制主要是察举制,就是朝廷三公和刺史郡守推荐本地人才。刺史推荐的为“茂才”(即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郡守国相推荐的为“孝廉”。

另外也有部分科举,如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考中者仍可入仕。但和宋以后的科举制有区别。

察举制的弊端是官员之间互相推举其子弟,发展到汉末,形成豪族势力,盘根错节,把持垄断了士人的仕进之路。那些朝中无故旧,郡里非望族的贫寒士人无人问津,埋没终老。人才流动的渠道被严重堵塞。

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世骇俗之事,即颁布第一次求贤令。此令不长,玆录于此,供各位读者阅读: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此时,距曹操身为汉丞相,兵败赤壁已两年。北方基本平定,南方孙权借荆州与刘备共同抗曹。汉中张鲁、关中马超、韩遂、益州刘璋等割据势力尚存,但对曹操已经不能构成大的威胁,曹操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辖区内的稳定和建设上来。所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就表明了曹操此时以受命及中兴之君自居,希望得到“贤人君子共治天下。”

人才是治国之宝,为国求才,理所当然,历代帝王都曾颁布过若干求贤令,为何要对曹操的求贤令另眼相看推崇备至呢?

因为曹操的做法与其他帝王截然不同。其他帝王求才标准是德才兼备,更加注重的是道德品质,至今仍然如此。而曹操则只注重才能,明确宣布“唯才是举”。只讲才能,不讲道德,其惊世骇俗之处就在于此。

各位读者什么时候看到过国家公布的求贤令中白纸黑字地写着,收受下属金银贿赂,和嫂嫂通奸的人,只要有才,都可以出来做官。难怪曹操后世遭到那么多儒家文人的非议,就凭这一点,这些道学家永远也不会原谅曹操。

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观点,有其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政治意义上,陈寅恪先生有一个分析,认为这是出生寒门的曹操对由世习儒学形成的豪门世族的反对。曹操要借此来打破和摧毁汉末豪门世族对国家政治的垄断和操纵,确立寒门政治的合理性,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豪门世族讲究礼制孝行道德廉耻,曹操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以颠覆旧观念的手段来建立新思想。

也许有读者仍然对曹操出生寒门的说法不理解,以前多次说过这个话题,所谓豪门必须是世代儒学传家,三代以上为高官,其家族为郡望。像曹操这种祖父为宦官,父亲为宦官养子,无儒学传家,其家族也非郡望的子弟,做再大的官也是寒门出身。

豪门、寒门是指其政治资源和优势,和经济条件无关,古代富商哪怕是富甲天下富可敌国,不要说寒门,任何“门”都没有。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出身贫寒就自诩为“寒门”,那是同样没有“门”。能够称为“门”的,就算是寒门,也是要有政治渊源的。

严格地说,汉末还没有形成门阀制度,顶多是出现了雏形,可称为“豪族”“寒族”。要到曹丕以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发展到晋,才形成门阀制度,可称“豪门”“寒门”了。到唐朝时,唐太宗打击豪门势力,门阀制度开始走向衰亡。到宋全面实行科举制,门阀制才寿终正寝。

现实意义上,要想迅速地解决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必须要有大量的人才,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规则标准按部就班地选用人才,既耗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找到那么多符合标准的人才。

再加上诸侯之间对人才的争抢,加重了人才流动、分散的现象。汉末时君择臣,臣亦择君的现象也迫使各路诸侯放宽对人才的要求,宽容和包容人才的道德瑕疵。

曹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早在建安八年(203年)五月下达的“论吏士行能令”中就明确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唯才是举和这个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非常时期对能够给自身利益集团带来功利效果的“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对个人品行带来修养功效的“德”的需求。

曹操一共下过三道求贤令,为方便各位读者对曹操的用人观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将其后面两道在此一并聊聊,以后不再提及。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此时曹操已为魏公一年,并位在诸侯王之上。马超先降张鲁后降刘备。刘璋降刘备,刘备得益州。曹、孙、刘之外,仅张鲁尚存。此次求贤令与第一次几乎一样,再次重申了以“才”为重的观点,强调选拔和任用“进取之士”,无论其有行无行。

此令在后面特别加了一条:“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仍然表现了曹操与豪门世族的对立,以法家思想和行为来对抗儒学世家。

第三次,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此时曹操已为魏王,距天子仅一步之遥。这次求贤令内容和前二次相差无几,唯一不同是直接说明有“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以举荐,不得遗漏。仁孝为儒家之本,曹操直言不讳要选用不仁不孝的人,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曹操三下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确实起到了集聚人才的作用。曹操所占据的中原地区,是拥有当时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地区,典章制度、礼仪教化、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多于和高于其他地区。

这些主客观原因相加,使得曹操阵营的人才远远多于孙权和刘备,也无怪乎诸葛亮要叹息“魏殊多人”。其实,曹操主要的文臣武将早在建安十九年第一次求贤令前就基本聚集在曹操身边,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也没见有不仁不孝的无行之人,除了郭嘉有“不治行检”的行为遭到陈群投诉,陈矫因娶同族女子遭到徐宣攻击外,还有王粲、杜畿、裴潜等“不修细行”的人,其他的基本上是循规守礼的正人君子。

虽然求贤令为曹操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但其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从其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强调可以推荐“不仁不孝”者的思想主旨来看,也更像是种政治宣言,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和摧毁儒学世家对政治的垄断和操纵,树立新的政治思想,建立新的政治结构,保障其寒门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巩固和延续曹氏家族的统治。

 坦率朴实的自白书

回到建安十五年,曹操年初发布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求贤令,到了年底,又发布了一个坦率朴实的自白书,就是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相当于曹操对自己前半生做的一个总结,从中既能看到曹操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

曹操有个最值得学习的的地方,就是不图虚名而失实利,一切以务实为准绳。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以好面子图虚荣著称的国人,更难做到这点,为虚荣而攀比,为面子而说不出“不”字来的事情比比皆是。

公示一下曹操的个人总结,看看他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曹操从举孝廉说起,此时年少,也不是什么知名人士,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好的郡守,建立名誉,让世人知道自己。所以才有在做济南相的霹雳手段。结果得罪了十常侍,担心给家人、家族带来祸害,以生病为借口辞官。因为还年轻,就暗下决心,隐居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再出来做官。

回到家乡后,在谯东五十里建起房屋,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不问世事,杜绝宾客。谁知事与愿违,被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这时的人生目标是想讨贼立功,得到封侯,做到征西将军,死了以后可以在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人生就此满足了。

董卓之乱时,兴举义兵。那时本来可以征召许多兵,但经常会有损失,不想要那么多。为什么呢?兵多胆子就大,想法就多,如果与强敌争斗,就会开启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只有数千兵,后来到扬州招兵,也不过三千人,这是受到自己当时设立的人生目标的限制束缚。

做兖州牧时,招降黄巾军三十多万。当时袁术想称帝,宫殿服饰都弄齐备了,两个老婆还在争夺皇后的位子。有人劝袁术立即登基称帝,公告天下,袁术说:“曹公尚在,不行啊”。后来我抓获其四员大将,俘虏其士兵,使袁术发病而死。

袁绍占据河北时,兵势强盛,我确实不敌,只是想到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可以名垂千古。侥幸打败了袁绍家族。刘表自以为是汉宗室,包藏奸心,我又将其平定。

以上是曹操讲述自己前半生的宦海沉浮,接下来曹操极力表明自己没有篡汉自立之心。

我身为宰相(汉三公均可称为宰相。宰相非丞相),作为人臣,已经达到富贵的顶点,超过了我自己的期望。假设国家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有些人看到我现在很强盛,我生性又不信天命之事,就私下里品评我有不臣之心,我心里对此十分担忧。

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到今天仍能得到世人的赞许,是因为他们虽然实力强大,但仍然尽心敬奉周室。以前乐毅投奔赵国,不忍心图谋燕国。胡亥要杀蒙恬,蒙恬有实力造反也不愿造反。我每次读到描写这二人忠诚的书,都会怆然流涕。

从我祖父到我、到我的儿子,三代受朝廷恩惠。我并非只是对你们说这些事情,也经常对妻妾这样说,要让她们知道我的心意。我曾对她们说:“等我死后,你们都应当改嫁,把我的这片心意传递出去,使大家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但如果要我放弃兵权,回到我的封地武平侯国去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担心交出兵权后被人迫害。我这既是为子孙着想,又因为我若被害会危及国家,所以我不得图慕虚名而处于祸乱之中。

以前朝廷曾经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推辞了,没有接受,现在打算接受,并不是要以此为荣,而是想让他们成为我的外援,为了万世安危。

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可为。我有什么德行可以享有封地四县,食户三万的待遇啊!天下动荡,我不能让位,但封邑的土地,可以退还。我现在将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柘(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苦(今河南省鹿邑县)三县二万户归还给朝廷,只保留武平的一万户。

曹操这些话很直白吧?我对国家有功,要我交出兵权来是不可能的。以前我没要朝廷给我儿子的封赏,现在我要。要来的目的是壮大儿子的力量,让他们做我的外援。儿子有了封地,我就不用那么多了,退回三县二万户吧。

“让县自明本志令”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生动形象,值得一读。

果然,第二年,朝廷封曹操三个儿子为侯: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即曹林)为饶阳侯,各食五千户。曹操让来让去,实际上只损失了五千户。

各位读者是不是发现里面没有曹丕?确实没有。因为按惯例长子要继承父亲的爵位,所以没有曹丕。为了明确这一点,献帝紧接着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开府设立自己的工作班子。但曹丕是否就因此成为正式继承人还未可知,夺嫡之争还会在曹操的儿子中发生。

无论是求贤令,还是“让县自明本志令”,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以争天下。前面说过,此时还有孙权、刘备、马超、韩遂、张鲁、刘璋等割据势力尚存,曹操下一步又会剑指何方呢?

本来曹操还没想好,镇守关中的钟繇急于收服关西各路割据势力,草率发起一次行动引爆了关西各路诸侯的反叛,迫使曹操先攻关西。钟繇为什么会妄动,曹操又是如何征讨关西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三国:曹操生前坚持的抗争,为何到曹丕接位后,就全部付诸东流?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自崛起后,除了跟各路诸侯争霸天下时的斗争,还一直在跟士族相抗争. 其一生在纵横八方,创立下曹魏基业的同时,跟士族的斗争,也一直贯穿始终. 而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曹操出身于寒门庶族 ...

  •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汉末主公为什么要经常亲征?

    了解汉末三国历史应该知道,汉末三国时期的主公特别喜欢亲征.曹操和刘备直到生命结束前的最后几年都还亲自出征,孙权虽然不用自己打江山,但也多次亲自出征,打出了"孙十万"的"赫 ...

  • 自诩姜尚的魏武王曹操:为何称王不称帝?

    自诩姜尚的魏武王曹操:为何称王不称帝?

  • 豪门与寒门数千年的斗争,豪门竟从未落败: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这个古老的文明分别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历史书上常常以时间为线索,以社会组成为根本,编纂历朝历代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待历史虽然 ...

  • 学者:曹操进步,司马懿反动!曹操到底有何进步之处?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一代人杰,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正史上的评价都很高,但学者萧武对他俩的评价却眼光独特:曹操比司马懿进步,司马懿比曹操反动!那么,曹操究竟有何进步,司马懿到底何罪之有? 作为"乱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二十)

    昨天聊了白团的事情,还是那种感觉,聊近现代史太别扭,不能畅所欲言,还是继续聊曹操吧. (紧接第十九期) 魏讽邺城谋反 关羽虽然不能直接威胁邺城,但邺城之中却有人暗中联络关羽,在邺城起兵谋反,与关羽相呼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二)

    (紧接上期) 依附袁绍 以曹操宦官出身和他当时的政治.经济实力,想在世族当道.地方豪强林立的东汉末期拉起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与董卓和其他割据势力相抗衡,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曹操有"清平之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

    (紧接第九期)  准备南征 以前关东联盟起兵反董时,袁绍和曹操曾有过一段对话.袁绍问曹操:"如果反董不成功的话又该怎样生存发展呢?"曹操此时只是个行奋武将军,是联盟里最弱小的一支力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四)

    (紧接上期)  苏伯.田银反河间 关中基本平定后,十月,曹操让夏侯渊率徐晃.朱灵平隃麋(今陕西千阳县).汧县(今陕西陇县)反叛的氐人,自己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北征杨秋,与夏侯渊等约好在安定会师. 简单介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五)

    (紧接上期) 韩遂.王建灭亡 夏侯渊平定诸县后,准备攻打显亲.韩遂听说后,仓促率兵撤退,军粮都来不及带走,被夏侯渊收缴. 夏侯渊继续追击,追到略阳城(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附近),离韩遂只有二十多里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六)

    (紧接上期) 建安十八年(213年)春,曹操率水陆大军攻孙权,号称四十万,其实没那么多,按当时以一当十的惯例,最多只有五万人左右. 战事开初还比较顺利,孙瑜曾劝谏孙权不要让吕范出守历阳,孙权不听.曹操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八)

    (紧接上期)  许县叛乱 刘备攻汉中,曹操除派出曹洪.曹休和曹真阻击汉中侧翼的刘备军外,汉中主战场上,只有夏侯渊率张郃.徐晃固守.曹操一直把刘备当作和自己一样的英雄,从来都是防范有加,以往只要刘备有单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九)

    (紧接上期) 前面聊了孙刘再次结盟后刘备与曹操的争战情况和结果,现在来聊聊孙权与曹操争战的情况和结果.孙权实力强过刘备,刘备有蜀道天险,孙权有长江天险,但结果却和刘备大相径庭,有些出人意料.  曹孙大 ...

  • 人有十二井穴,1穴胜10穴,常灸可从根子上滋养12经络

    我们都知道,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络,而十二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关键时能救急安神,常灸还可从根子上滋养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