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这个关键认知,帮你赶走“间歇性迷茫”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行为科学教授保罗·多兰所写。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我们习以为常的“普遍共识”,它也叫“社会叙事”。事业有成、应该尽快结婚,应该养育孩子等等这些“美好的设定”把幸福打造成了标准化追求。可是重要的不是你了解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到底是什么,而是你该怎么做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社会叙事”中的问题,读后你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对职业的单一解读』

在一个专题研讨会上,有个中年人过去跟作者搭讪。

“哦,我的天呐!你的书写得非常好,保罗先生。”中年人表现得很激动。

“过奖了,我也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启发。”作者回应了对方的赞美。

“可是,作为文化人,你为什么在小组讨论时,说脏话呢?作为一个写过书的人,你不应该说脏话啊。”中年人的改变让作者有点无所适从。

在后续的聊天中,那个中年人滔滔不绝。他认为作者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受人敬仰的教授,应该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他说的“更好”就是要与大众印象里的“大学教授”一样。

这个中年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正在用社会叙事抹黑作者。或者说他的支配欲望非常强,很讨厌别人不遵守特定的规范。

这种对人职业的划分其实就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社会叙事。

老师最讨厌听到的话就是“老师就该怎么样”,甚至一点个人爱好和私人生活,都会被化为不符合老师形象的“重大事件”。

这就是为什么,好人做完九件好事后,只做了一件坏事,就成了坏人;而坏人做了九件坏事后,只做了一件好事,就会受到赞美。

『对成功的单一解读』

实现梦想=挣大钱;

成功=挣大钱;

在媒体的报道和约定俗成中,我们对成功的解读越来越单一,就是有钱。

但在各种采访中,表面看起来风光的成功人士,在他们自己看来,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好。

比如,突然大火或者暴富的人都会对生活感到无比的迷茫和焦虑。李诞的“人间不值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

如果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那真谈不上什么风光。

我们应该更关注自身的真实感受。因为别人眼中的成功,可能会给你带去更多的痛苦和纠结。

比如,你月薪7000时生活已经小康了,可是媳妇、家人或者邻居多次在你的面前说:“某某某月薪1万”,在这样的“社会叙事”下,你不得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去追求更多的钱,牺牲更多的快乐。

其实,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我们过得尽可能快乐就好。不要用外界的标签和身份需求约束自己,强行贴到自己身上。

让人叹息的是,这股风气已经在学校扎了根。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比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贵。孩子们从小被“物质”的社会叙事影响着,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很难体会真正的快乐。

『幸福的单一解读』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真的吗?

拥有更多财富的人,他们面临的压力有两个。一个是我们以前说过的“担心财富缩水,担心失去现在的生活。”另一个是当一个人有了很多的财富后,他的标准也会水涨船高。

年薪10万的人,追逐年薪20万的人;

年薪20万的人,追逐年薪50万的人;

年薪50万的人,追逐年薪100万的人。

在财富的竞赛中,你永远也看不到终点。

“与他人比较”就是幸福的“叙事陷阱”。之前很火的案例是,一个人被上级额外多发了200元,他很高兴。可是,当他听到某个同事被多发了210元时,他的开心瞬间就消失了,相反他还有一点点羞怯和难受。

在较大范围的一项统计中,结果显示:身边的人收入越高,人们就觉得自己的生活越糟糕。也就是说,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受自己在参考群体中所处位置的影响最大,而不是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被别人定义的幸福,还能叫幸福吗?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值得你在迷茫和困惑时,多读几遍。因为大多数人的迷茫基本源于想要追逐正确答案。而你想从单一的社会叙事中,找到正确答案,非常不现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