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个假国庆”过的是真国庆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很多人直呼“过了个假国庆”,有的是在抱怨景点排队人多,有的是在抱怨七天都宅在家里或工作没出去玩儿。这是近年流行构式“X了个假Y”的使用。有趣的是,不同于真正的“假Y”,这里的“假Y”事实上是“真Y”。例如:
(1)我家猫特别能睡觉,睡觉睡得特别沉,别人家的猫睡觉的时候有点声音就醒,我一定是养了只假猫。(猫吧 2017-05-10)
(2)现在年轻人仪式感强,婚礼更隆重,比起来我感觉自己结了一个假婚。(百度 2021-01-29)
“假猫”原指人造的不真实的猫,但例(1)中“养了个假猫”养的仍然是一只有生命的真实的猫,不等于“养假猫”。“假结婚”指在男女双方为一定目的在法律形式上成为夫妻,婚姻内容上不共同生活,例(2)“我”婚姻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真的,只是“我”的婚姻仪式和“年轻人”相比简单,所以我感觉“自己结了个假婚”,不等于“假结婚”。再例如:
(3)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经常有患者或朋友问我,为什么吃了安眠药,睡了一整晚,第二天还是昏昏沉沉、精神不振,就跟睡了假觉一样。(网易首页 2021-09-13)
“睡觉”本无真假,但为什么我们可以说“睡了个假觉”,是只有睡觉的形式没有睡觉的实质吗?不是,是因为“睡觉”这个行为没有达到“我”主观预期的效果“解乏”,因此“我”认为“我睡了个假觉”。
可以看到,“X了假Y”表达的Y在客观事实上是真Y,如“真猫”“真结婚”“真睡觉”“真国庆”,但是它存在某些方面与Y的某个义项不符,或者与说话人对Y的主观认知不符,如“婚姻仪式和别人不一样”“睡了一整晚不应该精神不振”“国庆过的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也就是说,“X了个假Y”中的真假不是真值逻辑层面的真假,而是说话人视角主观评判的真假。当一个事件或行为与说话人主观认识不符,那么说话人就可以说“X了假Y”,来表达“我知道它是真的,但它不合我意,我就说它是假的”,体现语言的主观性。因此没有客观层面真假的事物行为都可以进入到构式,如“谈了个假恋爱”“复了个假习”“感了个假冒”等。
真与假一直都是哲学中讨论不休的问题,不仅与客观事实有关,还与人的信念、意图等密不可分。真假并不绝对对立,正如罗素所说“判断一个事物的真伪,并不在于他们相信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他报什么态度相信他,根据什么理由相信它。”流行构式“X了个假Y”和“假Y”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视角,既区分了主客观的真假,也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匹配。
在流行语昙花一现的网络语言时代,自2017年流行开来的这一构式,历经五年没有消亡,反而有稳固进入到普通话的趋势,正是因为“X了个假Y”巧妙地把客观的“真”用语言包装成主观的“假”,精准又诙谐地表达了人类微妙又复杂的思想,准确又简练地填补了语言一个小小空白。
本期编辑:陈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