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本书的留守儿童 不愿退群的转学生 阅读改变的何止几万种人生
湖南平江县板江乡小水小学五年级学生
30秒快读
1 |
一本书,足以改变一生。对留守儿童来说,读书,意味着打开了一个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
2 |
对几万名孩子来说,阅读,意味着陪伴、平等、自信,他们因此眼里有了光,他们因此久久不愿退群。 |
湖南省平江县板江乡小水小学简陋的教室里,三排书桌、六个孩子,她(他)们一起读《小艾多的世界》,渴望像小艾多一样,身边有爸爸妈妈陪伴。
神舟一号、天宫一号升空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发射中心),东风小学的石长润在《慢火车》扉页,写下一行字:“石长润是这本书的朋友”,在书里,他穿越了戈壁沙漠。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十一小的林雨晨和妈妈一起打开《犄角镇奇幻事件录——奇妙小镇》,今夜,她是班级读书群里最甜美的“小百灵”……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9月7日,“班班有读”全国儿童阅读活动启动第25期。每期活动的“广而告之”,总以这首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开头,因为阅读,是最平等的一件事。
750多名老师、3万多个班级、120万人次学生……2017年以来,“班班有读”公益项目向全国小学张开怀抱,每期全国3000多个班级,数万名小学生一起精读两本好书,让孩子们不仅阅读,还要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词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无论是北上广的一线城市,还是新疆、内蒙、西藏等边疆地区,哪怕你站在世界的边缘,一样可以通过阅读,让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
01
等一本书的留守儿童
2017年11月22日,小水小学校长兼6个年级语文老师的李勤写下了第一篇“班班有读活动记录”:
“欧阳志颖非常胆怯,记得上次体检时,胆小到无法指认视力表,今天她能上台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小艾多很厉害,能跟爸爸很好地沟通,能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爸爸,并一起解决,这也证明她渴望有个这样的人陪伴自己成长吧。”
小水小学是中国乡村典型的微型村小,全校只有68个孩子,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2019年之前,平江县是湖南岳阳市唯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壮年男女大多在外打工,欧阳志颖所在的五年级共有6名学生,其中5名是留守儿童。
这里的孩子们大多没有课外读物,学校图书馆里最新的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古董”,每次李勤家访时,空荡荡的书桌总是格外“刺眼”,手机是孩子们漫长暑假的主要消遣。
即使已经读5年级,有的孩子依然有轻度阅读障碍,稍微长一点的小说,便让他们无所适从。
《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更有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研报告》显示,城市儿童年均阅读量在10本以上的占到了64.2%。
“班班有读”公益项目的出现缓解了李勤的焦虑,“它是最适合乡村老师的一条阅读路径,也是提升孩子读书效率最好的一条路。”李勤激动地向《IT时报》记者说道。
“班班有读”是由语文教育工作者陈金铭(阿牛老师)在上海发起的公益性在线阅读项目,每期面向全国招募语文教师。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带全班孩子精读两本好书,组委会提供完整的阅读教案、课件、策略、工具,同时邀请名师、名作家进行直播讲解,所有项目服务免费,学生只要有书就能参加。
但每期50元左右的书款,对平江县的家庭而言,依然是不小的负担。了解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后,除了一开始的6本书由李勤自掏腰包,每期60多本书都由“班班有读”组委会免费赠送。
每当新一期阅读计划开启,从远方城市寄来的书籍就会准时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桌上。
02
数万人的“陪读”
同样渴望书到来的还有张娜和她的东风小学一(1)班。
酒泉发射中心,又名东风航天城,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神舟一号……都从这里奔向太空。这里,是中国航天工业的“圣地”,这里,被茫茫戈壁沙漠包围。
6年前,张娜成为东风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东风小学的孩子们不缺书籍,他们的父母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重视学习和阅读;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城市气息,整个小镇没有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有足以潜心学习的环境;但这里的孩子缺少陪伴,父母忙碌的工作让亲子共读常常被搁浅,有书却不知道怎么读。
于孩子们而言,“班班有读”的开启意味着另一种陪伴,每天晚上微信群里的“班级共读”,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读一本书的“仪式感”,让石长润妈妈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律和成长。
“陪伴感”是张娜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孩子们往往带着沉甸甸的好奇心去迎接一本新书,但无论是中青年流失的平江县,还是父母忙碌的东风小学,缺少的正是陪伴。
小水小学孩子们看的第一本书是《小艾多的世界》,这是一本从孩子小艾多视角出发、看成长过程中各种大问题小麻烦的书。
在和老师、同学按照阅读规划精读之后,书中那些不曾去过的地方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一下子在欧阳志颖面前立体起来。
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关系很微妙,他们既渴望父母的关注,又在长距离的等待中滋生了疏离感。
欧阳志颖在这本薄薄的图书中受到了启发,每每和母亲视频,他们俩探讨的总是书里的问题,“孩子真正爱看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书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话题。”欧阳志颖的母亲回忆道。
每期“班班有读”维系着上千个家庭,翻开新书的那一刻,是几万名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共同陪伴。
03
新世界的打开
一开始,小水小学孩子们的阅读是被动的,陌生感和差距感导致他们惧怕阅读,即便是有拼音标注的小说也很难读懂。
大多数城市同龄人能够半个月内阅读完一本书,而这些孩子们往往要再读30天才能消化。
第一次接受“班班有读”课程组提出的“鱼骨图”(类似思维导图)时,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这种新奇的笔记模式,李勤为此专门开设了一堂课教孩子们如何破解笔记的秘密,如何在一张笔记中高效地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阅读就像一颗星火,点燃了封闭乡村孩子们求知的渴望。坚持每期参加“班班有读”的小水小学生们,不仅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升,甚至开始主动去图书馆挑书看。
一次李勤去学生欧阳志颖家里家访,看到书桌上摆着两摞书,其中一摞已经读完了,她感到十分欣慰,“孩子有了阅读的意识,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半年后,当读到第六本书《门廊上的世界》时,欧阳志颖依然是个安静的女孩,但李勤在当时的“美篇”记录了这样的志颖,“在她喜爱的文字面前,她像只百灵鸟一样歌唱着她的歌,朗诵着她的文字。”
“这样的改变是一场超越自我的突破,这份勇气是在阅读中领悟出来的。”今天,欧阳志颖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依然腼腆,而阅读留给她的,是终生受益的勇气。
04
不愿退群的他们
要不要留出晚间一小时陪孩子读书?当内蒙古包头市包钢11小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段彩霞向家长们提议参与“班班有读”共读活动时,赵美君心里有一些顾虑和牢骚。
彼时,女儿林雨晨刚上二年级,是全班年纪最小的孩子,也是语文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孩子是全班识字量最少的,稍微复杂的拼音也没有掌握,甚至完成不了随堂作业。”
包头是中国典型的北方三线城市,包钢是当地最大工业企业之一,以包钢为名的小学排到了第26所。同龄的孩子大多是“包钢人”的下一代,他们的父母长期扎根在包头市昆区,包钢工厂框定了他们的社交半径。
“孩子们需要有一个引路人,不然她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段彩霞便是她口中的引路人,“老师都在坚持,做家长的更没有放弃的理由。”段彩霞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参与“班班有读”的老师。
经过半个月的酝酿期,共读时光在一个夏夜开启,每当段彩霞发完一个导读问题,点开微信语音小按钮,儿童清脆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地从段彩霞手机中传来,林雨晨被一致评为全班最甜美的小百灵。“好好读书,你这么好的音色或许还能报考播音主持呢!“段彩霞会时不时鼓励她。
也许是女儿的热情影响了赵美君,三年来,她坚持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陪着女儿翻开一本书,经历了每本书由崭新到写满标记的全过程。当然,这份坚定缘于女儿突飞猛进的成绩,谁能想到当年语文基础垫底的林雨晨会成为人人称羡的“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可能是孩子走出乡村和小城,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但依靠阅读逆袭的故事却并非总是发生,“有可能整个小学阶段都看不出效果,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张娜需要经常回应家长的困惑。文科类的科目往往不能立竿见影,阅读总在潜移默化地激活孩子的文学能量。
回溯共读的几年时光,李勤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给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打好地基。
送走的第一批孩子已经步入中学,他们要解锁难度更大的中外名著,李勤的顾虑却少了许多。欧阳志颖看完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从表姐那里转手而来,她依旧习惯性地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标注出来,留下专属的阅读痕迹。
六年级的夏天是人生第一场盛大的告别,老师们会送走毕业班学生,迎来新一批孩子。
对张娜来说,每个学期都是离别季,由于家长岗位的调动,越到高年级留在东风小学的孩子就越少。“新学期班上又少了5个学生。”即使习惯了离别的前奏,张娜的声音中还是流露出不舍。
一个转到南京上学的孩子不愿意退出共读群,他还想跟着2000公里外的读书进程,张娜知道,两年的时光已经让阅读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05
“阅读是个平等的事”
专访“班班有读”儿童阅读公益活动发起人、语文教育工作者陈金铭 (阿牛老师)
阿牛老师的童年只有一本书。
贫瘠的山东农村,20世纪80年代甚至还没有通电,除了在广袤的田野里撒野,唯一能让阿牛静下来的,是邻居家当废品收来的一本残书。整个小学阶段,这本早已没了封皮的书,被他反反复复读了四五十遍,直到长大后,才真正找到了它的名字——《樱子姑娘》。
无书的童年,反而让他体验到深度阅读的快乐,此后11年的小学教师生涯和8年《小学语文教师》《读读写写》副主编经历,让他看到普及精读方式对孩子“畅游书海”的重要性。
于是,便有了“班班有读”。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面向全国招募带孩子共读整本书的语文教师,活动方提供完整的阅读教案、课件、策略、工具,并聘请名师和知名作家直播授课,在两周内,让全国数万名儿童一起,好好读一本好书。
如今,“班班有读”活动举办了三年,著名作家赵丽宏、徐鲁、梅子涵、桂文亚、汤汤、王一梅、蒋军晶等先后给孩子直播分享或寄语,750多位教师成为散播书香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全国3万多个班级、120万人次学生参与活动。
《IT时报》: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公益活动?
阿牛老师:现代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是缺书,而是书太多,却往往湮没了最合适孩子读的书。
国外儿童阅读有成熟的分级体系,但国内没有,尽管教育部也有推荐书单,但怎么读,同样也是家长和老师焦虑的问题。
一开始,“班班有读”的初衷只是为了解决读什么书,如何读的问题,但慢慢地,我觉得它有了更大的价值。
《IT时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阿牛老师:在我们每期3000多个班级中,有20%来自偏远地区,对于这些地方的孩子来说,“班班有读”的作用可能更大。
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支教,比如甘肃和贵州,在那里,会有与城市很不一样的感觉。大量的留守儿童被忽略,而中国这个群体有8000万。
这些地方的教学能力普遍薄弱,父母也不在身边,能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对读书追求的孩子非常少,而等他们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基本就放弃学习了。
我常想,如果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能够有一个老师带着他们读几本好书,为他们培养阅读的习惯,那他的未来,是不是会因此不同?
阅读的价值是润物细无声,而且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IT时报》:“班班有读”的公益性体现在哪里?
阿牛老师:每期“班班有读”有差不多3000多个班级和家庭同时参加,而我们的负责老师、作家、名师有五六十人,都是志愿参加,不收取任何费用。
我觉得,这个活动让所有参与的人都得到了成长和改变。参与的老师可以在琐碎平凡的日常教学之外,带领孩子走进文学美好的田野,而孩子通过读书,精神可以更加丰厚,人性更加健全。
我希望,随着“班班有读”的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未来能有2000万孩子和我们一起读书,同时有更多的老师和作家一起来做这件事,让阅读点亮童年。
作者/IT时报记者 徐晓倩 郝俊慧
编辑/挨踢妹
排版/黄建
图片/采访对象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相关推荐
哪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