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练习写作,为时不晚 ——漫谈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1)
据我所知,不少职业学校教师把“写东西”视为畏途。按说,教师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为什么还害怕“写东西”呢?对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我通过辅导外孙写作文似乎寻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源。
外孙从二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写话”了。“写话”是作文的起始阶段,是为写作文打基础的。由认生字到扩词,由扩词到“写话”,再由“写话”到写日记,所有这些,都是在为写作文做准备。然而,到三年级真正开始写作文的时候,问题来了:老师要么布置命题作文,要么提供一篇例文让孩子们“参考”着写一个人、一处景色或一件事;说是“参考”,实际上给孩子们写作文“打样”——虽然反映在作业要求上的是“内容不限”。我按照“内容不限”的要求启发外孙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话”来,却屡屡受挫。外孙说,不能按你说的那样写,老师说了,例文中的一些词语都要用上,不然就不能通过。于是,就出现了外孙只要写到人的眼睛,必然是“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前不久,老师让写一个人物,写出这个人的特征,最后用“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写的是谁吗”来结尾。外孙选择了写我,依然是“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我哈哈大笑后说:“爷爷是小眼,而且绝不是什么炯炯有神,这不符合实际,不能这样写!”外孙满不在乎地说:“没事,这样写说不定还能得一颗星呢!”
外孙的作文交上去了,也的确得了一颗星,但我却陷入了沉思。
我相信,老师提供例文的本意是想为初写作文的孩子们提供帮助,但是,这种做法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老师提供的例文都是优秀作文,初学写作的孩子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写作天分,也不可能达到例文的水平。不用说老师鼓励模仿了,即使老师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孩子们出于本能也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统一要求的模仿与孩子们自己寻找范文进行模仿有着质的区别。
第二,模仿是每一个初学者(不单单是写作)必须经历的阶段,因此,模仿本身不是问题,有组织的、不允许不模仿的模仿,才是个问题。
第三,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如果成人总是不让孩子摔倒,那就只有把孩子放在“婴儿走路车”里,看起来孩子会走路了,但离开了“婴儿走路车”,孩子注定还是要摔倒的。从开始就让孩子对照着例文写作文,无异于让孩子在“婴儿走路车”学走路。这个阶段时间短了还问题不大,时间长了就会扼杀孩子写作的能力。
第四,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孩子从一开始接触作文就不能说自己的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与没有开始写作文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从来没写过作文呢!
以上说的是小学生开始写作文的情况,那么中学的情况如何呢?我了解情况不说,从间接的渠道听说一些;亲身经历的是小女儿高考前的“一对一家教”,语文家教教师是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还小有名气。这位教师教给女儿的不是学习方法,更不是语文素养,而是“实操性”较强的作文“套路”,即把几种不同类型的作文收集若干范文,再把范文简化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然后让女儿读熟,他说,读熟了这些内容,高考时拿到作文题目时就心中有数了……
据说人的大脑分为主导记忆脑区、理性思维脑区和感性思维脑区三部分。写作所使用的是感性思维脑区的功能。写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看法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写作文都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考试成绩,都没有通过写文章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看法,那么,这个人的感性思维脑区就没有真正被激发、激活过,用进废退,久而久之,感性脑区的功能自然就会退化。许多人参加工作后需要“写东西”时不知所措,正是感性思维脑区功能退化的表现。
教师不愿、不敢、不能“写东西”以及写不好材料的原因找到了(起码是找到了一部分),接下来,方向明确了,那就是,从现在起,激发激活自己的感性思维脑区功能,开始练习写作,勤于写作,尝试写作的方法,探寻写作的窍门,钻研写作的艺术,享受写作的乐趣。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会享受到写作的快乐的。
2021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