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2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14
针灸最基础的东西: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
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 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 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 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
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
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 关。
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 脉。
5、任 脉:列缺。6、督 脉:后 溪。
7、冲 脉:公孙。8、带 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15
失眠,这个病治疗起来疗效不稳定,反反复复的,针灸上也没有什么突破,病人治疗时间长了,如果疗效不理想也会有抱怨,影响心情。 常规的神门等辩证取穴,还有照海、申脉等八脉交会穴,失眠穴、安眠穴等特效穴位,以及秘传的神庭透百会等经验穴位,都用过,时效时不效,疗效反复,总是得不到满意的疗效。

怎么样才能提高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呢?怎样才能打破这个瓶颈?除了传统辩证取穴,还会不会有其他路径?最后想到了左老师的中指刺血疗法,同时借鉴观穴经验,拟出了治疗失眠的中指“应象刺血”疗法,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成为了临床绝招之一,治疗失眠每每多获良效,近远期疗效均远远超过了其他疗法,大多第一次治疗后就有效,当晚即能安然入睡,几次治疗后,产生好的睡眠习惯和规律,就可以搞定失眠了。当然,也有人是一次就治愈了,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个中指刺血居然这么厉害?曾有一患者,一周来一觉没睡,刺好当天就彻底好了,到处宣扬我擅长治疗失眠。
这个治疗失眠的方法在操作上,实在是太简单了,一针就结束战斗了。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选男左手,女右手的中指,仔细观察远端指腹部会有1-2个左右的米粒大小的白色小区,多呈椭圆状,多数在侧面,就是缺血区域,选取这个区域的中心,消毒后用7号注射器针头点刺一下,挤出10-20滴左右的血即可。够简单了吧。

这里主要是运用了左师的中指刺血理论,再结合了左师的应象理论,所以我就把二者连起来说成了是“中指应象刺血”。中指刺血是左老师的最爱,很多病症刺血后针到病除,效如桴鼓,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选点越是精确,效果就越是理想。选点偏移或不对,效果就打折了。这也就是和刺传统中冲穴的疗效差别所在。
在左师的针灸世界里穴位不是那个什么邮票或铜钱那么大的面,左师的靶点就像针尖一样细,要毫无差池,精确地刺中,一旦刺中,一滴血可以激起千层浪!所以,左师的定位系统就像个超级电子显微镜一样,其小无内!

.....

老师,治疗青春痘有什么好方法。谢谢。

曾经有一个女孩,满脸的青春痘,来治疗,每次在痤疮穴点刺放血拔罐,制污穴放血,三天一次,数次即愈。

.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及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定位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见图】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肌肉)伸指总肌。(神经)桡、正中神经之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浅支)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手术: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说明及发挥:※制污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 ※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点刺出血,极有效验。 用穴体会:1 本穴非常好用,疮疡`烫伤`皮肤溃疡面不好等有很好的效果!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16
有一天,我家的姑娘问我,说她的同学老是便秘,有时候七八天都不上厕所,问我有什么方法,我就告诉按压通便穴就可以治疗。她去学校后就给同学按压,当天她同学腹泻4次。从此后,有很多同学都来问她,凡坚持按压者都有疗效,而按压时候少的则效果不佳。
临床上我也多次按压便秘病人的通便穴,大部分都有很痛的反应,没有反应的则效果不是很好。
本穴位又叫痔疮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17:穴位放血治疗青春痘
曾经有一个女孩,满脸的青春痘,来治疗,每次在痤疮穴点刺放血拔罐,制污穴放血,三天一次,数次即愈。

.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及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定位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见图】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肌肉)伸指总肌。(神经)桡、正中神经之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浅支)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手术: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说明及发挥:※制污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 ※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点刺出血,极有效验。 用穴体会:1 本穴非常好用,疮疡`烫伤`皮肤溃疡面不好等有很好的效果!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18:生姜大蒜煎煮治疗咳嗽
去年冬天,我老婆咳嗽,家中的治咳药都吃遍了,也连输液几天,都没有效果,每天晚上咳的她睡不好,我也睡不好,后她在微信上看到此方,连用了几次,竟然好了,惊奇啊-------
方法:生姜、大蒜、红糖煮的水一起吃。小儿可用生姜3片、大蒜3瓣、红糖半勺,成人用生姜7-8片、大蒜7-8瓣,红糖一勺,放入锅中加水,中火烧10分钟即可,严重时可一日三次。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19:蒜敷脚心治咳嗽,大蒜敷脚心对付上火、咳嗽的方法。每晚睡觉前,洗干净脚后,把大蒜切成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位上(位置在脚跟向上1/3脚掌处);然后取医用胶布贴牢。因大蒜对皮肤有刺激,贴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最好早晨起床时就将其去掉。这种方法对咳嗽、流鼻血及便秘都有一定疗效,连续敷7天~10天,效果会更好。可能有少数人脚心敷蒜处会起水疱,建议此时暂停敷贴,待水疱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这样一般就不会再起。
此方法吴震西在《中医外治求新》中有详细介绍,而他也是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个英国老太太用此方法治疗百日咳的。

我在临床上对于不能服药的患者,都介绍此方,效果还是不错滴。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20:白芥子外敷治疗面瘫
十几年前,我姨姨面瘫,那时候我还不会针灸,也没有什么好方法,后听说邻村有一个退休老干部专治面瘫,她就去了,治疗一次,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为了学习和了解,第二次我就跟着我姨姨去了,那老干部治疗的方法:就是先在患侧的口腔内侧用三棱针放血,然后拿出来些黄面面,用凉水调成膏状,外敷于面部,纱布包扎固定。一周治疗一次。从老干部那里出来,我姨姨就说,这次治疗后,嘴就轻松了。共治疗三次而愈。
后来我就查书,就找到了这个治疗方法。老干部用的黄面面就说白芥子粉,外用后,会起水泡,一个星期,水泡好了,再接着治疗。后我也用此方,效果不错。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种皮薄而脆,有油性。无臭,味辛辣。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治乳痈、乳癌、乳腺疼痛、结核、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1]
【应用】: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得21:伤湿止痛膏治疗咳嗽嗓子痛
嗓子疼时用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扁桃体发炎贴脖子两侧,就贴在扁桃体对正的地方就行了,又止咳又止疼,对膏药不过敏的人才能用。然后配合吃点消炎药好的特别快!
刚开始咳嗽的时候就用效果最好。咳嗽时取一小块膏药贴于“天突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凹陷处。小儿咳嗽,可以看舌苔,白的话是寒咳,用三瓣大蒜放半碗水,再放点冰糖,隔水煲十五分钟,喝水。如果舌苔红的话,是热咳,可以用白萝卜煲水喝就好了。

........

我的听课读书笔记体会和临床病例心:22:二皮姜汤治疗久咳
曾经治疗一个病人,支气管炎,输液一周寸效皆无,服用了好几种药都没有效果,后来想起看到的一个二皮姜汤的方子,就给了她15克陈皮,让她和梨子皮,生姜同煎,不想一服见效,两次就愈,今天将此方告诉大家,有此患者可以一试。
二皮姜汤:
梨皮 50克(两个梨子皮)、

陈皮15克、

生姜15克、

红糖15—30克(根据各人喜好)。
(陈皮是用干后存放的,且越陈越好。鲜陈皮有苦味。)
该方选梨皮滋阴润肺,再加陈皮理气化痰,二者皆是果实之皮,肺主皮毛,故药象与肺之功能相符,效力更著;生姜辛温,有宣肺利水通表之力;再加益气养血、补脾养肺、驱风散寒、活血化瘀之红糖。四物相合,补、养、通、利、宣、化俱备,何患顽咳不消!
注意:二皮姜汤只适合新感后的后遗症之久咳。本方也非万灵,治久咳和虚性咳嗽疗效确切,治刚开始不久的咳嗽,效果就不一定了。
下面是一个自己治疗好反馈的:
上海--养生达人
我是特地来表示感谢的,我儿子咳嗽12天,刚开始当寒咳来治疗,无效,后来发现有少量黄鼻涕,就吃了两天消炎药,还是无效,后来索性不处理了,但咳嗽久久不见好转,在复习我的摘录时,看到你家的秋梨膏和养生达人的二皮姜汤,决定试试,我选的是二皮姜汤,因为简单,昨天才吃了一次,儿子的咳嗽就好得差不多了,今天再让他吃一次应该就全好了,真没想到这个方子这么有效,值得推广!方子是从你家看到的,所以先来感谢你,再去感谢养生达人。

我儿子咳嗽时,舌苔正常,舌质也正常,判断不出是寒咳还是热咳,黄鼻涕只出现了一天,后来全是无痰咳嗽。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