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部:毕原上的小张村

毕原上的小张村

文/郭天部

长安毕原上有一村,名曰小张村,它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小张村的方位,鸡叫鸣三社。正南是甘河公社的北雷村,正西是祝村公社的羊原村,小张村归郭杜公社管辖。

  

  一九六四年,西万公路修成,从羊原村和小张村之间穿过。从此,三个村的位置成为歪歪斜斜的六字型,羊原村是六字的点,北雷村是左撇,小张村是右点。

  

  这里村落稠密,村与村间距较近。小张村的斜对面是甫张村,正东是张杜村,正北是郭南和郭北村。

  

  有人问过我,小张村是不是张姓人居多,由张姓而来?其实并非如此,那为何叫小张村呢?

  

  小张村的来历,源远而流长。该村的文化学者、书画家孙宝田(方僧)先生,他悉心研究考证了村落的渊源,借用他的说法要追溯到周朝时代。

  

  据文献记载,周文王时,朝廷的兵营就驻扎在此地,是刀光剑影,屯兵演练的地方。宿营的小帐篷一个挨着一个,占据着大片荒野。到底一个帐篷能住几个兵,无从考证。兵营撤离之后,阡陌的毕原上,又是一片荒芜,后来,渐渐地迁移来一些人群居住,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因了驻扎兵营的小帐篷叫小帐村。久远而悠长的岁月演绎,不知不觉就叫成了小张村。

  

  过去,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叫小张村为(xe)村,那是“小”字的转音。

  

  小张村的确很小,打我记事起,就分南、北二堡子两个大队。南堡子三个生产队,北堡子只有两个生产队,南堡子的街道整齐,北堡子显得零散,老人们说,北堡子是由南堡子迁移过来的,是分了家的弟兄俩。

  

  小张村自从形成村落,唯有清一色的郭姓人家,其它姓氏大都是后来迁移而来的。有一年,王曲的郭家还曾前来村里认过亲。

  

  就拿我们北堡子来说,以郭姓居多,桑姓次之,王、李、张、孙、刘、赵、曾等姓氏,只是寥寥几家。

  

  桑姓人家,过去吃官饭的人多,日子过的殷实。南堡子南湾那个陵塚,传说都是桑姓富贵人家的陵墓。如今我村葬埋人的地儿,名字也叫作桑坟。

  

  很早的时候,村东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无量大庙,恢弘的大殿里,金碧辉映,佛光普照,还有清素的厢房,山门前栽植着两颗大槐树,想毕预示人们,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徙而来。每天,村里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前去大庙磕头跪拜,香火甚为旺盛。春、秋时节,人们佛拜后会围坐在厢房歇息。炎炎夏日,大槐树阴凉下坐满了人。庙门前有一条通往张杜村的东西大义路,大义路十字朝北是去郭杜集镇的小道。无量大庙的西墙正对着村东的街道,故而在东门外修建一个高大的牌楼。

  

  小张村正南七八里,就是潏、滈河交汇的交河。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地儿是交河岸边的宫子村姨家,常常和姨表兄弟去河里游泳、捉黄鳝、摸鱼虾。小张村的古会是农历七月初三,宫子村是七月十三,每当过会,表兄弟就会提前几天来我家玩,过完我村的会,我又与他回到宫子村,七月十四才回家。其实,去姨家,主要是姨对我甚好,我能吃到很多在家吃不到的好东西。

  

  村东头的大道边,有一偌大的涝池,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春天,女孩、媳妇们都会在涝池沿子旁洗衣、淘菜。一群小燕子在涝池上空盘旋、呢喃。夏天,男孩子一丝不挂地扑腾在水中打闹嬉戏,捉蜻蜓,玩小球。当枫叶红了的时候,凉爽的夜晚,我就会和小朋友们躺在涝池的边沿,数星星,看月亮,听蛐蛐儿低吟,闻青蛙欢唱,非常惬意。

  

  最让我自豪的是,村里有两个柿子园,一个在村西南,一个在村东北。当槐香味儿消散的时候,柿花儿的甜涩味儿紧随其后的飘回村落,眼看着小小的柿子一天天长大,别提多高兴了。农历七月中旬之后,天刚麻麻明,我就会跑去柿子园,拾一大堆柿子放在家里,软一个,吃一个。中秋节前,柿子由绿变黄了,足有小孩拳头大,挂满枝头,枝杆和大叶子被拽拉的低垂下来,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大人们抓紧时间折下柿子,分给各家各户。

  

  那会儿,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父亲会在院子盘一个烘烤柿子的炉灶,用麦秸慢火烘烤一周时间,出炉后先变卖,剩下的我才能吃。母亲最爱吃温柿子,晚上,父亲把柿子放进大锅里添满水,文火烧热,温煮一夜。早上起来,我会揣着几个柿子上学去,算走算吃,脆甜脆甜的,很有嚼头。

  

  小张村自古村风正气 ,村民识文达理,朴实善良,勤劳奋进,邻里和睦。

  

  富裕人家不自傲,贫穷家庭不自弃,富帮穷,穷上进。生长在这不靠山,不靠水的地儿,唯有以土地为生,年年月月,孜孜不倦地辛劳在庄稼地里,把秧苗像小孩一样的看护,在地里,你是找不到一个大土块和砖头瓦渣蛋儿。如此的劳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依然比较贫困。

  

  穷则思变,六十年代后期,在桑洪元、桑洪涛、桑志成、郭忠喜及我的父亲等老一辈村干部带领下,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寻门道,找路子,先后办起了翻砂厂,电锯场,纸盒厂,一半人搞企业,一半人种田,经营情况日趋良好,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粮食亩产亦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提高。年终决分,劳动日值由原来的几分钱达到几毛钱,后来一跃上升到一元钱以上,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八十年代之后,分田到了户,可企业是不能停滞的,更是不能分的,在刘斌、郭嘉兴、郭富田等村委会干部的倡议下,实行公平、公开竞争,责任承包。未能参与的村民,有的另起炉灶,纷纷办厂,更多的人购置了拖拉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通过勤劳致富,日子就像柿子园成熟了的一树柿子,硕果累累,红红火火。

  

  新世纪以后,在年轻干部郭洪岗、桑利明等人的带领下,如鱼得水,积极鼓励协助村民,陆续办起了养猪场、屠宰场、机械零件加工厂等等,村西紧靠西万公路的地方,厂房一排排,一绺绺,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工业园区。

  

  纯粹在土里刨金子的村民也走上多种经营的轨道,以种植葡萄、养花、种草,栽植景观树为生产模式,经济收入稳步提高。

  

  如今的小张村,新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家家户户外墙的瓷片雪一样白,红漆大门鲜艳夺目,街道宽敞明亮,村容整洁,庭前屋后,鸟语花香,闲置的房屋迅速承租出去,已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村长桑乐和书记刘西安心里有干劲,村民更是有信心。

  

  谁能想到,长安毕原上古老的小张村,能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好政策的引领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快车道。村民们欢喜地说,如今的日子真的比蜜都甜。

=======================

  作者简介:郭天部,笔名无涯,长安区人,西安市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西安市社员。喜爱文学,散文、随笔、诗歌。习作散见于报刊杂志,多见于电子微信平台。

往期精彩链接

西北作家》招募签约作家

王利群:读   海

王   炜:我的“床笫之私”

吕常明:我与邻居

李培战:孩子的心(小小说)

张春彦:一峰独秀

(0)

相关推荐

  • 散文||我的村子叫直堡

    我的村子叫直堡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庄 郑凡涛||陕西 在渭河北边的毕郢塬上,有一个地方,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在什么时候,只要一想起她,我的心里就热乎乎的.她就是我的村子,叫做 ...

  • 范来利:下寨村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下寨村清末民初时属咸宁县杜曲社,民国2年(1913)年撤咸宁县后并入长安县. 下寨村很小,小得不但<长安百村>没记载,连长安县和长安区行政区图中都没它.但<长 ...

  • 张村的返贫之路

    张村位于鲁西南,土肥地广千亩田. 村里有人五百口,村长名叫张大有. 人狠权大爱操心,热衷集体与平均. 私人私产太自私,共有共干美与共. 你耕田来我割草,男女搭配很热闹. 张三吃苦爱劳动,张四游手磨洋工 ...

  • 【长安村落】——郭杜街道甫张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长安区西南部,西沣公路西边,距公路200米.东邻学府大道西北大学:南与南北小张村相邻:西与羊元村连畔种地:北与大仁村相连.2个村民小组(即原来 ...

  • 吉建军: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水渠村村史 吉建军,字劳伍,陕西华州人,诗人.作家.资深媒体人. 写在前面的话: 因为有着放不下的乡村情节,对老家陕西华州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一直以来,总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因别 ...

  • 【长安村落】——兴隆街道楼子村(楼子村 、东楼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兴隆街办驻地西北约三公里处,东和郭杜街道蒿家湾.官坊接壤,南和西甘河村毗邻,西和童家村.细柳街道辖内三角村相连,北和细柳街道的徐家寨相伴.东楼 ...

  • 华州杏林镇:沙圪塔村名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沙圪塔村名来历 作者:宋欢武 宋朝峰 俗语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难以忘怀的地方--故乡.沙圪塔是我们的故乡, ...

  • 【长安村落】——五星街道共同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五星街办东北部,南与进步村十二组土地接壤:北靠洨河,与兴隆乡隔水相望:左傍西沣公路,与滦镇紧邻:右与兆丰村连畔种地.全村1000人左右,人均耕 ...

  • 我老家在华县瓜坡镇麦郭村,曾经那里最多的水果是......

    小时候我老家华县瓜坡镇麦郭村,最多的水果就是小沙果(我老家叫临锦),每年暑假时生产队把队里的沙果树(当然还有其他水果树)分给村民,每户分得五.六棵树,由村民自己看管摘釆卖掉,卖的钱给生产队交接一部分, ...

  • 围子传奇

    第一节:挑水三担卜命理  投案消解一贯道   (围子遗像) 转眼半个世纪杳如黄雀,围子早已成为传说,但围子的故事在甘肃省正宁县南北两塬仍广为流传.围子终生为医,救活无数,但流传下来的围子故事,却几乎都 ...

  • 【美丽大荔】张家涝池

    张家涝池 文/田冬泉 张家涝池位于张家主村道偏东,在张家水站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涝池面积不大,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南临主村道,东西为村民住户,北有面粉加工厂,是张家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现在成了 ...

  • 秋意浓,柿子红

    每年的这个季节,南庄一带的田间地头.山坡.公路旁.附近村庄的周边树上,到处都挂满了柿子.今年柿子丰收,红红的柿子给这一带的环境增添了艳丽的色彩,也让采摘的村民既喜又忧.由定襄县文化和旅游局.河边镇党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