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篇 中华文明解说词2
(续)
把马和车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造,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商代马车的结构复杂,工艺已经十分完善,对于商朝的王公贵族们而言,拥有马车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时尚。
一个“王”字。在甲骨文的含义中,王是国家的统治者。“王”字是由“钺”字演变而来的。钺,最初是一种实用的武器,形状像一把战斧,后来成为一种礼器。目前,在殷墟仅发现了十几件青铜钺,它表明,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它们。
商王朝的军队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青铜武器,他们头戴铜盔,身披皮制铠甲。在商人墓中,出土的青铜武器有成千上万件,各式各样的青铜戈和锐利无比的青铜矛是最常见的随葬品。几乎每个成年的男人都有可能随时成为勇猛的战士。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比起王陵来,它的规模并不算大。幸运的是,这座墓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墓中的随葬品竟有数千件,仅青铜器就达468件,有些器形是以往从未见过的。当考古工作者把这些青铜器上的斑斑锈渍去掉后,铜器上的铭文清晰地显露出来,上面写着“司母辛”、“妇好”、“好”等等,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人,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在甲骨卜辞中,也经常见到“妇好”这个名字,多达250多条。妇好墓是迄今为止在殷墟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既能确定墓主身份,又有甲骨文记录的商代王室成员的墓葬。妇好生前曾参与过一系列国家大事,是有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也是一位美丽的女人,她的发簪就有490多根,使她每天都以新的面容出现在商王武丁的面前。她墓中出土的玉器有755件,造型十分生动,有玉鸟、玉马、玉虎、玉龙、玉凤等等,说明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驯养着很多宠物,包括大象、熊等大型动物。在殷墟发现的一座象坑里,小象的脖子上还系着一只铜铃。
距殷王室宫殿仅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商王朝的铸铜作坊,它的面积达到了一万平方米,虽然有着数不清的工匠在这里工作,但是只有国王一人控制着整个王朝的青铜器的产量、品种和规模。
商代的工匠们熟练地掌握着从他们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用陶范铸造青铜的工艺,并使用了独特的组合陶范,来铸造大型器物。工匠们把经过晾晒的泥土捣碎,与掺入含有大量石英矿的细小砂子搅拌、揉搓,然后在泥块上雕刻种种纹饰和图案,烘干后就成了陶模与陶范。一个范只能用一次,因此在殷墟找不到完全一样的青铜器。当铜矿变成了铜液时,就可以浇铸铜器了。铜液盛在一种被称为将军盔的陶器里,有时它也被当做炼铜用的“坩锅”,类似这种小型的熔铜炉具,在今天还一直被使用。与商人不同的是,今天的操作人员戴上了一层隔热的透明面具。铜液的温度高达2000℃以上,浇铸时,陶范被埋入到沙中,在顶端留下不同数量的浇口。他们采用分铸法铸造的司母戊大鼎重达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要维持大规模的青铜器铸造,所需用的矿石量也大得惊人。仅妇好墓出土的铜器就达1600多公斤,至少需要8吨以上的矿石,但在殷墟的周围并没有发现商人采矿和冶炼基地,那些冶铸用的矿石来自哪里呢?
距殷墟900多公里的地方,今天属于江西省瑞昌市。这里盛开着一种名叫“海州香薰”的美丽小花,人们又叫它铜锈草,它只盛开在铜矿的地表层。一根残存的木桩在彻底腐朽前向我们传递出了最后的信息,它原来是矿井的支架,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支起来的,这座矿山是中国目前所见的年代最早的矿冶遗址。而位于瑞昌西北面的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至今仍是中国六大铜基地之一。商朝人在这里既有露天的采矿场,也有通往地下的采矿巷道。他们把其中最美丽的闪耀着翠绿色光泽的孔雀石挑拣出来,然后用木滑车运送到地面上。商都铸造青铜器时所需的铜料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大冶铜绿山矿区。
对于战略资源如此丰富的长江中游地区,商王当然会加强对这个区域的控制。殷墟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商王朝曾与远在西南的“蜀”发生过关联。“蜀”是今天四川省的简称,而古代的蜀国却像是裹在历史迷雾中的幻影。
四川广汉三星堆,传说是玉皇大帝从天上洒下的三把土。所谓三星堆,其实就是残存的古城墙,城墙上的夯土层清晰可辨。对于古蜀人来说,厚厚的城墙似乎是他们固守的最后的堡垒,今天却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听到了有人在扣响这个王国的大门。
那是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