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是道坎,熬不过去毁前程,家长新学期必看|四年级|新学期|三年级|二年级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孩子拿着一张80分的试卷回家时,在家长的监管下孩子那些错题他们全会了。
这里面不仅仅是马虎,还有很多孩子在快速答题时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特别是对于那些要思维绕弯子的题型,他们在短时间内读不懂,为了完成卷面,只好快速作答,而结果十有八九都是错的。
但是这些错题拿到家里时,慢慢读给他们听,带着孩子慢慢理解,他们就都能答出来。
其实,孩子差的不是答题能力,而是思维习惯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考试每次语数外都是满分,但是到三年级时突然和同样满分的一群孩子拉开了距离,为什么会这样呢?
抛开极小部分孩子本身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家长疏忽了对孩子扎实的学习能力基本功的训练。
为什么都说三年级是分水岭?
“三年级是道坎儿”,这句话在家长、老师中广为流传,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三年级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转”在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转”在孩子从一名儿童成长为一名少年,逐渐有主见。
“转”在孩子的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转”在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请家长朋友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了解孩子们所处的这个特殊时期后,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给予帮助和教育,多和孩子谈谈,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三、四年级如此重要,
家长该如何做?
语文
从三年级开始,大量的阅读理解/非教材的题型开始出现,写作从1-2年级的看图写一句话开始变成写200字的文章。
随着教育改革,语文对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考查其实在不断的强化。这就需要孩子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平时多读课外书。
但是关于阅读,并不是孩子在看书就真的读进去了。
有些孩子,书是没少读,但是读完就忘,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话说,这不等于浪费了时间,白读了吗?
所以,提高孩子读书的质量,很有必要。
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最好是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全家都能坐下来一起读读书,看看报。
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本书,然后彼此交流感悟,或一起做读书笔记,帮助孩子真正的读进去。
记住,读书不在多,在精。
英语
三年级是小学英语学习最为重要的转折期,是成绩分化的开始。
从1-2年级的简单的句型开始增加大量的阅读段落,这对孩子的词汇量、阅读能力开始有拔高式的要求。
公立小学开始要求学生背单词。因此围绕日常生活话题开展学习并积累和拓展足够多的词汇量,保证充足的语言输入是这一时期学生英语学习的重点。
英语从三年级开始,除了口语测试,还加入笔试检测,内容分为听力和笔试两部分。
同时词汇也需要逐步积累好牢牢掌握,对课文进行默背。
对听力来说,家长需要带着孩子不断听。
对阅读而言,有很多的英语绘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读,大量的阅读和词汇量的积累,对孩子的英文学习是唯一的高效手段。
数学
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
不是说你低年级的知识学好了,高年级的知识就一定能学好。
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就可以了,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可以了;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
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适当补充逻辑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获得方式有很多,奥数是其中的一种。
学习奥数可以,但是千万别陷入到对超级难题的解题追逐中去。
学奥数是为了帮助孩子拓宽思维方式,在各种应用中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思路,家长要本着这样的目的去训练,也有很多的有关逻辑思维类的教材,
家长可以买回家和孩子一起练,不上奥数班就帮孩子训练逻辑思维,是完全可以的。
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据专家跟踪研究了近千位学生得出的结论:高考成绩与学生三、四年级的成绩是成正比的。
许多孩子便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坎,基础没有打牢,
所以在以后的比拼中一路落后,差距越来越大。
最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开始,那么三、四年级便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和最后定型期。
二年级以前,孩子还处在由自由散漫向习惯养成过渡的缓冲期,或多或少还会控制不住自己,这也算是孩子心性的自然体现,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
但进入三年级,孩子的心智渐渐成熟,如果家长不能指导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便可能陷入一种困境:有时想控制自己却无法控制,有时又因控制太多而压抑了自我!
到头来便是: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往往不好,终归是因为这个关键期没把握好。
三、四年级不努力,小学六年徒伤悲。
很多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三、四年级的重要性,最后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如果您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三、四年级,那就从现在起,狠抓孩子的学习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信息源自:网络
内容整理:智慧育库(微信号:zhihuiyuku)
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