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懂孩子 再教孩子
先懂孩子 再教孩子
——第11周阅读批注有感
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选择”这一集里,有一位嘉宾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他的成就,而是他袒露了自己的痛苦与软弱。他就是著名作家——麦家。整个节目里,他都在回顾他儿子的叛逆给他带来的痛苦。看完后,我想起了一句话“父母最伟大的旅行,不是攀登珠穆朗玛,而是曾走过孩子的心路。”
我觉得,当我们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责任把他教好,让他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应该说,爱是本能,教是责任,懂是智慧。
当孩子不肯与人分享玩具时,你是否知道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
当孩子哭闹你挪动了他的小熊时,你是否懂得这是孩子成长的秩序敏感期……
最好的教育,是先懂孩子后教孩子。
今天批注的这篇文章《教育,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方式”》中提到的“内在”,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气质学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此气质“非彼”气质,指的是人天生对各种外在或内在刺激做出的反应。气质学说最早出现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中,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根据这4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可以把人的气质分为4种类型: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小孩的气质测量,《儿童心理学》中给出了六个维度:活动水平、生物节律、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来判断孩子的气质类型。
根据不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气质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也没有好坏之分。正如我们不能改变一粒种子的特性,能做的是帮助它顺利地生根发芽。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类型,如果我们能够越早了解孩子的气质,及这种气质可能带来的性格特点,那么就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孩子。
气质,是去“匹配”,而非“修正”。教育,是先懂孩子,再教孩子;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方式”。作为父母,没有捷径,只有不断修行。
叶璐璐
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