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茉莉真是一种让人倍感亲切的植物,作为中国民间种植广泛的家养草花,即便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也可能从小就见过它的模样。不过,同太阳花、一串红、牵牛花等常见花卉一样,紫茉莉可不是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来自遥远的拉丁美洲。
紫茉莉也是我从小就种过的花,当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大名,只知道大人叫它粉豆花或者地雷花。直到多年以后在高中生物课本里见到了它的身影,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早就相识的老朋友。紫茉莉也是你的老朋友。图片:Khalid Mahmood / wikimedia
紫茉莉来自南美,它所在的紫茉莉属(Mirabilis)包括了大概50个物种,以南美洲热带为分布中心。作为本属最为常见的一种,紫茉莉在很早以前就被土著作为药用植物栽培和利用。
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能见到紫茉莉多样的花色。图片:Vaikoovery / wikimedia
紫茉莉传入我国后,在大江南北得到广泛种植,各地的人们也给它取了各式各样的俗名,比如晚饭花、洗澡花、夜娇娇、野茉莉、野丁香、指甲花、胭脂花、地雷花、粉豆花等等,一个比一个接地气。事实上,这些俗名恰恰反映了紫茉莉的习性:比如这是一种傍晚才开的花,主要盛开在夜间;花有芳香,香气类似茉莉;花瓣捣碎后可用于染指甲或作胭脂,等等。紫茉莉也有两个常用的英文俗名—— the marvel of Peru(秘鲁奇迹)和 four o'clock flower(四点钟花)。后一个与中文俗名不谋而合,见此花开就意味着天快黑了,也就是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或洗澡的时候啦。两点五十了?图片:Salvatore Ingala / wikimedia
在温带地区,紫茉莉通常是高不过一米的草本,每年冬季来临都会枯萎死去,来年再长出新一代。
实际上原产美洲热带的紫茉莉,本是一种可多年生长的宿根植物,地下根茎粗大,可储存营养物质;地上部长也能长到一至二米高,分枝浓密,长势旺盛,倒像是种小灌木。
选择在夜晚开放的紫茉莉当然会错过白天活动的昆虫。不过它还有一招,那就是通过散发比较浓郁的花香,吸引夜间活动的蛾子来传粉。紫茉莉的花呈比较狭窄的深圆筒状,也只能是具有长喙的天蛾才有本领吸食到它的花蜜。紫茉莉盛开后,雌、雄蕊都会伸出花被筒外,方便把花粉蹭到来访的天蛾身上,或是从天蛾身上卸下传来的花粉。紫茉莉的花朵长长长长。图片:gardenia.net
农村长大的八零后,小时候一定没少“欺负”过紫茉莉。爱美的女孩子会摘下紫茉莉的花捣碎后染指甲;或者揪下花朵,小心翼翼地让花被筒滑过雌蕊花柱,膨大的柱头刚好能在被筒基部卡住,让整朵花通过花柱悬吊下来,再把基部的球形子房塞进耳朵,就做成了一个森女系耳坠。调皮的男孩子主要是采摘它的果实作“子弹”使用。成熟后的紫茉莉果实,深黑的果皮会变得坚硬,表面的纹路让它看起来像缩小版的地雷。用自制的小弹工弹射出去打人会有点疼,但也不至于受伤,于是成了追逐嬉戏(欺负同学)的利器。你玩过这种“地雷”吗?图片:Doctoroftcm / wikmedia
我印象最深的关于紫茉莉的故事,就是高中生物课本上,以它为材料的科学实验。1900年前后,德国植物学家卡尔·科伦斯(Carl Correns)发现叶片出现白化和花斑的紫茉莉变异个体,随后开展杂交实验,却发现杂交后代的叶片颜色仅取决于母本性状,和提供花粉的父本没有关系。他猜测一定是细胞核外的某些因素对后代表型产生了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不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电子显微镜下的紫茉莉花粉。图片:Halbritter H. 2005. Mirabilis jalapa. In: PalDat - A palynological database
后来进一步研究证实,控制紫茉莉叶色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上。当精卵结合时,精子只有细胞核和卵细胞融合,因此卵细胞中的叶绿体基因成为控制后代叶色的决定因素。这也成为植物学中细胞质遗传的经典案例。除了这个著名的叶色遗传实验,紫茉莉的花色变化也同样充满惊喜。紫茉莉的花色可谓千变万化,除了常见的紫红色、白色和黄色外,还有镶嵌色、条纹色和洒锦色,有时即使同一植株甚至同一枝条,都有可能开出不同颜色的花。研究表明,紫茉莉的花色遗传是不完全显性,例如当纯红色花(AA)与纯白色花(aa)杂交后,会产生粉红色或镶嵌色的后代(Aa),而不是纯红色。在这种情况下,红色和白色基因具有同等的力量,它们都不能完全支配对方。花色各异的紫茉莉。图片:KENPEI & Wildfeuer & LucaLuca & Steve Sanders / wikmedia
应当注意的是,紫茉莉是一个可以自播繁殖的物种,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生长迅速,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从花园逃逸到野外,成为归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