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来谈古玉(7)——铁器时期玉器制作工艺(下)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chanshi-jun

哔哩哔哩|古玉密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和张友来老师一起看玉识玉

2019年我们参加了狮子山出土的玉棺的修复工作,上图中是修复前的玉棺。徐州狮子山汉墓可以说代表了汉代玉器工艺的顶峰,是汉代墓葬中出土玉器最好的一个,最为知名的就是金缕玉衣和玉棺。目前我国已经出土的玉棺中已经修复并能够对外展览的只有苏州的两具,一具是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中出土的玉棺,另一具就是这件狮子山汉墓中的玉棺。

狮子山汉墓中的玉棺是实物展出最完整的一具,但是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玉棺最初的修复方案是存在问题的,徐州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将玉片进行了梳理,争取了当年参与发掘工作的老专家们的意见,重新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最终认为这些玉棺片应该是铺贴在玉棺内侧的。

我们对玉棺玉片的表面风化情况进行了观察,这些玉片虽然表面打磨得非常平整,但是在高倍显微镜下仍然能够看出千年来风化的痕迹。

汉代玉棺上的打孔工艺经过现代科学仪器的观察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件玉片上的钻孔在最开始打孔位置和尺寸的选择上发生了偏差,留下了左侧的半成品钻孔,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钻孔的内侧直径不到1.5毫米,孔壁厚度0.5毫米,整体切割深度为1毫米左右。这里面的孔壁厚度还包含了解玉砂,所以可以猜测当时加工这个钻孔的钻的管壁厚度大概只有0.3毫米。目前我们发现的最薄的切割痕迹是大云山汉墓中发现的,约为0.2毫米,也就是当时的“刀”,刃部厚度只有0.2毫米,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使用的加工工具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精细水平。

专家们还在玉棺的玉片上发现了有意思的东西,有一些玉片上雕刻有大小不一的刻纹,刻纹分布在玉片的背侧,没有抛光的痕迹,雕刻手法生疏粗糙,深浅不一,排列和分布都没有规律可循,推测这是当时的学徒工进行的习作练习。

专家们认为这个玉棺的制造有着专业的团队,先由设计院进行设计,计算好玉片的用量,再由专门的作坊进行切割加工,最后再由施工团队进行铺贴工作。每一个加工好的玉棺片都符合复原的汉代尺子的模数,且菱形玉片都非常规律,但是出现了一些特殊形状的玉片,有的大有的小,专家认为这是施工团队在铺贴玉片的过程中产生了操作误差,最后只得对已经加工好的玉片进行切割,用以填补空缺的部分,但是由于施工团队的加工工具和技术都不如专业的加工作坊,所以现场加工的玉片切割痕迹明显,切口不平整,切线也歪歪扭扭。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新老玉片的对比分析,这是1993年发掘的汉墓中的玉片,1999年对外展出,由于这个墓葬曾经被盗,所以一些玉棺片早已遗失,复原的时候只好加入一些新玉片进行弥补,图中的两个玉片在灯光和阳光下肉眼观察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经过高倍显微镜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分辨这两个玉片的年代。两千年前的玉棺片虽然表面看上去依然光滑平整,但是高倍显微镜下风化现象十分清晰,而左侧的新玉片只能看出打磨的痕迹,二十年的风化痕迹还很轻微。

将两千年的玉片再放大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风化的表面像是起伏的山川一样,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