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学习张庆祥讲师讲《道德经》第十八章之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文字意义很容易理解,大道废时,仁义被凸显;世间的聪明巧智产生,则滋生了诡诈;亲人之间失去和睦时,父慈子孝被提倡,国家出现动乱时,忠君爱国之士受到推崇。
但是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的都是心性上的事情,本章应该也不例外。那么老子用这四个“有”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聆听张庆祥讲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也有它的两面:第一,它可以是道的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契入道。第二,它可以是贪嗔,是对待,成为加速我们离道的助力。
它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关键在于我们向内观照的能力有多大,高尚感、成就感是它很容易带给我们的感受,对这样的感受我们能否觉察,能否不在感受中迷失,这决定着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就像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一种道的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同样如此,只要能时时不断往内观察、觉照,它也是可以发挥相应作用的,这种作用不仅仅是福报、功德,其实更多的还是通过不断往内观察、觉照的修习,以此契入明心见性的正道。
在《六祖坛经》中有一首偈,则是对迷失于万法中的体悟: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这是神秀的弟子志诚在听完六祖说法之后当下的体悟,因此写下了一首偈呈给六祖。
其中“五蕴”是指由“色”、“受”、“想”、“行”、“识”在内心制造的感受、情绪。
“回趣”离开的意思。
“不净”没有价值。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我们常常被内心的感受、情绪所牵引,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呢?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离开了真如的本心本性去求法,所有的法门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就像我们若被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所产生高尚感、成就感控制、牵引时,贪爱便产生,我们将穷其一生的去为之追求、奋斗,殊不知我们越追求、越奋斗离道却越远。
因此佛才说“万法惟心”,万法都与心息息相关,不能离开。老子本章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这个——“万法惟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