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辉
从会用笔涂鸦开始,就时刻与笔在一起。学习用笔,赖以工作和维持生计的依靠笔,就是最大的爱好也是用笔成全。笔在我的成长和经历中,有很多让我无法忘怀的记忆。最早接触的是铅笔,印象比较深的是小学时期。在我读小学那个时期,人们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孩子们手中的铅笔就显得很珍贵。那时一支普通铅笔三分钱,一头带橡皮的五分钱,类似HB系列的铅笔九分钱。虽然我在使用铅笔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断档现象,但我却亲眼目睹了一起读书的同学使用铅笔的情况。记得我们班有好几位家境差的同学经常出现没有铅笔的现象,老师就把收集的只有三四厘米长的铅笔头给他们,他们把铅笔芯取出,放进高梁杆内继续使用。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侯,开始使用钢笔。那时我周围的同学基本没有使用自来水钢笔的,都是用蘸水钢笔。花一毛钱买一个笔尖和木头笔杆,再弄一瓶墨水就可以了。当时一瓶墨水两毛钱,但如果自己买墨水料配制,只要三分钱就可以配制一瓶墨水,我身边的同学都是自己配制墨水。但即使如此便宜的墨水,有的同学也不能完全保证供应,不时出现“借”墨水的情况。其实那时的自来水钢笔一两元一支,但对于当时职工工资只有二三十元的时代,两元钱就显得太昂贵了,而对于农村学生就更不能奢望了。我是五年级的时侯有了第一支自来水钢笔,有一天我对母亲讲,想买只自来水钢笔。这话被来我家的舅舅知道了,舅舅就把他那支很漂亮的自来水钢笔给我了。这支钢笔让同学老羡慕了,几乎所有的班级同学都拿过去欣赏过。我还检到过一支笔,一支圆珠笔,当时叫作“原子油笔”。那是市场上刚出现彩色塑料圆珠笔的时侯,一次我去野外玩耍,在刚刚播种完的农田里,我发现一只杏黄色的塑料圆珠笔。当时偌大的农田里只有我一个人,捡到那种最新潮的笔激动了好久。但过了没有几天,我就听说家附近的一个青年在野外丢了一支“原子油笔”。为找到笔,在他劳动过的农田里找了两天。我于是就找到那个青年,问他丢的笔是什么样的笔,结果正是我捡到的圆珠笔。我还给了他,他十分感激。那个青年由于家境不好,只上过四年学就回家劳动了,基本也认识不了多少字,他是用春节得到的压岁钱买了圆珠笔。买笔的主要目的是挂在前胸衣兜上给人看的,结果丢失了,不仅经济损失使他难以承受,对他的精神损失更大。后来高考,通过手中的笔让我改变了生活环境。参加工作后,写文章得到很多奖励,其中奖品最多的是钢笔,到现象还有几只获奖的钢笔没有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妻子谈恋爱时,妻子送给我的东西中,记忆最深的就是笔。当时虽然笔已经不是稀有品,但妻子送给我的笔比较稀有,市面上是看不到的。那是一支日本生产的圆珠笔,不仅造型新颖,最稀奇的是在笔帽上带着电子表。当时在大陆上还很少见到电子表,而带电子表的笔就更珍贵了。那只笔是妻子的小姨从日本给她带回的,她知道我喜欢笔,就悄悄把那珍贵的笔给了我。但我没有使用过那支笔,一直作为礼物珍藏着。再后来,我的工作一直离不开笔,也是手中的笔使我的工作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都是笔起到决定作用。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更是时刻与笔相伴,通过不断驱动手中的笔,把很多笨拙的文章呈现给读者。在多年的朋友交往和人情往来中,我送出过好多东西,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送笔那次。有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对我的帮助很多,由于工作调动要去外市工作,于是我准备送件贵重的礼品。这位朋友知道我的想法后说:“我什么也不要,就给我支笔吧,让我也沾沾你的文气”,无奈我割舍了一支自己喜欢的笔。那是我送出的唯一一支笔。我感谢笔,是可贵的笔,改变了我的生活环境和命运,是笔让我认识世界,认识更多的朋友;更是笔的成全,使我实现理想的愿望。我感谢笔,是笔使我终生受益。
作者简介
刘云辉,机关公务员,曾先后兼任《辽沈晚报》记者、《中国气象报》特约记者,在《辽沈晚报》、《中国气象报》、《辽宁老年报》、《朝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200余篇。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