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 多半是“虚”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焦守广
古语有云:一夏无病,入秋三分虚。意思是夏天的时候人们的身体很好,可一进入秋天就会感觉虚一些,尤其是女性盆友们,手脚冰凉,气虚无力,动不动就感冒。人们常说“手脚冰凉没人疼”,这明显是不科学的,那为什么会手脚冰凉,中医有哪些缓解和调理的方法?
手脚发凉,多属阳气不足
霜降过后,天气开始变得寒冷,很多人的手脚温度似乎也和天气一样冷了起来,手脚发凉,甚至睡眠时暖不热被窝。
市民孙女士今年32岁,生完二胎后前不久刚刚结束产假,恢复上班。最近这段时间,天气降温明显,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孙女士感觉手和脚一直凉凉的,怎么也暖和不过来。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加上还要照顾孩子,面部生起了黄褐斑,疲劳乏力,甚至还出现了月经不调的症状。
山东省中医院心病科副主任医师杨洁在为其观察舌苔把脉后辨证后,认为孙女士这是肝郁脾虚,需要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会造成不达四末,也可以表现手脚发凉、月经不调。”
杨洁表示,手脚发凉的人,多属阳气不足。冬季天地肃杀,天地万物呈现沉降收敛封藏的特性,血不能被气推动到四肢末端,手脚得不到得温养而发凉。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而阴气则是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从中医上来说,手脚冰凉多是阳虚所致,阳气亏虚,气血便会运行不畅,不能够温煦肢体,因而导致了手脚冰凉。”杨洁说,阴阳不平衡,常因温煦能力降低,虚寒内生,影响对全身的温养作用,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气机运行不畅,则影响血液运行,更会加重手脚冰凉的症状。
女性更容易手脚冰凉?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会遭受手脚冰凉的困扰,有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女性有这种手脚跟着天气变凉的现象。”杨洁说,生活中之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遇到这种情况,是因为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
有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热性体质出现率下降,而寒性体质的出现率明显上升,在女性之中尤为明显,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和体质和热性体质的出现明显下降,寒性体质出现率明显上升。女性因其生理周期的变化,气血的运行有一个明确的周期变动,阴阳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更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致使气少血瘀,阳气瘀闭,失其温煦作用。
济南市民族医院主治中医师张彩红表示,现代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少女性长期处于情绪积压且脑力劳动过度状态,久则不思饮食,睡眠欠佳,身心疲惫,这就是中医上所讲的,思虑过度伤脾的表现。脾被伤,则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失常,气血化生不足,再加上现代人久坐不动, 全身气机不畅,就形成女性的一种气血不足和气机郁闭的体质,气血不能畅达到离心脏较远的手脚,就会导致手脚发凉。
这类女性除手脚冰凉外,大多还会伴有:饮食睡眠欠佳,身心疲惫等不适的感觉,不少女士还伴有月经不调、痛经、月经量少、脱发、健忘等一系列的亚健康表现。
每天热水泡脚15-20分钟
针对秋冬季节的手脚冰凉,有什么好方法缓解?又怎么调理和改善?
杨洁表示,首先是自己需要打开心结,放松心情,进行精神上的调节。情志太过,可伤阳,《景岳全书》云:“怒本伤肝,而悲哀亦最伤肝阳”,《内经知要》注云:“恐则阳衰”,情志过极,会伤及阳气。
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补充机体阳气,缓解四肢寒冷的情况。秋冬季节少吃寒凉性的食物,在御寒食物中除了熟知的牛羊肉等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马铃薯等一些块茎类食物也可以增加御寒能量,可适量多吃一些。
“多按一按“阳池穴”,阳池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囤聚太阳的热量,阳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多揉搓双腿,每天坚持揉搓双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驱除寒气。”杨洁说。
女性朋友秋冬季节还要多泡脚。俗话说:寒从脚起,进入寒冷的秋冬季节,我们格外要照顾好我们的脚,进行脚部的保暖御寒。所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并对脚底进行适当的按摩,特别是涌泉穴,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寒症,使脚部变得温暖起来。
中医温中补虚名方
看到这里有朋友就会问了,中医不是讲究药食同源吗?那么中医有没有相关的食疗方推荐一下?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款中医温中补虚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功效,特别适合冬日早晚食用。该方材料易取,制作简单,因此适合秋冬季节作为药膳来食用。面色发黄无光泽、怕冷、倦怠等血虚阴寒体质的人群尤其适合。
具体做法:当归20克,生姜30克,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羊肉300克,洗净切碎。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旺火烧沸后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加以调味。
另外,中药饮片代茶饮也是不错的选择:
(1)茉莉花3克、玫瑰花3克沸水浸泡代茶饮,此方可以疏肝解郁、调节情绪,还可活血美容;
(2)用龙眼3粒、枸杞20粒、大枣3枚去核切片沸水浸泡代茶饮,用来温补气血。
以上两种代茶饮可以交替饮用,对于血虚气郁型手脚冰凉的女性朋友来讲,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