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治 同因异病 异病同治
同因异病 异病同治
凡肝、胆、胃肠等病变,病因属湿热内蕴、郁阻气机、胃失和降而引起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苔黄或厚腻者均可用自拟芩连半夏枳实汤加减治之。方药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成。
方药组成:半夏9g 黄连9g 黄芩9g 枳实9g
杏仁9g 陈皮9g 郁金9g 厚朴9g
本方苦辛通降化气,苦寒清热燥湿,具有降逆止呕、开痞解热之功。现仅就临床病案五则分述之。
一、湿热发黄
案1:李某,男,9岁,住橡胶厂宿舍。
初诊:1975年9月6日。
病孩近一周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低烧,恶心呕吐,自述胃脘不适,小便深黄,大便4天未解,近两天恶心呕吐加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稍数。检查:体温37.8℃,巩膜及皮肤中度黄染,腹部柔软,肝右缘下3cm,质软而有触痛,脾未触及。尿三胆均为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460U/L。肝功能试验:黄疸指数36μmol/L,脑絮(+++),麝絮(++),麝浊15U,锌浊18U。
诊断:湿热黄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以芩莲半夏枳实汤(以下称“本方”)治其痞呕,佐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茵陈、栀子、大黄),再加滑石清热利湿,嘱服1剂。
二诊:1975年9月7日。
服前方后恶心呕吐即止,大便泻4次,呈黄色稀糊便,体温恢复正常36.7℃,精神好转,胸脘痞闷渐开,已有食欲,尤其是厚腻之舌苔明显减退,小便较前为长,既已获效,仍守原方去大黄,2剂。
三诊:1975年9月9日。
恶心呕吐控制,食欲明显增加,小便明显转长,大便为黄色软便,每天1次,病儿除巩膜及皮肤尚有轻度黄染外,无其他不适感,因而采用清热利湿消疸的茵陈蒿汤、黄芩滑石汤(方见带下)等加减治之,半月后复查肝功能和GPT。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仅GPT稍高(140U),继续使用黄芩滑石汤加味治疗半月,GPT恢复正常(80U),肝右肋缘下1cm,无压痛,病愈停药。
二、湿热夹滞
案2:杨某,男,54岁,纺织橡胶器材厂工人。
初诊:1973年5月10日。
病人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月8日因进食油腻食物,突感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右肩胛下区放射,恶心呕吐显著,呕吐物初为食物,继而为黄绿色胆汁。伴有畏寒、发热,大便2天未解,小便短黄,苔黄厚腻,脉滑数。
检查:病人呈急性病容,体温39.2℃,巩膜无明显黄染,右上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15.6×109/L,分类计数中性84%,淋巴细胞16%。诊为湿热夹滞,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选用本方再加柴胡、玄胡、川楝子、大黄等助其通泻,嘱服1剂。
二诊:1973年5月11日。
病人服药后,当晚排大便2次,呈稀糊状,自觉上述各种症状逐渐减轻,今晨发热已退,体温36.8℃,恶心呕吐停止,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但胆囊区仍有触痛,胸脘痞闷较前舒畅,舌苔减退,脉滑数转缓和,继用前方去柴胡、大黄2剂。
三诊:1973年5月13日。
病人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已控制数天,右上腹疼痛已不明显,胆囊区按压时稍感隐痛,胃脘部有膨胀感,舌苔薄黄滑。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7.4×109/L,分类计数中性67%,淋巴细胞33%。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元胡、川楝子、黄芩等善后而愈。
随访数年未复发。
案3:鲁某,男,62岁。
初诊:1979年7月14日。
病人昨日晚餐时因进食未加热之肉食品,即感胃脘不适,今晨突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之食物,继而发生腹痛、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样,无黏液及里急后重,小便短黄,伴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口渴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8.2℃,大便常规检查为黄色稀水便及未消化之食物,无红白细胞。诊断为湿热吐泻,脾胃不和之候(食物中毒)。用本方去杏仁加白芍、葛根、焦山楂,透热和里,1剂。
二诊:1979年7月15日。
病人服药后即觉胸脘舒畅,吐泻停止,体温恢复正常,舌苔减退,前方去葛根,再服1剂后,诸症消失。
三、湿热夹瘀
案4:杜某,男,34岁,本院职工。
初诊:1975年2月15日。
病人于2月10日被板车撞伤腹部,而致肝破裂,当即进行肝脏修补术,术中失血过多,脾脏明显缩小,因而将脾脏一并摘除,2月12日病人突然发生右上、下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先为胃液,继而呈胆汁样液体,呕吐量较大,每次50~600ml左右,自感胸脘痞闷不舒,腹部胀气,大便5天未解,肛门排气停止,舌苔灰黄厚腻,脉滑数无力。
检查:病人呈急性重病容,体温正常,巩膜无黄染,腹部外形稍呈膨胀,左上下腹按压时疼痛,肠鸣音稍亢进,并可闻及高调金属音。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于1970年作胃大部切除术。诊断为湿热阻滞中焦,肠腑气血瘀滞之候(术后不全性肠梗阻)。选用本方加当归、甘草养血扶正,丹参、桃仁、槟榔活血行气破结,炭姜、竹茹降逆止呕。
二诊:1975年2月16日。
病人昨天连服中药2剂,自述服药后即感胸脘痞闷减轻,恶心呕吐停止,腹部胀痛减轻,肛门已排气,但大便仍未解,舌苔渐退,继用上方2剂。
三诊:1975年2月18日。
病人两天来未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消失,昨天排大便1次,呈条状软便,其他无不适感,停用中药。
案5:刘某,女,28岁,已婚,沙市织布厂工人,住院号5783。
初诊:1979年1月14日。
患者于1周前足月顺产1男婴,昨日下午开始发热,体温在39℃~39.5℃之间,感胸闷,恶心,昨天呕吐1次,小腹部时有疼痛,恶露未净,色暗量少,大便结。询知患者居处低洼,喜食辛辣厚味。今日到我院求诊,门诊以“产后热”收入院。脉弦滑数(100次/分),舌质红,苔黄腻。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8×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证属湿热兼夹瘀血,治宜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方药用本方加活血祛风之味,即:
半夏9g 黄连6g 黄芩9g 枳壳9g 厚朴9g
陈皮9g 杏仁9g 郁金9g 当归15g 白芍15g
益母草15g 荆芥9g
2剂,1日服。
二诊:1979年1月15日。
患者服药后体温开始下降,今日测体温38℃左右,胸闷渐开,呕恶渐平,小腹胀痛亦减轻,恶露较前减少,脉弦滑(86 次/分),舌质红,舌苔黄。药已收效,继进前法。守上方2剂,1日服完。
三诊:1979年1月16日。
脉弦软(76次/分),舌质红,舌苔薄黄。证属湿热渐清,治宜渗湿调经,方用黄芩滑石汤加减:
黄芩9g 滑石18g 猪苓9g 茯苓皮15g
大腹皮9g 通草6g 蔻仁9g 当归15g
白芍15g
3剂。
四诊:1979年1月18日。
患者服上方后,四肢酸软基本痊愈,纳食增加,余无特殊不适。复查血象,白细胞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8%,脉弦软(76次/分)。舌质淡红,舌苔薄黄。守上方3剂,带药出院。
上述病例表明,虽然患者疾病不同,但病因病机相同,均属湿热内蕴,气机阻滞,导致胃气上逆的证候。故均可用本方,随症加减治之。本方是治疗急性热病的一个常用方剂,对于终止呕吐、开结除痞、解热退苔等效果突出,每在此3条症状解除后,其他症状亦随之而解或减轻。如有余症,按法治之。如案1患者黄疸未去尽,继用茵陈蒿汤、黄芩滑石汤等以治疗其他疾病。
以上病案验证了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