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郭春霞‖初访甘南的拉卜愣寺
作者简介
郭春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人。自幼喜爱文学,视书如珍宝,读书如饥似渴,梦想当作家。在人生第一次需要做选择的三岔路口,没有选择喜欢的文学,而选择了一项自认为更有使命感的事业。参加工作后,除了天天书写工作文书,还需要不断的书写论文,一是为了总结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晋升职称。 工作之余,也偶尔写一写自己和亲人的故事。
***************************************************************
初访甘南的拉卜愣寺
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愣寺,是一处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那天早晨,我们是从临夏回族自治州出发,延着大夏河,逆流而上,到达夏河县的。拉卜愣寺就位于夏河县城的最高处。大夏河从他身边缓缓流过。
我猜想,应该是先有拉卜愣寺,后有夏河县城的。夏河县城是因拉卜愣寺的建立而形成的。
进入寺院,我立刻被拉卜愣寺的寺院之大,殿宇之多所震憾。
果然名不虚传。拉卜愣寺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藏学学府。
穿过长长的转经廊,来到寺院中心。举目四望,感觉拉卜愣寺嫣然一座藏族风情小镇的模样,众多的殿宇、房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而浓浓的生活气息,也随处可见。
身置其中,真是不知该从何处开始访起。虽然有指示牌,标明寺院的各个部位。
想想还是请讲解员吧,跟着讲解员就可事半功倍地去了解这座名寺的历史。
去了讲解员预约处,被告知由于今天游人较多,暂时没有讲解员,须等待一刻钟。
大约十分钟后,此处的游人聚集渐多,一位身材微胖的年轻僧人组织并带领这批游人开始参观。
那时,寺院中心的大经堂,也就是闻思学院的中心,有诵经活动,不对游人开放。
我与众多游人随着这位僧人首先拜访了那座年代最久远的佛殿,那是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然后依次拜访了其他的殿宇和学院。
这位僧人是主修哲学的,普通话说的比较流利,知识也很渊博,在他的一路指引,一路讲解下,我对拉卜愣寺的历史渊源渐渐有了了解。
拉卜愣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愣寺意思为活佛的府邸。
从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阿旺宗哲开始创建寺院,至今拉卜愣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拉卜愣寺已发展成一个拥有宏伟建筑群的超大寺院。他的占地面积约八十六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十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拥有六大学院,众多佛殿、活佛殿、活佛官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等。
在鼎盛时期,拉卜愣寺有僧侣3600多人,所属寺庙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甘南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所以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拉卜愣寺现在的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样呼图克图,寺院目前拥有僧人一千多名。
在参观、拜访途中,我曾私下里悄悄采访了一下作为讲解员的这位藏族僧人。
这位僧人今年只有三十二岁,但却有着二十年的修行经历。他看上去目光沉静,却充满睿智。
他于十二岁便离开家,来到拉卜愣寺修行。出家前,他没有上过世俗的学校,来到寺院后,先学文化课,后来,主修哲学,也就是在闻思学院修行。现在,他已修完众多课程,达到本科学历。
他告诉我,他们每年都要经历严格的辩经考试,他们也是经过一步步学习,考验出来的。
这位僧人家就住在甘南当地,父母现在五十多岁了。他家里有兄弟三人,他和弟弟都出家在拉卜愣寺修行,只有哥哥在家与父母一起生活。家里主要从事牧业,放羊。
我悄悄问他,他的父母怎么舍得让他们兄弟俩小小年纪就出家来寺院呢?
他说,在藏民心中,谁家有人出家修行,都是件很荣耀的事,所以他的父母很乐意让自己的儿子出家修行。
看来,藏民与汉民的观念还是有些差别的。
在汉族人群中,如果谁家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出家,常常是出于无奈,父母的表现往往是很纠结,几乎没有一丝喜悦的成份。
所以,对于出家修行这件事,汉民族总有一种忧郁的情愫在心中,而藏民族则表现为一种开朗、豁达、喜悦的心态。
我想,藏民族大概是把寺院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来看待的,藏族僧人则把寺院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以拉卜愣寺会有如此之多的僧人。在我眼里,虽然拉卜愣寺是处藏族特色浓郁的佛教圣地,但却也像是不失人间烟火味的藏族小镇。
作品链接
编辑 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
2.作品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必须充满正能量,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别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在20元(含)以上的,将其60%作为稿费。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下的,没有稿费。所有稿费都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以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发放以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予发放,算是支持平台建设。
5.给本平台发稿,必须发作者照片和作者简介,否则不予发表。为使文章图文并茂,请作者尽量多发几张与文章相关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