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分类赏析)(一)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以文解诗

黄昏降临,夕阳西下,我站在山脚,听见凄惨的猿叫。江的水色又青又绿,但却流淌的那么匆忙,急促。一阵风吹过,两岸的叶子沙沙作响,在寒风中,在月光下,只见一艘孤独的小舟在慢慢前行。建德并不是我的家乡,只是我暂住的地方,一阵感伤徘徊在我的心头,我想起了我远在扬州一带的亲朋好友们,不知他们近来可好。我思绪万千,可只能将泪水滴在这江水里,将思念遥寄远方。

语言品味

日暮,西山,猿鸣这都是描写凄惨环境的代表事物与代表景象。而本诗的第一句却将这三者卸载了一起,可见作者的心情多么的孤独,多么的愁苦。在深夜中,作者是怎样看到奔腾的流水呢?所以这里更多的应该是听见流水的声音。侧面突出了环境的凄清孤寂,也烘托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安。下句诉说自己身处异地,怀念过去,怀念家乡,使作者的内心更为波涛起伏,多少愁情作者无人诉说,便寓景于情。愁情只字未提,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作者的思绪。诗人是在四十岁长安应试失败后所作的诗,所以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其实还有求任失败的忧郁心情。

形象分析

深山猿啼,月照孤舟描绘了一幅凄凉幽静的山水画面,“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更是正面突出了一个寄情山水,怀念友人的诗人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一个仕途失意,内心忧郁的诗人形象。

情感把握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者通过日暮,深山,猿啼,急流,月光,孤舟等事物描绘凄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的孤独与忧伤。作者淡淡的笔调表现出来求任失败的心情,让读者在这凄恻的感情中回味感受。

技巧鉴赏

上两联“听猿啼,听急流”“望山,看日落”“风鸣,两岸叶”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营造了一幅美丽幽静的江夜图。后两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旅途愁悲,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还有作者只字未提的仕途失意,这也正是孟诗“淡”的诗意。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文解诗
汉水相通之广,北接楚塞,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声势浩大的漫漫江流奔流不息,仿佛是要向那远方的天地流去,那山的景色朦朦胧胧,凄凄迷迷,在那虚无缥缈中似有似无。水势浩荡,波澜动荡,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十分凶猛,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起来,远处的天空也似乎在动荡。襄阳的风光极其美好,令人陶醉其中,我愿留在这里,在园林豪饮,每天大醉而归,如同一个逍遥快活的山翁。
语言品味
首联语工形肖,一比勾勒出汉江雄泽的壮阔景色来作为画幅的背景,“三湘”指“漓湘”“潇湘”“蒸湘”。此句中虽未点明汉江,但足以想象浩渺水势,诗人将所见之景进行总述,为整个画面渲染气氛。颔联前句写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以苍茫山色烘托江势的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此句较首联的众水交流,更加开阔空白,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颈联继续写景,渲染了磅礴的水势,笔法飘逸。明明是舟在晃动,却说是城郭在游动,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浮”“动”两字也使笔下之景动了起来。尾联写襄阳的美好景色,“留”字也写出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整首诗展现了一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形象分析
诗中人的形象是一位热爱山水,整日游玩的一个闲人,他热爱襄阳风景,并对其发出赞美。王维生在一个佛学家庭,自幼信佛,他在仕途受到挫折后,就自然而然选择了归隐,这首诗也表现出他的闲适。
情感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水墨画,以此来表达作者对襄阳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此诗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十分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感受。
技巧鉴赏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颔联写江水的浩瀚,与远处的山色进行整体描写。夸张手法:颔联“江流天地外”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汉江的浩渺。引用典故:尾联中引用“山翁”的典故,表达对襄阳风景的热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照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换。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以文解诗
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途遥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玩。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就像云锦一样铺展开来,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黑色的光。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锋高耸入云真雄壮,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苍穹。山色苍翠,红霞映着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廊苍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景色为之动,九条支流白波滚滚犹如流动的雪山,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 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大发。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我早服下仙丹再也没有世俗之情,修炼到了心和气静的境界,可说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元始天尊,早已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希望迎接你一起去遨游太清。
语言品味
“倒挂”“遥”二字用的非常好。这首词语言风格多变。华美绚丽:“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雄浑豪放:“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壮阔高远:“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形象分析
诗人是一个狂人,不慕名利的人。从“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可以看出作者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表达了作者对道家人的崇道;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翠影红霞映照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三句诗,描绘了一幅庐山远眺图,烘托出雄浑壮阔的氛围。诗人登上庐山,山色苍翠,红霞映着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廊苍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黄云万里使风光景色为之动,九条支流,白波滚滚犹如流动的雪山,表达了诗人豪迈开朗,磅礴的气概。
情感把握
此诗是在流放夜途中,遇赦返还回程途中游览庐山。首句,诗人以楚狂人自比,表达对政治的淡漠,透露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想楚狂人那样游诸名山,过隐居生活。从“登高壮观天地间”到“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登高远眺,描绘长江的雄伟景象。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道流雪”的气势,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梦,盛世难在的感慨,寄托了作者想要归隐并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这首是感情豪迈开郎,磅礴着一种震撼山丘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全诗包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对道家的崇信。一方面作者有想要摆脱世俗的心境,另一方面又有对现实风物的留恋。
技巧鉴赏
本诗前面的调子与后面的调子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此句用典。作者以楚狂人自比,一方面说自己像孔子那样热衷于政治,而要想楚狂人那样去过隐居的生活,同事也暗含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抒情角度: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景物的留恋。描写角度:虚实结合。概括与工笔:影落明湖青黛光——空间顺序(俯仰) 俯:庐山秀出南斗傍……..影落明湖青黛光。仰:金阙前开二峰长……回崖沓障凌苍苍。

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光山。

以文解诗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光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 的曲调啊。风吹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了关山。
语言品味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诗句描绘边塞的和谐景象,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用清新的语言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形象分析
诗歌塑造了乐观开朗的守边将军的形象;战士放牧归来,明月照耀下,听到那婉转悠扬的故乡之曲。将士们在和平宁谧的边塞,听着曲子,体现了这位将军对战事暂息,戍楼平安的乐观;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安宁的高兴。
情感把握
这是一首边塞诗。开篇用“雪净”“牧马”“月明”等字面描绘了边塞冰雪消融、和平宁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和平安定的乐观开朗、心情愉快;后两句写故乡的《梅花落》含有思乡的情调,战士听曲思乡,但却怀着盛唐人通有的豪情,感而不伤;整首诗写诗人在边塞听到故乡的笛声,而自己身处边塞,但又看到边境和谐的景象,从而引发作者矛盾的心态,既思念家乡又对边塞安宁感到高兴。
技巧鉴赏
虚实相生。一二句实写冰雪消融,战士们踏着清辉归来。开篇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落梅的花片洒满关山。这一虚景又与雪净明月的实景配搭起来,和谐宁静,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即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落花之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以文解诗
你可曾见过,狂风肆虐,漫天风沙的混沌景象在走马川,雪海边上演?九月的轮台,狂风在深夜中怒吼,河道中斗大的巨石,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西北正草黄马肥,匈奴伺机进攻 烽烟和着铁骑脚下的尘土飞扬,我大唐军举旗西征。夜行急军,金甲在身,兵器在握,壮我大唐威风。何顾狂风如刀般切割着脸庞。五花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成冰。起草檄文时,砚台水也冻结了。料想敌军闻风丧胆,等候将军归来捷报。
语言品味
奇而壮。形式: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颇具感染力。内容:“莽”“吼”“大如斗”“乱”用奇异的字眼描写了边塞的奇异风光。
形象分析
风:开篇的黄沙写出了风之大;下一句乱石满地翻滚,更加突出了风的狂暴。将士:用匈奴,草黄,马肥写将士英勇;写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表现将士严肃,有序。
情感把握
对将士英勇的赞扬。写环境的艰苦恶劣,热情歌颂了将士们为了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爱国情怀。
技巧鉴赏
开篇不见“风”字,却处处写风。用夸张的手法,极力突出风之大。“吼”字,生动形象写出了风的狂暴。借匈奴草黄马肥的条件,反衬出将士的无畏细节描写:刻画了将士的英姿飒爽。细节描写:反衬。细节描写反衬人的英勇水到渠成,全无刻意描写痕迹。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将浦桃入汉家。

以文解诗
白昼,登上高山,远望那不安的烽火;黄昏,走向交河,安抚那可怜的马儿。大漠昏暗的风沙中是阵阵刁斗;公主幽怨的眼泪里是夜夜琵琶。云雾茫茫,城郭万里不见;雨雪纷纷,沙漠无边无尽。哀鸣的胡雁声声划过天际;愁苦的胡人夜夜泪湿黄沙。玉门关终于挡了那无望归路;战士们唯有跟随将军血洒大漠。年年战死的将士,葬于荒野;颗颗晶莹的葡萄,汁如赤血。
语言品味
全诗语言沉郁悲慨,悲多于壮。诗巧妙的运用音节表达情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和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大量叠字叠韵,令全诗在音节上也生色不少。
形象分析
   征人:生活艰辛,哀怨忧愁。前三句用一幅悲凉的军旅图表现了征人生活艰辛,而国内公主琵琶亦点明了征人内心的哀怨。七、八句更用胡雁哀鸣反衬征人的哀怨忧愁。君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全诗前八句用征人的艰辛表现了君王的草菅人命,而后四句中“玉门背着”“葡萄入汉”更直接描写了一个草菅人命、好大喜功的“昏君”形象。诗人:忧国忧民、反对征伐。全诗以战士的口吻描绘的军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的不满。而最后一个“蒲桃入汉”终于描写出了一个忧国忧民、反对征伐、同情戍士的爱国诗人形象。
情感把握
全诗明写汉事,实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命如草芥的行径的强烈不满,对此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表达了作者对于边疆战士的同情,以及强烈的反战思想。
技巧鉴赏
借古讽今:借汉喻唐,明写汉武帝开边西北,实则讥讽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用典:用“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三个典故既写出了征人的哀愁,又讥讽了好大喜功的帝王。反衬:用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的夜夜哀鸣反衬出“行人”的哀怨哀伤。叠词:全诗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更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为什么进入高中后,女生的成绩普遍下滑,班主任:4个原因没法避免
50句《觉醒年代》的意难平台词,超燃热血,句句火爆出圈!
高三男生“碾压式”背书火了!班主任讲了一个细节
▐ 标签:高中语文预习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