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俞瑾:她用针灸征服全世界的女人

俞瑾,1933年生,江苏苏州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61年上海市第二届中医研究班肄业,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中医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结合研究所妇科虚证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月经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历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虚证和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国家、卫生部、卫生局等科技奖 6次。多次应邀赴德国、瑞士、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作针灸、中医讲学。1991年被列入英国、美国的世界名人录。

俞老师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熟悉现代医学有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在长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密切联系宏观现象与微观检测,善于以人为整体进行分析,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探索人和疾病本质,诊断和治疗规律,学术上颇有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声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精选经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俞老师临床实践的特色。如面对的每个病人首先必须西医诊断明确,再按中医辨证要求明确该病员主要患病的脏腑及其转归。如月经失调,不论其先期或后期,经量多少,周期情况,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并明确其有无排卵,通过现代医学方法,明确导致排卵障碍的主要部位、层次、性质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医辨证。如朱××,15 岁。继发闭经 2年,同时从挑食到厌食,时有泛恶,不能服中药,用激素人工周期治疗,月经可来潮,停药后又闭经。性格暴躁,日益消瘦,极少白带,面色稍黑少华,大便秘结,无腹胀或腹痛,尿色深。舌暗淡,脉细微弦。身高1.58 m,体重 40 kg。妇科检查,乳房发育差,外阴发育略差,子宫略小,两侧附件无特殊。临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测定血激素水平中出现FSH 1.2 IU/L,LH1.5 IU/L,E2 78 pmol/L,皮质醇758 nmol/L,提示继发闭经是下丘脑-垂体功能受抑制,但皮质醇过高,有应激可能。中医辨证并非只是肾虚,而以肝肾不足为本,肝脾不和为标,故先拟平肝和胃,再以补益肝肾,先取太冲、足三里(均双),电针30分钟,隔日1次;3次治疗后病人进食增加,不吐,性格亦趋平和,大便正常。再次针刺,取穴改为中极、关元、子宫(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同法针刺,3次后白带增多,透明状。4次后基础体温双相,12天后月经来潮。经血激素水平测试,FSH6.7JU/L,LH10.9IU/L,E2 788 pmol/L,均有上升,而皮质醇降为356 nmol/L,再一疗程针刺治疗,病人体重增至 46 kg,月经恢复。说明通过针刺可解除病人下丘脑摄食中枢和 GNRH 调节中枢受抑制的状态。

又如痛经,首先确诊病人是功能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前者常只用针刺治疗。功能性痛经常是子宫发育不良,局部子宫肌张力不协调,子宫内膜分泌过高。前列腺素 PGE2所致,由此而使经血外流不畅,导致痛经。中医辨证属气滞现象,一般在经前3天开始,每日针刺三阴交(双)即可。如经血色暗,少腹垂胀痛,舌质暗或有瘀点。提示有气滞血瘀,局部血液粘度高,可能子宫内膜TXAz水平高,应加强祛瘀活血作用,以针刺血海、三阴交(均双)为主。如病人面色皎白,无力,便溏。舌淡,脉细。提示子宫肌张力不足,经血潴留,可能局部PGE2水平紊乱。中医辨证为气虚不能行血,应予益气行血,取足三里、三阴交(均双),在经前7天内隔日或每日针刺。如病人有畏寒,少腹冷。舌淡苔白,脉弦证象。中医辨证为寒凝气滞,呈交感神经系统刺激现象,则在上述各组穴位治疗中可加中极或关元穴,留针30分钟,以暖宫达温通之效。

在外阴瘙痒,外阴色素减退病中,按痛痒的神经道路基本相近,局部神经血管影响上皮的营养,结合中医辨证肝肾不足,湿火下注,而采用补益肝肾,清热祛湿法,取穴三阴交(双)、照海(双)、中极补肝肾,调冲任;气冲、阴陵泉((均双)利湿清热;会阴,太冲(双)清阴部之火。如吴××,36 岁,外阴瘙痒 18年,局部色素减退15年,久经中西医方法治疗未获显效,很是苦恼。局部活组织检查为外阴慢性增生性皮炎,拟诊外阴白色病损,外阴瘙痒。病人诉口干,烦躁易怒,少眠。舌红苔腻,脉细。辨证为肝肾不足,湿火下注,而取上述穴位,隔 2天针刺 1次,10次后,瘙痒症状明显好转,又连续针刺 2个疗程(20次),瘙痒消失,阴唇色泽及弹性程度有好转趋向,半年后随访,外阴无瘙痒症状,外阴上皮粘膜色素亦正常,未有复发。

俞老师辨证中,慢性病重症状,急性病则症、脉、舌证相结合,在慢性病治疗中出现急性症状,如月经失调者出现感冒现象,则以治感冒为主,可选穴合谷、曲池、风池、三阴交(均双),待感冒好转后再辨证取穴治月经失调。

在针刺治疗中,俞老师精选穴位,一般每次治疗取穴5个以内,不超过10个,治疗中按病人情况灵活改变。一条经络上可取穴1~2个。针刺进针无痛,以增加病人对针刺感应的分辨力。针刺中除注意得气外,尚重视某些穴位针刺感应方向,如针刺足三里时,感觉应向足背方向下传;针刺三阴交时,感觉应向大腿方向上传;关元、子宫、中极针刺时,感觉应向外阴方向传导等。

按病情采取针药结合

俞老师按其临床经验及科学研究结果,力求明确各种治疗所起作用,按不同病情及病人反应,灵活掌握各种方法;以收良效。可以单用针刺、中药或西药奏效者,就单用其一。相当部分病人,尤其病情复杂者,则有主次地在不同时期采用中、西药,或针药结合治疗。如无排卵月经失调病人,如按测定结果提示中枢作用尚可,而卵巢功能欠佳,提示针刺暂时不适应,不易取效,要先予中药或西药服用,中医辨证中有肾虚,肝肾两虚,肾虚痰实,肾虚血瘀等类型,临床上分别辨证论治,如必要加以雌激素服用,待雌激素达一定水平仍不排卵,则加用针刺治疗。如沈××,24岁。初潮18岁,月经一直稀少,无痛经,临床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基础体温单相,血 FSH、LH 处正常水平,雌激素水平偏低,平日白带少,腰酸,口干心烦,便秘,面有痤疮。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辨证肾阴不足,阴虚内热兼有肝火,予养阴祛热,清肝调经法治疗 2个月,症状均减轻,白带增多,雌激素水平提高,月经尚不规则,基础体温单相。于经净后按肝肾并治原则取穴,取太冲、三阴交、血海(均双)),隔日针刺,3次后连续针刺三阴交(双)、中极、关元、子官(双)3天,7天后基础体温双相,以后月经规则来潮。又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治疗亦以中药或中西药加针刺。如施××,32 岁。痛经18年,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中西药治疗中出现肝损现象,病人面浮乏力,腹痛喜按,痛经下垂感。舌瘀,脉细。辨证气虚血瘀,在中药益气行血,祛瘀止痛治疗下,病无明显减轻,即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外关(均双),气海或耳穴子宫、腹腔、肝、肾、神门J,每周2次针刺,经行每日1次,共3次,以益气而顺三焦之气,行阴经之血而调冲任,病人痛经减轻,由原来 10 点减至2点,内膜异位囊肿直径由5 cm 缩为3cm,避免了手术。

中西医结合,以研究提高效果

在长期实践中,俞老师认为人体和疾病受环境、气候变异影响而变化,至今没有一种治疗,包括西药、中药或针刺是会完全有效的,关键是找到各个治疗方法和综合治疗的适应症。她善于总结临床效果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结合新理论,提出新思路,再到实践中验证,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得到新提高,因而在中医药和针灸在生殖内分泌中的作用取得了较深刻地认识。她对西药也同样辨证使用,在临床上探索'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律,如针刺促排卵是 50年代后期,按中医针刺治疗月经失调病记载而进行,临床上取得了40%~50%疗效。为什么有的见效,有的无效?俞老师进行了系列研究。1981年发现针刺后手温升高者,针刺排卵效果显著提高,手温升高意味着交感神经活动受抑制,这与中医针刺使气血畅流的观点相合。1983年她又通过对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IS)测定,发现针刺后手温与血 β-EPIS 变化呈负相关,说明针刺对植物神经中枢,对下丘脑-垂体的性腺调节可能也有作用。1984年通过科学测试发现针刺可使FSH 慢频率脉冲分泌增快而促使排卵,而 FSH脉冲频率正常者不排卵,说明针刺是通过中枢而诱发排卵,卵巢反应差者不是针刺促排卵的适应症。FSH 受下丘脑 GNRH调节,后者又受下丘脑内ß-内啡肽等影响,1989 年通过呐络酮等试验,发现中枢有一定内阿片肽水平者针刺有作用,内阿片肽水平低者针刺无作用,而中枢内阿片肽水平又与血内雌激素水平相应,可用后者来预测前者,对过去认为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者,针刺促排卵效果较好找到了一定的中枢作用机理。由于这种内阿片肽水平可能导致 GNRH分泌受抑制,而出现与 FSH 等脉冲频率低,因而针刺可以解除这一系列抑制现象,恢复垂体促性腺素的正常分泌而促使排卵。根据这个结果,俞老师又把针刺促排卵用以治疗相应条件的青春期月经失调等病人,其排卵率提高到80%左右,这个研究正在继续深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