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23】读书│十个人的北京城(二)
温馨提示:本文约300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其六,徐志摩的追求:幸哉?命哉?
他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他那样才华横溢、多情浪漫,他在感情的漩涡里苦苦挣扎,在爱情中疲于奔命。他爱着痛苦着。似乎,他就是为了受爱的折磨与苦痛来到这个世界的。徐志摩,这个令我倾心不已的才子走得干脆彻底。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林徽音在张幼怡到达英伦时选择了回到北京,割舍与徐志摩的火热的爱。他用离婚证明他是爱着林徽音的,可命运并不眷顾。灵秀依旧的她已经是别人的未婚妻。他们都有过艰难痛苦的挣扎吧?梁思成是个优秀的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那么,她的徐志摩呢?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有着甜蜜的忧愁……”
林徽音还是和梁思成双宿双飞去了美国,除了道一声珍重,徐志摩只能将失落与疼痛埋藏心底。陆小曼对徐志摩而言究竟是救赎还是灾难,我不能断言。她填补了他内心的某处缺角,也将他陷入了窘境。徐志摩最终为了赴林徽音之约遭遇空难。
“徐志摩是幸运的:他心中始终荡漾着对一个女人爱的激情,使他的一生紧张而充实;他又是不幸的:他始终没有得到与他最最心爱的红颜知己的婚姻;得到爱情和婚姻以后,他生命中华彩的诗章不再绚丽。”爱情究竟是什么呢?徐志摩为之梦过、痛过的爱情真的是美丽的吗?
其实,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林徽因的另一追求者——金岳霖,徐志摩热烈而伤感的追求相较于金岳霖的苦苦暗恋,似乎更能说明诗人和学者区别。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曾著文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摘自陈宇《暮年金岳霖重谈林徽因》)
其七,朱自清之哀婉:乱世中的文人意气
字里行间,我看到求知若渴分秒必争的朱自清,看到遵父母之命娶得贤妻而庆幸欣喜的朱自清,看到注视着父亲背影心情沉重的朱自清,看到在“五四”狂风暴雨中无所畏惧的朱自清。他在河塘边沉吟,在黑暗中奋笔。他忍受贫病,不屈服不低头。山穷水尽时在拒绝“美援面粉”宣言上一丝不苟签下名姓的朱自清,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从秉性谦和、打算一肩挑过家庭重担的少年老成,到心意悠长、笔触深情的完美诗人,积极乐观、期冀无愧于时代的纯洁青年,再到乱世中屹然不动的傲骨书生,从北大到清华,朱自清先生一路写意丰富而干净的文人气质,被称为具有'最完整的人格’,'他不但赶着时代向前走,他也推着时代向前走,他不但同青年向前走,他也领导青年向前走’。路之将尽,仍言'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什么可以永恒?爱与美,高尚的人格与品性,仅此而已。
中学教材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萌发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寻梦的兴致。可惜的是,处在太平盛世中的我们,似乎都已经消弭了所谓的文人气质。
当然,也有人诟病,认为朱自清也被意识形态化。我只是想,即便被意识形态化了又怎样?干净的终归是干净的,是无法“意识形态”干净的。
其八,老舍之心病:时代造就的“逆子”
无论是小羊圈胡同还是小杨家胡同,对于只去过一次北京的我而言都是一样的陌生。这是同一条胡同,据说狭小、简陋,毫无显眼之处。就在这条小胡同里,成长了“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满人——这样的条目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在孤苦寂寞中度过童年的老舍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北京,不是那个有着高大红墙和雄伟宫殿的北京,而是有着破门楼和窄胡同的北京,有着街坊邻居疲惫而亲切面庞的北京。老舍给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京城,那里有骆驼祥子汗水中的挣扎与彷徨,有茶馆里响亮的吆喝与“勿谈国事”的禁忌。在他的笔下,呈现了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如果老舍可以留在异国他乡,如果老舍可以躲过那场该死的文革,那么,中国的文坛巨星不会陨落。他躲不过去,就如任何一个活在当时的中国人一样。他选择了太平湖,用水的清灵洗去世间不能承受的污浊。“和爷爷说声再见”,这是老舍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绝望、决然。
其九,梁思成之感慨:“我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如果梁思成一个人的北京城成为现实,那么,现在的北京城该是多么美丽迷人。可惜,那仅仅是一个人的北京城,无法守住的北京城。“今天,当人们看到孤独兀立在车水马龙中的箭门箭楼,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古老的北京,曾经被一个力弱的书生扛着,直至他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热爱的人世。”梁陈方案曾让北京的精髓有生存的可能,只是,他们是学者,不是决策者。无论梁思成用多么科学、前瞻的论证,都无法撼动建立工业大城市的决心。梁思成那句“五十年之后,会有人后悔”的预言,犹如一颗丢在湖心的小石,涟漪未起已沉入湖底。书生意气不能拯救北京的文物建筑,愤怒与泪水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堂而皇之。“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古老北京就这么被凌迟了。梁思成不能明白为什么“毁易护难”的道理无人理解,他的困惑和无奈成为了永恒。五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心口流淌的血,我们捂着一份心痛看着城市被复制得千篇一律,我们却依然无法避免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将学者们的梦撞得粉碎。最后,我们要留给后人什么呢?一切假的没有历史的存在吗?思及此,不禁悲从中来。
其十,沈从文之彷徨:为了证实信仰和希望
大学时,文学课老师大大地板书“从边城走向世界的乡下人——沈从文”,记忆深刻。然而,除了翠翠,我错过了他笔下更多的生命。似乎,沈从文带着几分神秘,因为他的故乡凤凰城,因为那里的湘西风情。似乎,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给我留下了印象,不知是张兆和向胡适告状的恼怒,还是胡适成人之美的幽默使之这般清晰。沈从文是淡淡的,喜或悲都节制有度。只是,他在1949年3月的一天拿起了刀片割向手腕与脖颈。自杀未遂,继续那并不美好的人生。即便一心想要悠然于香山,也无可避免地卷入了风暴之中。这是时代的悲剧,然而,他埋首中国古今服饰,在另一个不被发现的角落闪出了耀眼光亮,藏着无奈,却夺目依旧。让我们记住吧,一个老人孩童一般羞涩的、淡淡的笑容……
【后记】
2014年10月,又去了一次,与同窗好友畅游后海,倒是别有风味。
8月,即将再赴北京,不知道,北京城又会是怎样的容颜!
2011年5月初稿
2017年7月修改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