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博弈论、协同论、轴心论、圈群论、美学论 双城经济圈“五论”新书出版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0月23日讯(记者 陈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10月20日公开发布。四川与重庆如何落实好规划纲要,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主编的《成渝双城“五论”》新书回答了学界关心的问题,并于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成渝双城“五论”》

成渝地区,是一个传统的习惯性叫法,有悠久历史,实际上是指四川与重庆的关系。成渝自古一家,血肉相连,密不可分。1997年川渝分治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就提出了“建设成渝经济区”。后来,李后强教授等又提出“成渝双核椭圆城市群”“成渝双黄蛋模型”“成渝双核经济区”等概念,并发表在公开报刊上。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成渝地区怀有浓厚兴趣,做了大量研究。在国家层面先后提出“成渝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再到现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央对川渝发展的战略重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是在西部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李后强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在研究中认为,成渝之间在合作中还是存在竞争问题,必须把握“差异协同”方法和“非零和博弈”原则。为助推国家战略实施,课题组从理论上研究了成渝双城竞争合作的问题,形成《成渝双城“五论”》一书。全书五章共26万字,提出了成渝博弈论、成渝协同论、成渝轴心论、成渝圈群论和成渝美学论等概念。

“成渝博弈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成渝城市群将要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国内外资本、先进技术、优质人力资源等各类核心生产要素将集中集聚,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成渝地区的空间内优化配置,成渝地区政府间为更多集中集聚优质生产要素资源而展开多方位的博弈就在所难免。

“成渝协同论”认为,经济圈的建设既离不开与圈外城市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更需要经济圈内彼此的协作与配合。经济圈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圈内部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的核心地带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覆盖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和多个中小城市。只有各城市协同发展、深度耦合,才能形成整体合力,更有张力和竞争力,才能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轴心论”认为,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成渝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是世界为数不多的“AA型双核椭圆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处于成渝双核之间的中小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应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将“中部塌陷”变为“中部崛起”,把成渝地理中心建成功能轴心,把人文之心建成产业之心。

“成渝圈群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是“成渝双城”,范围含“川渝大部”,侧重在“经济质量”,着力于“圈层影响”。其中“城市群”是基础载体,“经济圈”是辐射范围,“圈”与“群”这两个关键字,构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众不同的标签符号和内涵特质。立足圈内群中,放眼圈外群外,更能明确自身方位与发展使命。从“圈”、“群”理论出发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回顾过去、又是立足现在,更是放眼未来。

“成渝美学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美”有着天然的逻辑关联,“圈”就是一种“美”。“经济圈”一定是“美好圈”,应该按照美学原理进行建设。在对“阶段特征”的把握中,“新”是实现“美好”的要求;在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中,“不平衡不充分”是实现“美好”需要破解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双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美好”的牵引力量。中央决定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美好是目的,成渝地区是载体,双城是极核,经济圈是属性,从“美”的愿景出发再回到“美”,为我们研究、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内在特质,提供了“美”与“美学”的视角、方向和空间。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第宝锋教授在《五论新视角 、双城共发展》书评中指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成渝两地几代人的共同夙愿。从“成渝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再到现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中央在历次全国经济区域板块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优化布局重大决策中站高谋远,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国家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因此,成渝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格外看重和珍惜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现阶段,成渝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在发展不充分上,极核尚不够强、次级城市发育严重不足、经济密度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等特征比较明显;在发展不平衡上,城际发展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领域发展失衡等特征表现仍然突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无论极核城市实力、副中心城市实力、城市群经济密度还是城乡人均收入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说,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是一种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建设活动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到事倍工半、多快好省。《成渝双城“五论”》是一部高质量学术专著,分别从博弈论、协同论、轴心论、圈群论、美学论五大方面深入论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很多论述给人眼前一亮、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的快感。其中,成渝博弈论立足成渝两地文化差异、潜在的利益冲突和可能的建设最优路径,以现代科学决策理论——博弈论为理论支撑,从博弈之源、博弈之实、博弈之道三大方面,详细论述和阐释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两地政府博弈策略选择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严谨性;成渝协同论以协同理论为支撑,分析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是多主体的协同发展、是城市间的全面协同等观点,提出城市协同的“九量法则”,从九个维度探讨城市参与协同发展的指标体系,具有创新性;成渝轴心论认为成渝地区是双核椭圆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体化要实现“五个突破”、共建中国西部的“功能轴”、成渝中部城市要打造“功能轴心”,思想深邃,观点前卫;成渝圈群论创造性地将“圈”“群”理论应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的研究中,利用分形理论、DLA模型、DBM模型等构建出城市生长理论模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认知局部城市和经济圈整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厘清了单个城市与双城经济圈的关系;成渝美学论探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美”的逻辑关联,从成长之美、行动之美、融合之美、张弛之美、生活之美、创新之美、椭圆之美多视角,论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政策、史地、人文、思想等方面的美学内涵,实属首创,可圈可点。

正如主编李后强教授在后记所说,“这是一个思考近20年的老问题”,实际上今后数十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也必将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成果。《成渝双城“五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征程中已树立起一个醒目的路牌,可以为后来的探索者提供指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