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丰原系”:一个柠檬酸小厂,怎样发展成今天的生物基龙头?

小编按

安徽丰原是中国大型生物化工、生物材料产业集团,前身是蚌埠柠檬酸厂(英文简称BBCA,即Beng Bu Citric Acid),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聚乳酸供应商,其丙交酯合成采用自主研发的二步法合成技术,打通从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集团总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生产基地位于固镇经济开发区,集团员工近万人。

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松将出席青岛生物降解塑料技术与市场论坛,并发表演讲,欢迎您扫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本文原载于蚌埠日报2018年9月14日A5版,记者余小乔/文 刘晨/图

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生物化工制造的企业,全球生物化工行业的知名公司,丰原集团历经三十年发展和积淀,已形成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医药原料和中间体四大产品系列。很快,以聚乳酸为主的生物新材料将成为“丰原系”中最主要的产品板块,成为丰原集团最有前景、最有市场,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担当。

响应退市进园工作部署,丰原集团2016年启动市区工厂迁建工作,并利用前期技术积累同步实施产业升级,在固镇经开区编织了一个又一个“丰原梦”,用行动向人们证明: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退一步天高地阔转乾坤。

亮点聚焦

聚乳酸的“丰原之旅”

去年(2017年)开始,丰原集团的员工集体换上了一种特殊材质的工装。材质特殊在哪,因为它没有使用传统石油基化纤布料,而是采用了生物基材料——聚乳酸纤维。

这是一种生物新材料,其原料主要来源于玉米、木薯等植物,由淀粉或糖发酵生产的乳酸进一步聚合而成,捏一点成品在手里,颗粒感十足。可就是这些细小颗粒,最终替代了石油基纤维,被纺成线织成布做成工装穿在人们身上。更为神奇的是,这种材质的衣服居然阻燃、抗菌、防螨。

“聚乳酸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和化纤传统地位的新材料。”自信满满说出这话的,是丰原集团副总陈礼平。他告诉记者,聚乳酸纤维是经过纺丝工艺制得的生物纤维,其物理性能接近棉花,而且具有棉布所没有的抑菌抗螨作用,透气性好,难燃且不释放任何有毒气味,可做内衣、婴儿尿布、女性卫生用品,以及医用纺织品如手术服、防护服、手术覆盖布和病床床单等,“前途不可限量”。

在丰原集团总部的陈列室(点击查看丰原产品展示厅),摆放着几个纺锤、几套衣服、一套床品、一捆塑料袋和一堆雪白的看上去和棉花无异的东西。记者通过工作人员的示范操作见识到了聚乳酸阻燃的一面——只见工作人员抓起一把“棉花”,打火机“噗嗤”一闪,“棉花”火苗即起。打火机一灭,“棉花”上的火苗当即消失无踪。与化纤材料“火烧连营”相比,聚乳酸的灭火瞬间丝毫不“拖泥带水”。“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出台的限塑令或禁塑令,也为我们提供了巨大机遇。”陈礼平认为,禁塑令之下,以聚乳酸为主的生物可降解、忽保型材料是替代石油基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最主要选择,会为聚乳酸产业带来较大市场空间。未来,随着聚乳酸制造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日臻成熟,该产业将在替代化石资源的化工材料进程中出现爆发性增长,形成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产业蛋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市场的研判与分析,是建立在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从乳酸到聚乳酸以及注塑、纺丝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之上,并非空谈。”

据介绍,丰原集团关注乳酸和聚乳酸行业已经超过15年,掌握了“一种乳酸菌发酵方法”、“一种连续发酵生产L-乳酸的方法”、“一种高分子量聚乳酸的制备方法”、“利用纤维水解液生产D-乳酸的方法”、“一种乳酸菌的诱变及选育方法”等多项专利知识,并主导或参与制定、起草了聚乳酸原料乳酸D-乳酸相关行业标准,为实现聚乳酸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当年轮滑过2015年、滑进2016年,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退市进园,为丰原聚乳酸产业化打开了大门。如今,从市区退到固镇经开区的丰原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上,聚乳酸新材料基地已经孵出雏形:组建了聚乳酸新材料创新中心,建成了3000吨/年聚乳酸纤维及1000吨/年吹膜、注塑示范线,一期年产7.5万吨L-乳酸、3万吨聚乳酸项目已经开建,预计年底建成投产。

为了布局好这一产业,丰原还为聚乳酸定制了一条严密的“时间线”和一份明确的“目标书”——到2022年,达到300万吨/年聚乳酸生产能力,届时其母体丰原生化将实现主板上市。到2025年,实现聚乳酸年生产规模1000-1500万吨,销售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市值超5000亿元。

鸿鹄之志,定将成就“丰原系”未来又一人气主角。

转型观察

在丰原集团不断续写的“公司大事记”上,2016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丰原启动市区工厂迁建工作,包括丰原明胶、泰格VC、氨基酸等项目全部迁至固镇经开区,并借机上马了聚乳酸、L-丙氨酸、维生素H和维生素B5、B6、B9。这些从实验室搬进车间的产业化项目,被称作“技术的大提升、产业的大升级”,肩负着集团转型转场的重要使命,也将是未来“丰原系”产品中绝对的唱戏主角。

重出江湖

丰原生化搅动氨基酸聚乳酸格局

站在“六角大楼”入口处,抬头往上往前看,十几米挑高的车间被塞进很多罐体、管道,看上去却依然豁亮。走近中庭天井处,上下流通的空气吹来丝丝清凉,让人丝毫闻不出化学车间里独有的异味。整个车间肉眼所及之处,看不见上下料,听不见机器鸣。走出车间,架设在空中的几排材质不一、颜色各异的管道似在向人们诉说:我们所有的生产工序,全程自动化、全封闭,闭环运作。

这是丰原生化L-丙氨酸生产车间,2017年10月27日投料试车至今,年产3万吨的量产指标近在咫尺。可是谁曾料想,12年前忍痛割爱转让给中粮集团的丰原生化(2011年后更名中粮生化,2019年更名中粮科技),还能华丽丽地转过身再回归呢?

是的,2016年,丰原集团重新注册了“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力熟悉的生物化工产业。不仅扩能——将传统的赖氨酸、苏氨酸产能分别提升至年产15万吨和3万吨,还扩产——选择目前较少企业涉足的小品种氨基酸丙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系列产品,并新建苹果酸、乳酸生产线,筹建百万吨级的聚乳酸项目。

“结合当下的氨基酸产销及开工率情况,丰原生化的新增高端产能将无疑影响现有的市场格局。”丰原生化董事长付松告诉记者,去年L-丙氨酸全球市场需求约在3.5万吨,如果丰原生化3万吨/年生产线全面投产,可以满足丙氨酸全球超过85%的需求。

目前,丰原生化通过收购整合淮北新旗氨基酸和自主研发,或将影响明年整个丙氨酸市场。付松分析,依托丰原集团100万吨/年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依照目前的生产技术,用玉米转化葡萄糖进行发酵生产,每吨L-丙氨酸中仅葡萄糖的成本较同行就可以降低1000~1500元/吨,综合成本低于同行业2000元/吨左右。

一期投入15亿元,丰原生化除了发力氨基酸、有机酸外,还一头扎进聚乳酸、绿色纤维、绿色塑料和绿色溶剂里,并定下了“打造全省最大的生物基新材料之都”、“打造全球最大的生物新材料生产商”的奋斗目标,决心在未来三年重回A股市场。

如今,丰原集团通过战略合作,引进了比利时格拉特公司、中国恒天集团等合作伙伴,合资成立了安徽丰原福泰来乳酸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福泰来聚乳酸有限公司,组建完成了聚乳酸新材料创新中心,建成了3000吨/年聚乳酸纤维及1000吨/年吹膜、注塑示范线。“未来几年,乳酸、聚乳酸是我们的重点。”付松说。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那条曾试图搅动生物化工和生物新材料产业的鲶鱼,游回来了。”

耀世而来

泰格生物缔造全系“维生素王国”

在固镇经开区占地3300亩的丰原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上,泰格生物的“维生素系”将是丰原集团致力打造的另一产业高地。

泰格生物成立于2002年,在退市进园之前主要生产维生素C系列产品。入园后,泰格生物基于技术积累和市场自信,主动调高站位和眼光,下设了4家维生素生产产业公司,有区别有重点地研制生产维生素H系列、维生素B5系列、维生素B6系列、维生素B9系列产品,并据此提出“力争通过3-5年努力,将固镇产业园打造成全球最大、品种最多的维生素产业生产基地,并推动开发区内1-2家维生素生产企业在主板上市,2家以上维生素生产相关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这个被写进泰格生物发展计划的阶段性目标,对于一个摆脱了地域禁锢、目光高远的企业来说,并非天马行空,遥不可及。

首先,有市场。泰格生物董事长陈修称,维生素是人们为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而必须摄取的一种微量有机物质,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医药和保健产品,“未来几年将以寡头竞争格局为主,生产厂家具有较高话语权。”

其次,有技术。公司研发中心拥有一支78名固定科研人员组成的人才团队,其中有正高工、研究员级高工各1名,有与维生素系列产品研制及产业化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19项,另有8项相关发明专利正在受理中。

再次,有保障。除了在项目用地上保障“有求必应”,还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市政府授权蚌投对泰格生物增资3.5亿元支持建设,市长更是亲自上阵,牵头协调泰格生物维生素系列产品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为了推进合成类维生素项目落地,固镇经开区还破天荒为园区新增了“精细化工”的产业定位。

目前,园区已入驻维生素产品上下游生产企业8家,核心产业化项目12个,包括年产50吨维生素H(生物素)、年产1000吨维生素E、年产3万吨维生素C及其衍生品、年产6000吨维生素B5(泛酸钙)、年产5000吨维生素B6、年产1000吨维生素B9(叶酸)、年产300吨环酸、年产1万吨DL-泛内酯、年产12万吨山梨醇、年产3万吨L-丙氨酸、高盐废水综合利用、有机高盐废水(液)及废固焚烧等项目。

“这是一个可以在园区实现闭环的全产业链产业。”陈修告诉记者,因了丰原集团的母体地位,泰格生物及其下属产业型子公司,在前端拥有集团和丰原生化的原料供应,后端有丰原药业作终端客户,另有泰格生物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产品营销推广的企业共同体,维生素产业集聚态势已然成型。“未来3-5年内,我们的维生素产品品种将发展到10-12个,产能发展至13-15万吨/年,约占全球维生素市场总容量的四分之一。”

如若如愿,这里将诞生一个全系“维生素王国”。

“丰原系”解码

核心关键技术撬动产业扩能升级

“一项发明专利走上创新之路,一个研究中心引领产业前沿,一个创新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时至今日,回首丰原走过的路,集团副总陈礼平用“三个一”做出如是解读。

陈礼平2002年加入丰原管理团队,次年,丰原集团与天津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等离子所共同出资建立国家级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发酵技术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研究中心,也是丰原集团的科技大脑。”陈礼平感慨,“没有这个中心就没有丰原的今天。”

陈礼平口中的“这个中心”,究竟掌握了哪些核心技术,干成了哪些惊天地的大事呢?

在项目发展部副部长刘振提供的一份技术创新清单中,“这个中心”从人才培养到产品研制再到产业化,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能量:培养了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及技术骨干,组建了4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6个蚌埠市“3221”产业创新团队和十余支企业内部技术攻关队伍。在聚乳酸开发方面,联合上海交大微生物技术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了光学纯乳酸工业化生产技术课题攻关小组;与比利时格拉特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乳酸、聚乳酸产业化生产技术;与蚌埠学院组建了聚乳酸改性添加材料——柠檬酸三丁酯技术攻关团队;与雪郎生物合作开展聚乳酸吹膜技术攻关……

最让陈礼平感动的,是2006年集团将丰原生化出让给中粮集团时“抓住中心不撒手”的那份坚定。“当时坊间都在议论'丰原卖了’、'丰原完了’,但我们在没有为丰原生化留后路的同时,却一直坚信,丰原创新之魂依然健在,因为保住了发酵中心。”

时间证明,守住了核心关键技术的丰原集团,用52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换来了企业“第二春”。

目前,丰原集团凭借已经掌握的从玉米到乳酸再到聚乳酸的核心生产技术,以及下游注塑及纺丝两大应用方向产业化的应用技术,全面打响了生物新材料之战。前不久,丰原生物基新材料被列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下一步将朝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迈进。与此同时,已经在固镇经开区布局的维生素系列产品研制及产业化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也已进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申报环节。

今天,在很多场合,陈礼平多用以下十六个字为丰原集团做着“代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新发展、重铸辉煌。

记者手记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未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想站稳脚跟长期发展,都需要掌握所涉产业的核心技术。否则,即使红极一时的企业也终究不能走得太远。

核心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企业对产业、市场和用户的深刻洞察,有独特的市场价值,能够解决重大的技术与应用问题。丰原集团从最初生产柠檬酸的小厂起家,到现在成长为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型高技术企业,靠的就是其核心技术——生物发酵技术。

丰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出让了丰原生化的时候,曾引起产业界和本地人士对企业的疑惑,认为丰原在走下坡路。接受采访的丰原集团副总经理陈礼平告诉我们,“丰原正是靠着掌握生物发酵核心技术,整装再出发,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大型生物制造企业集团。”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因核心技术而发展壮大的企业例子。2018年上半年的中兴事件则从反面告诉我们,企业如果只注重产品营销而轻技术研发,缺乏核心技术,一旦“命门”受控,便陷于困顿甚至垮掉。

未来不会凭空而来,核心技术正是企业未来加速发展的推动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断创造未来,并在未来的竞争中站上“制高点”。(执笔:刘志清)

9月26-28日,由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主办,道恩集团、聚友化工、睿安生物、南京腾达机械协办的降解论坛将在青岛举办,届时将有行业专家讲授PBAT、PLA、PHA、PPC、PCL、淀粉基等生物降解塑料应用。

现场提供展位50个,并安排项目对接、名企走访等活动,走进万华化学、道恩集团参观交流。参会名额限600个,报名请扫码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