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摘录
1.张骞出使西域时27岁,汉武帝19岁。张骞历经13年才回到长安。
2.汉武帝刘彻的皇后是卫子夫,卫子夫的兄弟是卫青,卫子夫是霍去病的姨妈,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经过三次“河西之战”后成功打通河西走廊,彼时刚刚19岁。漠北决战,“封狼居胥”时22岁。23岁去世。
3.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下的山丹马场,是霍去病接管匈奴的战马草场,至今也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
4.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5.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为赢得广泛的支持,开始推行汉化政策。作为汉文化的正统思想以及中国诸子百家学说中最具有治国安邦特色的学说,儒学受到了格外的推崇。为了加强学习汉文化与制度,北魏政权进占河西走廊之后,立刻着手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与工匠三万户,迁徙到他们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为了建立统治秩序,北魏政权迫切需要礼仪律令的制定和完善。这些熟悉汉代儒家礼仪律令之学的河西学者得到了北魏政权的礼遇和重用。他们大兴儒风,振兴礼乐,积极参与了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此后的隋唐承袭了北朝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
6.这位西来的高僧,通过对语言的卓越理解,将印度佛经化作优美的汉语经典,1600多年来,没有人去增减或改变一个字。在汉传佛教历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被称为五大译师,其中三位都曾到过河西走廊,鸠摩罗什是年代最早的一位,中国佛教因他的出现而面貌一新。他是佛经翻译公认的第一大家,他自西而东的旅程不仅推动了整个汉地佛教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语言生活。他所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临终前,鸠摩罗什说:“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7.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公正地说,正如“大业”这个年号,杨广一生短短十四年的帝王岁月还是颇有建树的。他开凿运河,开疆拓土,经营西域,重开丝路,奠定了大唐帝国兴旺繁荣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急于求成,不恤民力,耗尽了国力,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正如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8.河西走廊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它们停留在这条宽大的通道上,它们渐渐适应着当地的环境,它们汲取着新的艺术元素,小心谨慎地尝试着最早的造像形态。渐渐地,一种有着河西走廊风格的凉州特色石窟诞生了。令人感慨的是,秉持儒家文化的人们没有排斥这个来自异域的宗教,相反,他们以兼收并蓄的开阔心胸与气度在河西走廊培育了深厚温和的文化土壤,令生活在这条通道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更加宽容。张掖肃南的马蹄寺石窟群正是由大儒郭瑀率领弟子为读书讲学而开凿,最终发展成为了佛教圣地。
9.因为这些石窟的存在,河西走廊也被人们称为“石窟走廊”。尽管顶礼膜拜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不朽的岩石却赋予了佛像们一种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依然能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10.在这艘普普通通的小船上,两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林则徐形容说,他对眼前这位37岁的后辈“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林则徐深信,左宗棠将会是自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于是,他将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向左宗棠慷慨相赠。他对左宗棠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当一介布衣的左宗棠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时,他还无法预料,今后,自己的命运将会与中国西部的经略息息相关。这是左宗棠与林则徐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会见。湘江夜话后不到一年,林则徐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