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记录片:世界名画(33集)塞冈提尼美术馆和汉罗扎夫妇的收藏
塞冈提尼 (1858-1899年)乔凡尼·塞冈提尼是19世纪意大利描绘劳动人民和乡村景色的现实主义画家,被世人称为“农民画家”。塞冈提尼出生在奥地利南部与意大利交界的蒂罗尔附近的阿尔柯小镇,关于他的国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他出生贫寒,幼年孤苦,5岁丧母,后随父迁居米兰,因父无力抚养而入感化院为一神父收养,得艺术启蒙。神父过世又沦落为牧童,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与牛羊为伴,这种生活奠定了他艺术生涯的基础。塞冈提尼14岁回米兰入美术学校夜班,后又几多磨难,直到20岁才独自走上以农村为题材的创作道路。24岁时毅然带着爱妻移居农村,专心画土地和农民,36岁定居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过着孤独的生活,直到41岁去世。英年早逝的画家,艺术活动20年。前期多以虔诚的心态描绘乡村牧羊人生活,画风类似米勒和勒帕热,画中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道精神,绘画语言朴素,表现手法严谨而写实。他所创造的农民总是纯朴、敦厚、勤劳和深沉。画的环境充溢着田园诗式的泥土气息。后期主要描绘画家生活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景色:碧蓝无垠的天空和在清净透明光照下的被冰雪覆盖的山色,开拓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画境。他自信有能力表达大家在心灵上认为最有价值的美,因此世人又誉他为“阿尔卑斯山画家”。
CCTV记录片:世界名画(32集)
塞冈提尼美术馆和汉罗扎夫妇的收藏
乔凡尼·塞冈提尼——乡村美的歌者塞冈提尼
乔凡尼·塞冈提尼 Giovanni Segantini (1858-1899年)是19世纪意大利描绘劳动人民和乡村景色的现实主义画家,被世人称为“农民画家”。塞冈提尼出生在奥地利南部与意大利交界的蒂罗尔附近的阿尔柯小镇,关于他的国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他出生贫寒,幼年孤苦,5岁丧母,后随父迁居米兰,因父无力抚养而入感化院为一神父收养,得艺术启蒙。神父过世又沦落为牧童,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与牛羊为伴,这种生活奠定了他艺术生涯的基础。塞冈提尼14岁回米兰入美术学校夜班,后又几多磨难,直到20岁才独自走上以农村为题材的创作道路。24岁时毅然带着爱妻移居农村,专心画土地和农民,36岁定居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过着孤独的生活,直到41岁去世。
随着西方人们对艺术形式的研究兴趣愈来愈浓,对各种流派大书特书,而往往对描写劳动人民和乡村景色的写实画家有所忽略,在不少研究艺术史的著作中,塞冈提尼被一笔带过,他在艺术上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珍珠是泥土掩盖不住的,塞冈提尼那些独特、深厚,散发着阿尔卑斯山麓农村乡土气息的画幅,却一直在熠熠发出光彩,不断吸引着艺术家和艺术鉴赏家的兴趣。
《母子情》或《两个母亲》
画家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能在极其平凡的环境中发现美和表现美。在一个宁静的牛舍里,小牛犊偎依着母牛,因劳累而入梦境的母子俩安详地陪伴着它们,画揭示了生命的温情。画家吸收了印象主义画家们所创造的绘画技法,以充满激情的颤动笔触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富有光感。
十八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经济落后和在政治上失去独立地位,它在画坛上的辉煌年代早已逝去,但它丰富的艺术遗产和深厚的艺术土壤,仍然培育着那些勤奋、好学、对自己的故土有着乡恋之情的人们,不断涌现出杰出的艺术人材,塞冈提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生命的天使》
1896年,当塞冈提尼已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画家时,他在给女作家爱妮拉的信中,谈到了他青年时代的一段奇遇:那时他寄居在威尔卡斯小镇的亲戚家里。有一天,有个邻居的独生儿子死了,悲伤的母亲希望能留下爱子的遗容。那时照相事业在偏僻的城镇还极不发达,有人推荐能画上几笔的塞冈提尼,去把她儿子的容貌画下来。塞冈提尼为了安慰这位深怀失子之痛的母亲,决定去试一试。他的画使她得到了慰籍。这件事给塞冈提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促使他立志当一个画家,用他的画去抚慰那些寂寞、悲伤的心。
《生(自然三部曲)》
自然三部曲是一套组画,画家企图在组画中探索阿尔卑斯山脉的永恒伟大。这幅画阐述了“生”的寓意:湛蓝的天空下,早晨的阿尔卑斯山发出耀眼的光辉。起伏的山道上已经有往来的农人牧民。山坡上围起的圈栏里散落着牛群。近景的古树盘根错节。一位农妇怀抱着孩子,相互依偎着,母亲在低声唱着摇篮曲。早晨的山区一片宁静,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一条母牛喝水后昂首吟唱生命之歌,真是一派生机。
在这以前,塞冈提尼业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只从一位好心的感化院的神父那里学了点绘画的基本技巧。说起与这位神父的相识,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塞冈提尼出生的故乡是奥地利南部蒂罗尔附近一个叫做阿尔科的小镇,这里靠近意大利的边境,因此关于他的国籍问题常引起人们的争论。塞冈提尼的母亲在生他时得了产褥热,长期卧病不起,在他五岁时终于与世长辞。他父亲决定改变一下环境,另找谋生的地方,便带了全家搬迁到米兰。不久,由于生活难以维持,他父亲又不得不将他托付给同父异母的姊姊抚养,自己则带了大儿子流浪他乡。
《编织袜子的少女》
在姑姑家,小塞冈提尼常常被关在小阁楼里,寂寞与孤独使他难以忍受,他决心离家逃跑。第一次他想越过阿尔卑斯山,到法国去。法国在当时意大利小城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花花世界,在那里可以闯出一点名堂来。但这次出走以失败告终。因为他年纪还小,体力又弱,在饥寒交迫中,他倒在半途,被人们搭救回家。第二次出走,又被人发现,他坚持不再回去,于是被送进了感化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十分仁慈的佛伊利杰神父。神父同情这个新来的孤儿,,教他读书、画画。他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护温暖了孩子的心,唤起了他对知识、艺术的热爱。只是好景不长,二年以后神父丢世,、塞冈提尼不久也就离开感化院,去投靠一位在威尔卡斯的亲戚。他在这里艰辛地,但是安静地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他当过牧童,曾长期与牛、羊为伍,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从而培养了他对农村劳动者和农村景色的深厚感情。
1876年,十八岁的塞冈提尼出于学习绘画的愿望回到米兰,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他考进了布列拉美术学院的夜班部。系统的学习、正规的基础训练、对前辈大师作品的接触与研究,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他在布列拉美术学院学了两年,因经济拮据而辍学。生活迫使二十岁的塞冈提尼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死(自然三部曲)》
这幅寓意“死”的画面是以马洛亚的冬景为环境,碧蓝的天空中浮动着怪异的云朵,沉重地压在耸立的阿尔卑斯山巅峰,起伏的山间田野上覆盖着冰雪,圈着的栏内有孤独的雪橇,农人在寒舍前交谈,整个画面寂寞冷峻。沉睡的冬山和自然的生命似乎都暂时停止了呼吸,但是在这象征“死”的画面内仍蕴含着不久将会出现的生命的复苏,体现一种生与死轮回的哲理。
起先,塞冈提尼在米兰画画。1882年,他带着结婚不久的妻子从米兰搬到农村定居,在布里安萨的帕西亚诺、科莫湖一带作画。1886年,塞冈提尼全家迁往瑞士境内的莎沃宁,1$94年义迁居至山区高原马洛亚,直到1899年逝世。
根据塞冈提尼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876年至1886年,这是他在米兰和布里安萨两地居住的十年。这阶段他的代表作有《渡湖的圣马利亚》、《牧女》、《剪羊毛》、《在泉水边》、《午睡》、《牧歌》、《死去的羚羊》、《被系住的牛群》、《吻十字架》、《月光下的爱情》等等。在前期创作中,塞冈提尼爱用暗褐的色调和逆光的表现方法来加强画面的效果,使色彩在强烈对比中求得谐调。他用这种方法绘制的《被系住的牛群》一画,曾获得1886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画展的金牌奖,业在不久以后为罗马国家近代美术馆收购,使画家获得很高的荣誉。
《在泉水边》
塞冈提尼的创作后期,即1887年开始的莎沃宁和马洛亚时期,共十二年,这是画家创作上多产和进一步成熟的时期,也是他在内容和技法上进一步探讨的阶段。莎沃宁位于瑞士境内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高原上,那里风景如画,塞冈提尼全家在这里住了七年。在1894年他们又搬到海拔一千八百公尺的更高的马洛亚,这是画家由于创作的需要作出的决定,他要表现阿尔卑斯山山区严峻的美,表现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生活,还有那里独特的、寒冷而澄清的高山空气和明亮的光照。在1896年,他在给他的朋友葛尔比西的信中说到:“我已到四十岁了,此刻我深深感到必须在人生途上为自己的前半辈子打上休止符,然后才能跨出后半辈子强有力的第一步。近来我感到我的画技日趋成熟,业自信有能力表达大家在心灵上认为最有价值的美……。”
在这一时期中,塞冈提尼画了大量阿尔卑斯山山区景色的画幅。《编织袜子的少女》、《吃牧草的母牛》、《两个母亲》、《收马铃薯》、《犁地》、《阿尔卑斯山的中午》、《春天里的牧场》、《月光下的牧归》、《在羊栅内》、《月下之恋》、《日落风光》、《收集牧草》等,都作于这一阶段。在表现手法上,他力求表达山区纯净、不含尘土的清新空气,还有那鲜美的、在蓝天辉映下的嫩绿。他探求高原上朝夕光线的强烈变化,观察灯火映在雪地上对比的光影。有时为了强调黄色与绿色的光线,他甚至用金色来提高亮度,造成一种特殊强烈的效果。他使用和探索的这种方法,比法国印象派使用的方法更果断、更彻底,在表达色彩的透明、纯洁方面,另有一番艺术风采。
塞冈提尼一生勤奋不懈,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更多的、更美好的画幅的,突来的病魔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一岁的生命。他是一位看清了自己的素质、并找到了表达艺术语言的画家,他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农村。称他是一位农民画家,一位山区农民的歌手,、是当之无愧的,这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装饰画家,他也显示了不可低估的才能。诚然,塞冈提尼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表现出某些宗教的虔诚情绪,同时,山区大自然的威严、肃穆,又赋予他的画幅某些神秘感,使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郁闷的色彩,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他在劳动者身上和农村大自然景色中挖掘的力和美,具有永久的艺术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