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直击阴阳的灵魂 ---寒热辨
直击阴阳的灵魂
---寒热辨
导读:《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之本。可见阴阳能决定生死,而能反映阴阳最重要的莫过于寒、热。
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寒、热辩证。
一、寒证和热证的概念:
1.寒证与热证直接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寒证~“寒者热之”。
阳盛或阴虚---热证~“热者寒之”。
二、寒证和热证的属性
(1).寒证---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A病机:
病因:1.外感受寒邪。
2.机体自身内阳虚阴盛。
病位:1.表寒--外感受寒邪,侵犯肌表。
2.里寒---有直中内脏。(以脏腑分则是五脏病,以六经分则是三阴病。)
病性:1 实寒---因有寒邪入侵者。
2. 虚寒.--- 有自身阳虚者。
B【寒证的共同表现、证候分析】。
【表现】: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
1.形寒肢冷喜暖,蜷卧,面色晃白---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温煦形体。
2.口淡不渴---阴寒内盛,津液不伤。
3.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4.大便稀溏---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
5.舌淡苔白腻而润滑---阳虚不化,寒湿内生。
6.脉迟---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
7.脉紧---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
(2)热证---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A病机:
病因:1. 外感受热邪而致。
2.机体自身内阴虚阳亢(或火郁)而致。
病位:1.表热--外感受热邪,侵犯肌表。
2.里热---有直中内脏或内有结热。
病性:1 实热---因有热邪入侵内结者。
2. 虚热.--- 有自身阴虚内热者。
B【热证的共同表现、证候分析】:
【表现】: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大有力等。
【征候分析】
1.恶热喜冷----阳热偏盛。
2.小便短赤---火热伤阴,津液被耗
3.口渴喜冷饮---津伤则需引水自救。
4.面红目赤---火性上炎。
5.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6.痰涕等分泌物黄稠---津液被阳热煎熬。
7.大便秘结---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8.舌红苔黄---热证
舌干少津---伤阴,阳热亢盛
9.数大有力脉---热盛使血行加速。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肤)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错杂和表里寒热错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参考方剂:理中导赤散;)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参考方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参考方剂:白虎桂枝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参考方剂:麻黄升麻汤;)
(3)半表半里之寒热夹杂: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除了表里之半表半里病位。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颈项强,耳前后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嗜卧;大便溏硬不调;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舌上白苔,脉弦细。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桂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桔梗石膏汤等)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恶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应及时加石膏以截断之。
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应及时加附子以截断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里虚寒才是疾病的本质。
(参考方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参考方剂:白虎汤;四逆散等)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精神不疲甚至亢奋。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神疲但欲寐。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
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参考方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葛根汤;麻黄加术汤)
(二)表热证
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重如裹;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类似于阳明经表或近表之证。头重如裹,为表湿的表现。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有阳明热化之势。
(参考方剂:银翘散;桑菊饮;桂枝二越婢汤一;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
(三)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参考方剂:
虚寒: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加人参汤;
虚寒夹湿:理中汤;肾着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真武汤;附子汤;)
(四)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参考方剂:
湿热~葛根芩连汤;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
实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承气汤类方;
虚热~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汤;一贯煎。
痰热~温胆汤;等
当生命走到最后,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生人与死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特定的温度,是寒热,是阴阳。
所以不厌其烦,将寒热辩证及方药证机悉数呈上,目的是望可助大家一二。
惠东县中医院经方工作室 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