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礼往那些事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人情礼往那些事
人活在大千世界,不可能孤立存在,会有很多亲朋好友,有各自的交往圈子,要维系这些关系,就难免人情礼往。
我们是文明古国、礼仪之帮,危难时互相帮助、快乐时互相分享是人之常情。忘记谁说的:痛苦有人分担可以减轻很多,幸福有人分享就是多倍的幸福,孟子认为,与己乐,不如与人乐;与人乐,不如与众乐,也是这个道理。人情礼往自古有之,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讲究不同、方式不同。我对此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更欣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记得当年我们结婚那会儿,除了至亲好友送钱当贺礼,剩下的都是送些被面、脸盆、枕巾、枕套之类,给钱最多也就是50块。那时候行情就那样,谁也不会挑谁,就像我结婚时,一桌婚宴没办,只请大家吃喜糖也不被认为失礼。而且,贺礼虽轻,传达的情意是一样的,我们在大家的祝福、祝愿、关心、爱护中也一样把日子过成了天长地久。
一晃30多年过去,人情礼往的价码随着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从50、100,到200、300,现在没有500元都拿不出手,关系好的更是高到了1—2千元甚至更多。人情礼往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不只限于婚丧嫁娶,还有生子、升学、过寿等等,往往让办的人劳心费力、让贺的人疲于应付。生孩子是添人进口,值得庆贺,但有的人奉子成婚,刚吃完婚宴,接着就是满月宴、百岁儿宴,就未免有点密集了;升学是高兴事,贺贺也应该,但随便考个专科都要大办,或者考上高中也要办就没啥必要了;
老人、小孩庆生在理,众亲朋齐聚一堂,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孩子健康快乐、茁壮成长,体现尊老爱幼传统。但不老不小的人们也过什么生日、收什么礼,这就让被邀请的人为难了,去吧,觉得是负担,不去吧,人家兴师动众的办了。此外,升职宴、乔迁宴、接风宴、压惊宴等等,都可以成为聚一聚、热闹一番的理由,当然多数都是要掏腰包的,如果是大家自愿还可以理解,如果是被动参与就真的没什么意义了。
我自认性格随和,人缘不错,亲朋好友家里有事当然都会知会一声,特别是当了所谓“领导”的这些年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被邀请。我秉承的原则是只要给信儿的就尽可能到场,既便有特殊原因去不了也一定会把心意表示到,而且决无半点怨言,不会一面给着钱,一面作万般无奈状,甚至背后把主家贬得一无是处。如果人家不给信儿,咱也不埋怨,更不会觉得人家是瞧不起咱,事后知道了送上一句祝福或安慰的话,轻轻松松就掀过这一页,决不像有的人那样捶胸顿足、又怨又怪,仿佛没给信儿就是犯了多大的错。我没有细算过,不知道这些年在人情礼往方面到底花了多少钱,但肯定不是个小数目,因为有一年我大致做过记录,据不完全统计就已突破万元大关。
我是一个喜欢简单、随性的人,不习惯游戈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遇事尽量低调处理,前些年家里也确实没什么大事,所以只出不进,曾被同事笑称亏大发了。他们还开玩笑说不如哪天补办个结婚典礼,怎么也得有来有往啊!后来看了郭冬临、牛莉演的小品《人到礼到》,才知道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为了收回“成本”而巧立名目、大宴亲朋的。2008年儿子高考,还在考前,就有人时常问起,后来儿子被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更是收到纷纷祝贺。这祝贺不仅在口头上,还要给贺钱。
如果是平时有来往的还好说,礼尚往来嘛,多数人心里跟我们一样,曾经收到的人情都记着帐呢,老还不上心里也不踏实,我平时家里没事,人家正好借儿子上学有所表示。怕就怕人们跟风,见一个给都给,仿佛不给就显得关系不好一样,搞得双方都为难。给的人负担沉重,就像小品里演的,一个月赶上几份这样的事,工资就所剩无几了;收的人也是一笔心债,需要一件件、一桩桩记清楚,往后再慢慢还回去,万一粗心忽略了,会被人诟病不懂礼数、无情无义。
记得当年,本来孩子考上大学了,而且是国防生,不仅让我省了很多心,也给我省了不少钱,我确实想请大家吃个饭热闹热闹。可大家一给贺钱,反倒让我不知道怎么办了,请吃饭吧,怕人家说借此收钱,不请吧又觉得对不起人。为了防止更多人知道,请吃饭我都是小范围进行,连亲戚都分了几拨。单位的人问起来,我更是再三强调,考学是很正常的事,谁家的孩子不上大学啊,等儿子结婚吧,结婚是大事,到时候一定给信儿。
2016年父亲去世,我也是尽可能不扩大知情范围,以至于有些人过去很久才知道消息,跟父亲要好的几位辗转确认后,还在电话里无语凝噎。对随了份子的亲友,我也没有以请吃饭的方式答谢他们,因为这样的事本就伤心,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在酒桌上面对大家。有失礼之处,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会把大家对我的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其实,对于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升级的人情礼往,人们也有很多看法,尤其是互相攀比,甚至已经“变质”的人情礼往,更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经常性地被讨论来讨论去,不少文艺作品对此也给予批评和讽刺。但我们国家是人情社会,讲究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交越深,这种国情、民情决定了人情礼往不可能被杜绝。至于呈现的愈演愈烈之势,我认为存在即合理,等到多数人认为不合理了,自然就会有所遏制。
有人说如今是钱越送越多,情却越来越薄了。我觉得钱的多少不是衡量人与人之间情分的标尺,感情的多少和深浅要看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关系,不管到什么时候,该好的还是好,该不好的还是不好。就像我们高中同学,谁家有事份子钱都是200元,但人尽可能到场,因为遇上事最需要的是人。这两年中专同学的小群也约定,谁家孩子结婚都给1000元,但不论是否本地都争取去参加婚礼,趁贺喜之机,正好也来一次小聚,一举两得,悠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