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是啥意思,这话有道理吗?

防抄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你光辛苦还是不够的,还要看天吃饭,为什么每年开春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呢,皇帝还要亲自下地耕种,就是为了求个风调雨顺。所谓“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天公不作美,气候不好,会影响到一整年的农作物收成。

三月怕三七

有个说法是“清明要晴,谷雨要雨”,为什么?因为清明时节,正是农作物出苗的关键时期,气温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如果清明节气温太低,就会把农作物冻坏了,新播下的种子很可能就烂在了地里。清明要晴,说的不是怕清明下雨,而是怕突如其来的大范围持续降雨和降温。

谷雨要雨,听这个名字就离不开雨啊,经历了清明节气,农作物已经发芽出苗,这时候来到谷雨节气,农作物处于幼苗期,这时候就需要丰富的水分让保障农作物的成长。

谷雨对于农耕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气,谷雨之后,进入立夏,气温逐渐上升,降雨量也开始增加,谷雨下雨,才是正常的气候,同时,农民也在谷雨之后,正式进入农忙季节。

三七,指的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三月廿七这三个日子,当然不是那么绝对,而是这三个日期前后这半个月时间,三七正好处于清明到谷雨之间,如果这段时间不下雨,根据老祖宗的经验,这一年将会是个干旱年,劳动人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所以三月怕三七,就是说怕谷雨前后没有降雨,不利于农作物初期生长。

四月怕初一

三月一过,进入四月,农民就开始怕下雨,因为要下雨在三月就已经下够了,四月要阳光充足,温度较高,一些农作物,比如小麦,已经进入了灌浆期,需要阳光和热量,这样才会颗粒饱满,喜获丰收。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的非常有智慧,他们没有科学手段,但是长年累月从事农耕活动,已经把老天爷的喜怒哀乐摸透了,有说法是如果初一下雨,就会影响整个上半月的降雨,如果十五下雨,就会影响整个下半月的降雨,当然,还有“初一没有初二灵,初三落雨半月阴”的说法。

无论哪种说法,总之,初一前后一两天如果下雨了,根据古代人民的经验,预示着将来十五天的天气,前面说了,进入四月,要的是阳光和热量,如果初一下雨了,就跟农作物生长需求的气候条件截然相反,当然会影响到庄稼的收成了。

所以啊,四月怕初一,其实是说,农作物进入灌浆成熟期的四月,害怕老天爷降雨,影响农作物成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