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在实践中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而且要经常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还要敢于示范,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变“传播”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钻研,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得成功,从而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2.组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教师要精心策划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既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又要能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才会被激活,随之而来的学习兴趣自然水涨船高。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二、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出示:小刚今年12岁,可他一共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流露出吃惊的表情,沉默不语。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此环节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时,新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出于好奇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不同的数,教师很快一一回答出来。学生在验算后表示惊叹。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由此导入新课,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投入学习。
3、创设矛盾,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加深,新知识的链接点即是矛盾的情境。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若遇到了挫折,问题也就产生了。教师有意识创设并利用这样的矛盾情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你们会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说会,并说出可用数方格或单位面积去测量等方法。师:如果让你求黑板和教室的地面,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面面相觑,学生在矛盾的情境中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