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季冻害研判与应对措施建议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科普创新▪服务 专栏 

08  江苏小麦冬季冻害研判
应对措施建议

小麦(左)和油菜(右)冻害的危害症状(扬州市,张明伟供图)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基地定时定点苗情调查研判

一、大面积小麦低温冻害情况

越冬以来我省经历了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

第一次“跨年寒潮”伴随雨雪低温:12月29日05时-23时,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我省自北向南出现较强降雪、降温和大风天气,沿淮和淮北地区大到暴雪,江淮之间和沿江西部地区大雪,其它地区小到中雪、局部大雪。截止30日08时,沿淮和淮北地区的23个县(市、区)积雪深度超过5厘米,最大为9厘米(新沂、灌云、灌南、泗阳、泗洪和响水),其它地区1~4厘米。30日早晨最低气温: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11~-10℃,江淮之间南部-7℃左右,其它地区-5℃左右,30日东海最低气温-13.6℃(月极端最低气温),全省出现严重冰冻。受寒潮后续影响,1月1~2日的日最低气温均明显偏低。
第二次强寒潮发生在小寒节气之后:1月6-8日再次出现全省范围的降温过程,各站最低气温分布为-14.6℃(赣榆)~-7.0℃(东山),与各站极端最低气温纪录相比,共有5站进入了本站历史前五低位,其中西连岛(-13.4℃)、海门(-9.4℃)创下了历史新低。截止8日08时,日最低气温48小时降温幅度以东南部沿海地区为大值区,其中最大降幅为启东站,48小时降幅达12.9℃;日最低气温72小时降幅为6.2℃(徐州)~13.9℃(镇江),淮河以南地区降幅都超过了10℃。全省共有60个站达到寒潮标准(《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时,可认为寒潮发生。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连续两次雨雪寒潮造成全省小麦大面积发生不同程度冻害。据我省小麦专家研究确定的小麦冻害五级分类标准,截止到2021年1月15日全省农技推广系统调查汇总,全省小麦冻害发生面积2040.92万亩,占56.68%,是上一年度冬季冻害发生面积的12.6倍,面积之大、程度之重为近20年来之最。其中:一级冻害1506.99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86%;二级冻害409.08万亩,占11.36%;三级冻害92.96万亩,占2.58%,四级冻害24.50万亩,占0.68%,五级冻害7.39万亩,占0.21%。以叶片冻害为主、预期对产量影响不大的一、二级冻害合计1916.0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3.22%;冻害较重、对产量有影响的三级以上冻害面积124.85万亩,占3.47%(详见下表)。

全省小麦冬季冻害发生面积汇总表

(汇总日期:2021年1月15日)
备注:我省小麦冻害分级标准(经相关小麦专家研究确定)
一级冻害:群体50%以下叶片受冻,叶色先暗绿后枯黄卷曲,叶片冻害枯黄比例在1/3以内,心叶、分蘖、节根仍正常发生,茎端生长点或幼穗亦正常;
二级冻害:群体50%以上叶片受冻,叶色暗绿至枯黄卷曲,叶片冻害枯黄比例为1/3~2/3,或茎蘖(幼穗)冻死率10%以下,心叶、分蘖、节根发生延缓,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三级冻害:群体地上部叶片大部受冻,叶片冻害枯黄比例超过2/3,或群体茎蘖(幼穗)冻死率约30%,心叶、分蘖、节根发生缓慢,影响最终产量约10%;
四级冻害:群体地上部叶片全部受冻,植株失绿、大部枯黄,或群体茎蘖(幼穗)冻死率约50%,影响最终产量约30%;
五级冻害:群体地上部叶片全部受冻、枯黄,或群体茎蘖(幼穗)冻死率70%以上,影响最终产量50%以上。

二、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基地对低温冻害的调查评估

综合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示范基地(共有32个基地参与了本次调查)不同播期条件下的种植面积比例和冻害情况数据,可以推测出全省小麦发生冻害的面积比例为72.38%,比省农技推广总站汇总的面积比例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其中:一级冻害51.50%,二级冻害13.79%,分别比省农技推广总站汇总的面积比例提高了9.64和2.43个百分点;三级冻害6.1%,四级冻害0.62%,五级冻害0.37%,合计为7.09%,比省农技推广总站汇总的面积比例提高了3.62个百分点。无冻害小麦面积占比为27.62%。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冻害调查数据汇总(1月20日)

按区域权重推测全省总体冻害比例情况(%)

无冻害

一级冻害

二级冻害

三级冻害

四级冻害

五级冻害

27.62

51.50

13.79

6.10

0.62

0.37

5个不同播期下,在田小麦表现出的冻害程度有差异,且播期越早,越容易造成严重冻害。早播小麦中大部分发生了一级和二级冻害,有4.78%的小麦发生了五级冻害,仅有17.77%的小麦在寒潮来袭中未造成冻害;适期播种的小麦有21.98%的小麦未发生冻害,半数以上发生了一级冻害,少部分冻害等级达到五级;适期略迟播种的小麦中26.48%未发生冻害,一级和二级冻害比例略少于适期播种,极少数发生五级冻害;迟播和过迟播小麦冻害程度明显降低,基本无五级冻害。

从地域上看,苏中地区冻害程度要高于淮北和苏南地区,可能与前期气候条件好,小麦长势旺,突遇极强的降温有关。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冻害调查情况表

(汇总时间:2021年1月20日 单位:%)

Ⅰ(适期)早播(比适播期提早播种)

麦区(农区)

无冻害

一级冻害

二级冻害

三级冻害

四级冻害

五级冻害

淮北47.6%

25.08

52.89

20.36

1.67

0.00

0.00

苏中43.0%

10.58

30.93

20.13

23.82

4.09

10.45

苏南9.4%

13.57

31.29

26.43

21.00

4.71

3.00

推测全省

均值

17.08

39.80

21.69

14.30

2.60

4.53

加权

17.77

41.42

20.83

13.01

2.20

4.78

适期播种

麦区(农区)

无冻害

一级冻害

二级冻害

三级冻害

四级冻害

五级冻害

淮北47.6%

27.92

59.22

12.87

0.00

0.00

0.00

苏中43.0%

14.61

50.52

20.14

12.98

1.55

0.20

苏南9.4%

25.63

48.00

13.00

8.13

3.13

2.13

推测全省

均值

22.60

53.24

15.48

6.70

1.35

0.62

加权

21.98

54.42

16.01

6.35

0.96

0.29

适期略迟比适播期迟播10天以内

麦区(农区)

无冻害

一级冻害

二级冻害

三级冻害

四级冻害

五级冻害

淮北47.6%

24.68

66.48

8.84

0.00

0.00

0.00

苏中43.0%

29.93

41.10

17.34

10.86

0.73

0.05

苏南9.4%

19.75

51.75

18.63

9.88

0.00

0.00

推测全省

均值

25.27

53.67

14.38

6.40

0.26

0.02

加权

26.48

54.18

13.41

5.60

0.31

0.02

迟播比适播期迟播1020

麦区(农区)

无冻害

一级冻害

二级冻害

三级冻害

四级冻害

五级冻害

淮北47.6%

36.29

60.07

3.57

0.08

0.00

0.00

苏中43.0%

51.77

28.21

10.93

8.89

0.18

0.02

苏南9.4%

38.29

34.86

20.14

6.71

0.00

0.00

推测全省

均值

42.43

42.51

10.13

4.86

0.07

0.01

加权

43.13

44.00

8.29

4.49

0.08

0.01

过迟播比适播期迟播20天以上

麦区(农区)

无冻害

一级冻害

二级冻害

三级冻害

四级冻害

五级冻害

淮北47.6%

48.06

46.77

4.31

0.83

0.03

0.00

苏中43.0%

64.05

25.04

2.27

8.64

0.00

0.00

苏南9.4%

34.67

29.33

26.33

9.67

0.00

0.00

推测全省

均值

51.47

34.50

8.23

5.79

0.01

0.00

加权

53.68

35.79

5.50

5.02

0.01

0.00

对比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基地11月15日至今的4次苗情调查数据,播种后小麦整体生育进度正常。但入冬以来,由于遭遇两次强寒潮冷空气,田间小麦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生长缓慢。2020年12月25日至今年1月20日的28天时间里,小麦的主茎叶龄仅增加了0.48叶,每亩茎蘖数仅增加了4.81万,单株此生根仅增加了0.18条。整体看来,无论是小麦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的生长速度,都随着温度的骤降比前期、比往年减缓了许多。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苗情数据表

(按区域权重推测全省小麦生长情况表)

日期

主茎叶龄(叶)

亩总茎蘖数(万)

单株次生根(条)

11月25日

2.24

21.14

1.47

12月15日

3.52

36.84

3.22

12月25日

3.96

42.91

4.17

1月20日

4.44

47.72

4.35

三、小麦冻害发生特点分析

小麦虽是耐低温能力较强的越冬作物,但是极端低温寒潮天气造成小麦冻害也是常见现象。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育阶段(包括低温锻炼程度)、不同播种质量及苗情素质,会导致小麦植株耐低温能力产生差异,特别是施用除草剂不当也会导致耐低温能力急剧下降。今年我省小麦越冬以来冻害发生因素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播种质量和苗情素质不同,冻害级别差异大——

大面积调查显示,适期播种、播种质量高、苗情素质好的壮苗普遍未见明显冻害。徐州市小麦整体上做到了适期播种,全市小麦冻害面积仅占1/4,且均为一级冻害,程度较轻。而过早播种的旺长苗和过迟播种的弱小苗,抗冻能力明显较弱,冻害较重;播种量过大、基本苗偏多,也会造成麦苗生长偏弱,冻害较重;播种过深、小麦地中茎过长、在出苗过程中消耗养分过多的麦苗,生长细弱,抗冻能力也差,冻害相对较重;露籽苗根系和分蘖节直接暴露在外,容易受冻伤;水稻秸秆还田量大、旋耕整地不到位、稻秸未深埋、草泥未匀混、播后未镇压的田块,立苗质量差,根系和分蘖节未扎土,保墒保温性能差,冻害明显偏重。此外,土壤墒情不足也容易造成干冻死苗。

适期播种,带蘖、扎根入土的壮苗冻害很轻,即使有冻害也多为叶尖冻害,对生长和产量无不良影响。

(海安市,吉剑供图)

(盱眙基地,李永和供图)
早播旺长、提早(即将)拔节的麦苗,冻害尤其严重,主茎、大分蘖大多冻死。
(盱眙基地,李永和供图)

(海安市,林昌明、吉剑供图)

3叶以下、不带分蘖的迟播弱小苗,也有叶尖、叶片等一级冻害症状。
(海安市,林昌明供图)

露籽苗,秸秆还田不到位浮于耕作层表面的吊根苗,冻害较重。

(灌云基地,徐士清供图)

(淮安市基地,李必忠供图)

镇压轮压过的地方苗绿苗壮冻害轻,没有压到的地方叶片冻害重。

(泰州市,袁志章供图)

(宿迁基地,陈之政供图)
2.化除不当的田块冻害严重——

调查中发现,很多严重冻害的田块都是因为化除时药剂选择不当或防治时间不当造成的药冻害。特别是2020年11月底至12月初喷施异丙隆等药剂化除的田块,在12月中旬明显降温(部分地区有霜冻)后已经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冻害,两轮强寒潮天气导致冻害进一步加重,尤其是“跨年强寒潮”的前几天进行化除的田块,大都表现为整片或整田叶片全部枯黄,冻害程度大多达三级以上。

异丙隆化除后遇强寒潮袭击后冻害严重,有死苗现象。

12月中旬带蘖越冬的麦苗(海安市,吉剑供图

未化除冻害轻(左)  12月15日异丙隆化除后遇强寒潮冻害重(右)

异丙隆化除后遇强寒潮冻害死苗(扬州市,张明伟供图)

异丙隆化除后遇强寒潮袭击有冻害死苗现象,但绝大部分分蘖节没有冻死,仍能恢复生长。

(郭文善教授诊断、供图,1月19日)

3.壮苗措施到位田块冻害轻——

普遍反映,适期播种的带蘖越冬壮苗抗冻能力强;用矮壮丰或矮苗壮等化控制剂拌种的麦苗,根蘖增多,叶片浓绿且短、宽、厚,抗冻能力强;秸秆深埋还田质量高的田块,麦苗素质较高,冻害轻;小麦播后或苗期采取镇压措施,促进扎根入土和分蘖节贴近地面的田块,麦苗转壮,抗冻能力增强;低温来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或悦护、碧护等的田块冻害轻。这些壮苗措施到位田块很少或很轻发生冻害,充分说明了培育壮苗对防冻保苗的重要性。

“矮苗壮”拌种的壮苗效果(昆山基地,1月8日)

四、近期应对田管措施建议

当前正值大寒节气,虽然全省小麦冻害发生面积较大,但大都表现为叶片冻害,对小麦生产尚未造成不可逆的致命伤害。部分田块冻害和药冻害较重,未来可能还会发生的低温寒潮天气也不利于晚播弱苗转化升级,要引起高度重视。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趋势,抓住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田管措施落实,努力争取大面积苗情转化升级和平衡增产。针对当前苗情特点,可在立春节气后尽早采取以下田管措施:

一是适当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对明显受冻麦苗,可在气温明显回升后趁晴日午间适时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或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提高小麦抗逆性,促进麦苗恢复生长。

二是气温稳定回升后适当补施恢复肥。对于苗小苗弱、茎蘖数不足或明显冻害的田块,待气温稳定回升至日均温3℃以上,可结合降雨或灌水,根据冻害等级与群体发育状况,每亩追施5~10公斤尿素或10~15公斤45%高浓度复合肥,促进苗情恢复。

三是防渍防旱。重点是清理好田间三沟,确保沟系畅通,防止春季降水偏多,影响根系生长,降低植株抵抗力。对于墒情不足的田块,要选择晴好无霜冻天气(日均温3℃以上,夜冻日消)适当灌溉,但不能大水漫灌。

四是不宜盲目镇压。寒潮低温后,原来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已经得到抑制且大多发生明显冻害,所以目前不宜镇压加重伤害。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可到返青期再进行适度镇压。

—————— END ——————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技术统计与分析,与行政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有差异,不具备法定效力,仅供趋势分析参考!请勿引用!若转载引用产生不良后果,责任由引用者自负!)
本文撰稿: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感谢郭文善、姜东、马鸿翔、朱新开、张佩、杨荣明等专家以及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基地的大力支持! ]

[排版编辑:黄梅  丁锦峰 ]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哦!

请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知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