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年龄无关

幸福与年龄无关     作者 冰华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这是说50岁之后,知道了自己的成就已成定数,不属于自己的再努力也没用了,故而做事情不再强求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激情、毅力确实会减弱;到了50多岁时,激情和毅力之间的联系就很薄弱了。那么50岁就真的应该不再追求结果,顺应天命吗?

“五十知天命”这种说法就现在来看有些过时了。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们学识眼界、经济地位、思想层次的提升,如今50岁的人仍能处于拼搏奋斗的阶段。在很多单位、组织中,50多岁的员工或领导层还是非常活跃和奋进的中流砥柱。普通人中,即便生活趋于稳定,却也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因此对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仍有要求。

现在的中年人,心态上也更加年轻,这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做事风格上都能看得出。所以,50岁绝对不是一个“知天命”的年龄。当然,有的人确实可能在这一阶段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变化,需要加以关注。

激情是良好表现背后的动力,可以促进一个人幸福和自我成长。然而,当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后,可能出现激情减退的情况,但这种减退和年龄没有必然联系,更多地与个人的际遇、经历有关。一般来说,在45岁以后,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或明显的进展,或是生活经济压力过大,就可能导致激情下降,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深居简出,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幸福感,也不利于发展和人际交往。

毅力是指一个人对长期目标的耐力与热情,以努力、勤奋为特征,有助于在进展不顺的情况下保持兴趣,不放弃。人到中年后对事情的执着确实会有所下降,但这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经历多了以后人们更容易看开,明白有些事不是单靠个人努力和坚持就能解决的。从积极层面讲,这会少了一些较真;但从消极层面来看,也可能会使人变得不再愿意努力和付出,容易妥协、放弃。

此外,还有一些人的毅力不是下降,而是转移到自己更能掌控的事情上。比如在事业上顺其自然,但在家庭、子女教育、个人爱好等方面变得更加投入、执着。但要当心,如果一个人开始对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无法持之以恒,随波逐流,不仅发展受到影响,个人幸福感也会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可能会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尤其是长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思维僵化的人通常表现为固执,听不进劝说,不愿意改变或接受新事物,长此以往导致欲望降低,状态固化,甚至开始“认命”。但也有些成长型思维的人,即便年龄增加,仍然乐于思考,积极参加活动,涉猎新知识、新技能。除此之外,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较少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

50多岁仍是活跃的中年期,身体硬朗、思维活跃,还可以有所求、有所为。但如果确实出现动力不足、坚持不住、没了乐趣等情况,建议试试以下办法进行调整。

借助外界力量带动自己。一个人内在产生惰性、老想放弃时,靠自己很难走出来,可以借助一些外在力量来带动。比如求助于家人、朋友,让周围人参加活动时叫上自己,或者与你多分享一些愉快的社交活动经历,鼓励你更社会化一些。即便一开始可能是被动且不情愿的,但持续地参与社交可以带来认知上的改变。

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50岁的人大多生活安逸、心无波澜,要想对生活保持新鲜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摄影、画画、唱歌等。既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充实生活,也能在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增加人际交往,甚至能在喜欢的领域钻研出深度。

活到老,学到老。养成学习的习惯,能保持年轻的心态,跟上时代的脚步。50多岁的人学习不是为了取得成绩,因此会少了很多“功利心”,多了一些“兴趣”,相比之下会更容易坚持,也不会感到辛苦与压力,也容易获得成就感。

尝试和年轻人交朋友。多和年轻人来往有助于接触新事物,保持活力,但如果融入不进去,也会带来情绪上的副反应。所以在与比自己年轻的人交往时,要有意识地去接纳他们的观点,当观点不一致时求同存异,尽量做到理解、包容。

摘自《新天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