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个姓氏,可非华夏子孙,而是九黎蚩尤的后代,是哪四个?

■涿鹿郊野,两军对垒。面对“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蚩尤兄弟81人所率九黎部落,黄帝九战而不胜。

危急时刻,九天玄女助力黄帝摆出'奇门遁甲',敲响用夔牛制成的80面战鼓,“声震三千八百里”,连续“九击止之”,蚩尤兵心神颠倒,元门大门,败如山倒……

这场发生在上古时期,决定华夏民族历史走向的战争,以黄帝斩蚩尤而告终。那么,蚩尤的后代去了哪里?

据目前所知,至少有4个姓氏或5个姓氏并非出自炎黄,而是蚩尤的后代。

1、蚩姓

现存的蚩姓人,全是蚩尤的后代。作为罕见姓氏,目前主要集中在云南,在江苏武进、四川盐边也有蚩姓人家,在国内的总人口不足千人。

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后,一部分从属于蚩尤部落的人们,因为不愿意归降黄帝,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遥远的边疆地区,主要分布在如今的云南、四川、湖南等地。随后,他们他在洞庭、彭蠡之间建立了三苗部落,形成了多民族的联盟氏族。

据记载,蚩姓为“蚩尤氏之后也”,傈僳族中此姓之人为最多。而且,在傈僳语中,蚩字有“刀砍”的意思,因此近年来有傈僳人改起汉姓,直接自称姓“砍”。

2、黎姓

黎姓也是蚩尤的后代。蚩尤本是九黎的首领,在神农氏衰败后,率部落崛起于南方,在向东方扩张时打败了炎帝。此后,涿鹿之战黄帝获胜,九黎退出了中原。

据记载,九黎之人多数归顺了黄帝,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黎民百姓”。少昊金天氏时,九黎部落成为诸侯之一,其首领曾被封为火正官,主要掌管民事。

商朝时,九黎建立了两个诸侯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附近,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附近,其国民均姓黎。

黎姓在西周时发生了分化,周武王灭商,把商汤的后裔分封在黎国的旧地,与九黎之人混居。因此,黎姓也有大量的人氏出自尧帝。

3、邹姓、屠姓

屠姓同样出自蚩尤。蚩尤战败被杀后,不愿屈从于黄帝的余部,带领族人远走彭蠡、洞庭之地。另有大量蚩尤旧部,向黄帝表达了归顺之意。

这些就此留在了中原地区,并被黄帝集中迁居到邹屠之地居住,并且按照炎黄氏族的传统,以地名为姓,形成邹姓、屠姓。

西周时,邹、屠二姓立国,称为“邾娄”国,依附于鲁国。战国时,鲁穆公把“邾娄”国改名为“邹”国,其后人均以“邹”为氏。

邹屠之地位于今山东境内。《拾遗记》曾记载:“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4、莫姓

莫姓也来自蚩尤。涿鹿之战后,蚩尤余部出现明显分化,不归顺的旧部远走边疆,成为上古三苗部落联盟的祖先。在众多部落中,在如今的布依族中,有人就以“莫”为姓氏。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部分莫姓人家迁居中原,最终与中原各姓氏联姻。

但是相对于蚩姓、黎姓、邹姓和屠姓来说,莫姓的来源更复杂,它还源自于姬姓、芈姓、妫姓、鄚姓,得姓始祖最早可上溯至颛顼帝。所以,莫姓人也可以说是蚩尤与炎黄二帝的混合体。

中华独有的姓氏文化,深藏着华夏民族不断与外来民族、少数民族融合的密码,解读一番后,你会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华夏民族以炎黄子孙为中坚、核心,以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不断融合九黎、东夷、三苗……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基因的大家庭。

其实无论是蚩姓、黎姓、还是邹姓和屠姓、莫姓,都已与华夏民族结成一体,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之后,姓氏隔膜已退化甚至完全消失,所有姓氏都视中原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国。

参考文献:《史记》、《郑通志·氏族略》、《拾遗记》、《风俗通义》,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我们常以炎黄子孙自比,亦有华夏之说,但值得提及一点,这些说法都来自古籍文献记载,其中不乏神话传说。考古探索虽有远古文明的发现,但由于缺乏远古文字出土,故而这段历史是否列为信史并未得到学界一致认可。我们尚且按照历朝历代的史料文献来看看炎黄子孙与蚩尤后裔有何区别。

(蚩尤漫画形象)

炎黄与蚩尤的战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普遍认为由采集、渔牧、狩猎等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发展为文明的进步。华夏祖先完成这一生产方式过渡的就是神农氏部落,后单指该部落首领炎帝,他发明了农耕生产工具耒、耜,让华夏进入原始农耕文明,神农氏部落也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部落。“炎”字的含义也是指该部落懂得使用火,当时是新石器时代,人家都已经吃熟食了。

炎帝并非单指一个人,而是神农氏部落的领袖统称,如“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共计传承五百三十年。按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所处的时期正值神农氏部落走向衰落的大后期。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怎么还会衰落呢?原因在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抱团游居的生活方式,那些定居在不同区域的社会组织发展成为若干部落形态,并各自拥有首领,从而削弱了神农氏部落的统治地位。所以有了帝王之分,原神农氏部落领袖称为炎帝,其他分支部落领袖称为王。这些称呼也不由令人想起春秋大礼、秦朝礼制发展时的等级划分,这些神话传说很可能是杜撰出来服务政治的。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龙鱼图》

在《孔子三朝记》中,就写道“蚩尤,庶人之贪者”,很明显是用来区分炎帝的高贵,以及蚩尤的卑劣。《龙鱼图》中也以炎帝为正统,并引上天神灵相助,最终制服蚩尤。这些记载的政治意图非常明显,天子、诸侯、庶人的概念早已被赋予神话,因为周天子是黄帝后裔。不论后世如何定义炎帝与蚩尤的等级划分,二者之间的战争中,炎帝部落起初并没干过蚩尤的九黎部落,后与黄帝部落联合,得玄女之助,才战胜并杀死了蚩尤。

蚩尤后裔姓氏演变

我国古代姓氏的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天道”是指一切事物的规则规律,体现为各部落的图腾,例如白鹿、苍狼等,这些图腾就是姓氏形成的根源。姓氏的出现也代表着文明的进步,它是一个部落区分于其他族群的标志,所以最初的姓氏就是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正如炎帝神农氏,其部落也应该称为神农氏部落。由于每个部落都需要繁衍生息,所以以部落起源的名称延续下来,就成了姓氏的传承,代表着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也就是宗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

本身姓与氏并非一个整体,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而氏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例如秦始皇嬴政就是嬴姓赵氏,嬴姓代表其父族的血脉延续,赵氏可理解为其母亲赵姬的血脉,也可理解为出身于赵国,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分支,用来区别家族子孙处于何处。简单来讲,姓就是一种族号,氏则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为一体不再区分。

“蚩尤,姜姓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 ——《姓氏寻源·路史》

炎帝部落的神农氏单指氏,他是属于姜姓部落的分支,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路史》中阐述过蚩尤的来源,追本溯源亦是发源于姜姓部落,所以蚩尤与炎帝很有可能是同宗同源的不同支派。而炎帝与黄帝属于不同源头,上古八姓为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黄帝属姬姓,由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子孙后代迁移定居,形成诸多氏族支派,这些氏族在秦汉以后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姓”,这得益于姓氏的合二为一!

(炎帝雕像)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三语》

例如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这里指的就是氏的划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姓。炎帝也是如此,其姓为姜,后发展出来的吕、谢、齐、高等姓氏,都可理解为姜姓的不同氏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郡望”的产生,最终都成为百家姓的一员。也有一种说法是部落首领之子是有资格得姓的,黄帝之子的十二姓皆指真正意义上的姓,而非氏的支派。

(蚩尤雕像)

再回到蚩尤这个部落,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首领,有些史学家认为蚩尤部落就是西南少数民族的部落联盟。他们向黄河流域发展,严重威胁到了以黄帝和炎帝为核心的华夏部落,故而上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才会发生战争。蚩尤兵败后,黄帝将其杀死,其部落民众统统被炎黄两部吞并融合,所以蚩尤部落也可以算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邹屠之地部落复原)

据现代学者考证,蚩尤后裔演化的姓氏主要有两个,即“邹”、“屠”这两个古老姓氏。邹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十六位,其中有一支源于姚姓,姚姓之邹乃追溯至舜帝姚姓。另一支就是蚩尤战败后的后裔,他们在鲁西地区扎根下来,为避免战争,将部落改称为邹屠氏。屠姓也是如此,一支是商朝王族后裔,另一支则是邹屠之地的蚩尤后裔。

再有一个今天不常见的姓氏——“蚩”,字面意思与蚩尤有关,《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这个姓较受偏见,尤其是现代学者将古苗人、羌人与蚩尤后裔联系。封建社会中苗人、羌人因战乱迁移不断,也曾爆发过集体性暴乱事件,因而此姓氏人群或为避乱、或为逃避追究,在迁徙中更姓现象较多,此姓在传承中越来越少。

(九黎部落复原)

另一个与蚩尤九黎部落有关的姓就是“黎”姓,此姓被认为是“九黎之后”,蚩尤也被称为“九黎之君”,但在“正统思想”下,古籍中将少昊认定为九黎先祖。而《尚书》中有载“西伯(周文王姬昌)戡(战胜)黎”,《史记·周本纪》也记载过商纣时西伯败耆国,这些与蚩尤源于“姜姓诸侯耆”正好能够对应,说明所谓源于商周的汉族黎姓,本身就与蚩尤有关。

综上所述,蚩尤后裔中延续下来的姓氏主要有邹、屠、黎、蚩四个。现在有些学者追本溯源,将郝、邓、谢等姓氏也归本于蚩尤九黎。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个姓氏,不论是炎帝、黄帝,还是蚩尤的后裔,现如今的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的一分子,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饮着同一方水,说着同一种语言,骨子里流着同一种血液。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被司马迁《史记》误导严重的错误思维。关于上古史,如果你只是基于书本,那根本不可能入门上古史。

司马迁《史记》里存在基于汉武帝时期大政方针而歪曲、杜撰历史的内容,尧舜禅让、匈奴为夏后氏都是杜撰的,除此之外关于蚩尤不仅是杜撰,还是故意抹黑。

原因很简单,因为蚩尤后裔正是与汉朝对峙的那个匈奴的主要部分,就是黄种老大支系乌拉尔,父系基因为N系。乌拉尔与印第安民系是联盟关系,现在都能看得到,比如因纽特人就是乌拉尔基因N和印第安基因Q的组合。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发现老三苗蛮系与斯拉夫扫帚星民系是一个联盟,老二大鲧族与日耳曼是一个联盟。这是早期黄白联姻形成的支系联盟模式。

秦代防御的匈奴就是乌拉尔与印第安,秦灭导致了与秦联系紧密的羌系游牧与乌拉尔联合了,也就是匈奴的统一。匈奴与汉朝对峙最终爆发大战,这一决策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出的,因为明显遭到了内部的反对。比如原楚国体系苗瑶最终南迁了,并且苗族认领了蚩尤。汉朝对蚩尤的抹黑也说明阻力不小,并且把匈奴说成是内陆支的死敌老二支系夏后氏。我们口语里充斥着大量骂老二支系的词汇,比如牛二、二霸道、二流子、应该、活该等等,各地方言里都有。因为老二支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杀兄弟的群体,也就是应龙杀蚩尤和夸父,闹了乌龙。而应龙就是黑龙大鲧族。老二支系将老大支系和老三支系抛弃出九黎,后来的九黎就更多指夏后氏了。应龙就是犹太记录里杀兄弟的该隐,也是山海经另一记录贰负杀窫窳。后来的贰负之尸就是大夏阿富汗印度河文明,并且目前已经锁定印度河哈拉帕遗址是大鲧族,其后裔是印尼人。

老大支系和老三支系被抛弃出九黎后与扫帚星斯拉夫和印第安联合就形成了内陆支帝喾帝尧体系,也构成了湖南话三一如六。而抛弃他们的是七仙女日耳曼和大鲧族。后稷就是因为被抛弃出核心渔猎区,于是被迫转为以农耕为主,于是有了既祭祀龙又杀龙的矛盾文化。

蚩尤和夸父代表的民系其实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历史上关系太紧密,就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现象。就好比,越更多的代表沿海支大鲧族,但又是全体黄种的符号。颛顼也一样,后来的颛顼主要代表沿海支,但帝高阳颛顼又代表全体黄种。后来大洪水时内陆支利用宴会毒杀了沿海支,成功复仇。这个宴会就是帝鸿氏举办的鸿门宴,同时也是缙云氏饕餮盛宴。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老三支系和老大支系。这个宴会也是最后的晚餐原型,同时也是古埃及神话冥神在宴会上被嫉妒的弟弟毒杀的故事。

汉朝人不可能污蔑自己的直系祖先,因为汉朝人也是羌系北三苗后裔。楚国里的羌系是殷商时绕道返回的先羌,加上中原羌系、秦人羌系和吴国羌系就构成汉族的基础。苗族认领蚩尤,北三苗怎么可能污蔑自己直系祖先呢?因为蚩尤更多代表老大支系乌拉尔,而老三支系祖先是夸父,也就是汉朝时树立的祖先神盘古,苗瑶的盘瓠。苗族认领蚩尤是因为不满汉朝继承秦制,也不满汉匈战争自相残杀。因为苗瑶是血亲族群构成的会议制结构,内部是平等社会。古楚人还在保持原有的认同,肯定不愿意看到自相残杀了。关于夸父是苗蛮系祖先的证据是非常多的,包括拉丁系国家大量的瓜语音就是源自羌系和斯拉夫扫帚星建立的古罗马文化。美洲的尼加拉瓜、瓜迪奥拉和轩辕拉鼓、尼古拉同属一个文化,就是拉夫文化。所谓斯拉夫并不是斯拉夫人的专属,而是苗蛮系与扫帚星白素贞的共同专属。拉瓜在汉族方言里是吹牛聊天的意思,正如湖北话聊天说成夸天。《山海经》贰负杀窫窳就是老二大鲧族杀了老三苗蛮,看盘瓠、窫窳两个词,你都能看到明显的夸瓜,也就是王婆卖瓜的由来,王就是苗蛮养狼人,指狗叫声,苗族第一人称就是王。后来的窫窳之尸在苏美尔巴格达地区,而苗蛮就是指饕餮,指张嘴的牙齿,指张嘴的八哥。

老大支系和老三支系复仇后驱赶大鲧族北支和日耳曼北支到东北,于是形成了蚩尤乌拉尔民系的赤峰的红山文化和北三苗的山东河北山西龙山文化。刚好是一字排开形成驱赶沿海支的屏障。于是北字出现了,就是背靠背的断臂山,被砍断左手和被阉割使得沿海支大鲧族北支和日耳曼北支形成了最早的同性恋文化。此时也就使得黑帝颛顼方位去到了北方。

何为华夏呢?很明显,广义上说就是全体黄种。包括内陆支华婿氏和沿海支夏后氏,狭义上说把夏理解为黄种人的夏天太阳神文化也必然包括乌拉尔蚩尤后裔。因为都是内陆支。如果按炎黄那范围更广,因为黄帝分两个时期,一个是全体黄种的九黎时代,也就是渔猎为主的时代。那是发明了鱼钩,于是鱼钩蝎子图腾成了核心图腾,也就是九字的甲骨文象形,九也读钩就是这么来的。至今鱼钩蝎子图腾还是屋顶飞檐楼勾,西方文化里的耐克、萨克斯风、楼勾都是指黄种,乃就是九,萨就是夏,风氏。后来内陆支被抛弃,于是黄帝变成了轩辕拉鼓,就是黄帝用一只脚夔牛皮做军鼓用车拉着。因为苗蛮首先被抛弃,抛弃时被挑断了右脚脚筋。这也是后来脚踝复仇的原因。还被割了右耳,于是服饰里用一片布遮住右耳。做牛皮鼓是为了仿生耳膜,在迷信上不输给对手。正如阉割沿海支是为了打击沿海支的男性生殖器崇拜。所以后来的黄帝则是专属于内陆支,尤其是苗蛮系。苗族的拉鼓节和汉族的拉鼓文化,以及傣族的轩辕拉鼓、彝族的尼古拉一词都是代表轩辕。炎帝指的是帝舜,舜字里就有炎,正如堯字有土,可代表黄帝。不要把黄帝炎帝理解为具体的人,都是指民系,甚至是加入了五行方位元素的事物。这样你才能理解夸父和蚩尤是轩辕拉鼓之前的支系,而最早的鱼钩蝎子图腾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代表的是全体黄种。而炎帝既可以代表七仙女最早的母系黄种后代苗蛮,也能代表白种。事实上缅甸自称就是炎们,因为缅族最早是斯拉夫扫帚星,包括柬埔寨也有斯拉夫基因,属于白帝少昊氏。有人抓住炎帝姓姜就以为炎帝是黄种,实际上德国贵族还姓冯呢,但风氏是黄种。是母系有黄种。帝舜姓姚是因为德意志是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后代,而苗蛮是母系后代,也叫七娜。当时结盟就形成了姚姓。后来七仙女为沿海支生育的是姒姓,苗蛮与扫帚星白素贞所生则可能是姬姓。

再后来的姓氏则大多是根据历史、地名、官职等等重新取的,早期姓氏是指民族,后来则是指小家族。所以后来的姓氏存在附会,也存在民系源流。能作为远古祖先参考的并不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