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148【面沙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寻找山西手工业的路延续到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人个子不高,但腰板挺直。面带微笑,一双眼睛明亮而有神,透出一种精明与干练。
老人了解了我们的意图,便简单介绍起面沙子。“面沙子,其实就是俺们岚县的沙琪玛。做法、形状、口感都几乎相同,我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做面沙子,俺们用的都是笨办法,全靠一双手。面沙子主要原料是白面、鸡蛋、胡麻油、白糖、米稀,米稀是自己熬制,没有任何化学防腐,保鲜剂。这也是与市场上的沙琪玛的区别,俺们这个只能吃新鲜的,不适合长久存放。”
说话之间,老人已经张罗好了所有的原材料,大大的工作台上琳琅满目。
“您能给我们说说面沙子的来历吗?”我们好奇地问。
老人爽快地答:“要说来历,俺也没有个准确的证据,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
俺也查过些资料,只是知道了沙琪玛原来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满族入关后,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
具体到面沙子,俺也不知道它与沙琪玛是否有传承关系,或者哪一个更早,俺也实在找不到根据。只是俺们这个外形像一颗颗小沙粒,便叫成了个面沙子。”
老人熟练地将鸡蛋打入小麦面粉中,搅拌为均匀的面絮后下手揉成面团。
“和面没有特殊的要求,只是要用鸡蛋,硬度比我们平时擀面条的面略软一些就好。面和好后要反复饧,反复揉,直到面与鸡蛋、水分充分融合,也就是俺们说的,和面要劲道。”
其实,和面是山西所有面食制作的关键。和面只有经过合理的揉制与饧面,才能让面团内的蛋白质分子有松弛和重构的时间,消除应力,让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重建。
饧面的间隙,老人拿出了一些西红柿,开水烫、去皮、切丁,熬制成酱料。整个动作熟练而有序。当我们问西红柿的作用时,老人神秘地笑着说到:“这是俺家的秘籍,为了面沙子好看,俺们要让它有好看的颜色,这个是上色用的。”
面饧好后,长长的擀面杖与面板之间便有了卷起与展开,展开再卷起的过程,经过短与长两条擀面杖的轮换,一团面便成了两毫米厚的面片。刀起刀落,面粉飞扬之余,案板上很快便堆起了小山一般,一厘米见方的面山。
一口大锅落稳灶口,半锅暗黄的胡麻油下锅,风箱的叭哒声中,火苗舔着锅底,红红的照亮了墙壁与屋顶。
老人手持一个萝筛,将面块不断地筛选,随着萝筛的晃动,面块中的面粉如雪纷飞而下,筛中很快便剩下了干净的面块。
滚油汩汩,胡麻油特有的香气瞬间便充满了房间与院落。面片飘落、油浪翻滚、白色面块起落之间瞬间变成了金黄的,香气四溢的面花。
约两个小时的忙碌,几个不锈钢大盆中便有了金黄色的堆积。起锅,倒出剩油。锅净,放入米稀、麦芽糖、蜂蜜,顺时针搅动直到出现大泡泡,将炸好的面块整盆倒入,快速翻炒,再加入上色用的西红柿酱料,继续翻炒均匀,然后用铲子快速出锅。
出锅至长方形的不锈钢盘中,老人手持一个木制工具,将散发着香甜的面沙子一一压平,压实。
也许是怕我们等待太久,老人用刀先切出了几块塞到了我们手中。我近乎迫不及待地吞入口中,口齿间黏连之余,绵甜松软、外脆里松、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感觉瞬间便统领了我的味觉,回味无穷。
我们吃了很多,直到老人拿刀去切割时才想起了还要继续拍摄。老人一手刚尺,一手刚刀,横七竖八便将面沙子切割为宽约3厘米,长约5厘米的大块,然后每9块为一小包,每18块为一大包,油纸折叠,草绳缠绕,一排排,一层层码放整齐。
老人没有与我们过多的寒暄,简单告别,他将面沙子装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上的玻璃罩盒子里,急急向街巷的深处走去。小巷里很快便传来了悠扬的叫卖声,“面沙子,老牛面沙子,刚出锅的面沙子卖哩…”
—
物 语 档 案
采集地点:山西省吕梁市岚县
采集时间:2020年6月
匠 人: 牛怀珠,牛元明。
现 状:经营稳定。
大山也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