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跑出永泰乡村振兴加速度
永泰清凉溪滨水步道。记者 郑帅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叶欣童 实习生 辛焕泉
盖洋乡,秋日的田野风景绚丽多姿,农旅发展为乡村带来发展机遇;清凉镇,一泓清水穿镇而过,好生态引来了大项目;同安镇,返乡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当下,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永泰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为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永泰通过“规划+产业、生态、文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走出“1+3”乡村振兴模式。
生态好牌打出发展好局
每到傍晚,伴随着习习微风,漫步在清凉溪滨水步道成了清凉镇渔溪村不少村民饭后休闲的新选择。“没想到我们的小村庄也能有这么大的公园”“农村生活越来越惬意啦”……
与如今的热闹不同,过去清凉溪渔溪村段沿岸是无人问津的沙滩地,一到雨季和台风季,这里常常受灾,对附近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恢复清凉溪流域的生态健康,2018年,永泰启动清凉溪脆弱性小流域综合保护修复精品示范工程。
针对存在的问题,清凉镇首先对渠化河道进行改造,重塑自然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新建防冲护脚和护岸稳固堤岸,并在满足行洪、滞洪要求的基础上,打造滨水休闲空间。同时,关停取缔拆除“散乱污”企业8家,升级改造企业4家,解决了清凉溪上游河段污水直排入河、饮用水源地上游水污染等问题。
变水患为水利,变水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清凉镇正由“治水安民”迈向“兴水富民”,不仅有雨兰蔬菜种植基地、田园时代蓝莓采摘园等多家农企落地清凉溪沿岸,永泰首家瓶装矿泉水厂也看中这里的好山好水,投资8200万元选址渔溪村建厂。目前,水厂主体建筑已经完工,计划今年底投入生产,打出、打响永泰水品牌。
良好生态环境是永泰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永泰先后启动大樟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防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地。凭借良好的绿色家底和宜居的乡村环境,永泰打造出了梧桐春光村、嵩口月洲村等一批批乡村振兴“示范生”。
小体量产业释放大能量
9月的盖洋乡满目金黄,5000多亩稻子翻浪飘香。热闹了一个多月的李果采摘活动刚刚落下帷幕,这里又将迎来水稻丰收季节。
10日,永泰县三对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立钦盘算着今年的收益。从去年开始,他在乡政府引导下,流转200多亩土地建设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投放35万尾鲤鱼、鲫鱼,种植红米、黑米以及其他优质水稻品种,今年预计稻鱼总产值可达90万元。
郑立钦说,在稻田里养鱼,是看中了立体农业不施肥料、不喷农药的优点,种出来的有机水稻品质也更好,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0元,是普通大米价格的两倍。
连片金黄的稻田,珠峰村古银杏林,都是盖洋乡村的靓丽景色,吸引众多游客旅游消费。“游客来盖洋不仅能参观三对厝、闇亭寺,也能体验到更多休闲农事活动,四季都能观赏风景。”
作为盖洋乡的重要文化资源,三对厝由庆园厝、祥园厝、隆园厝三座大厝组成,于2019年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牵头下,筹集400多万元对三对厝进行抢救性修复,并成立三对厝保护和发展中心理事会。同时,盖洋乡聘请复旦大学团队对古厝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建设三对厝乡土文化展馆,成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的新阵地。
在永泰县山水间,有大量农村像盖洋一样拥有“小体量”产业,它们同样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扶持条件。看准这一点,永泰持续发力,打响特色品牌,利用A级景区、文保单位集聚效应,带动周边特色旅游村发展,拓宽村财、村民增收渠道,利用最小的成本来发展乡村产业。
从“留住乡愁”到“凝聚乡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如何引人、育人、留人。在同安镇,出现众多返乡创业者。岚口遇见台湾民宿、同安书院客栈、大龙山家庭农场、晓时光科技有限公司……人才积极回归,乡村焕发新颜。
“同安镇一直都有热心公益的传统,早在2012年三洋片就成立了三洋乡土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学奖教、扶贫助学。另外,同安镇处处涌动着乡贤力量。”洋中村支书倪成玉说,洋中村是三洋片6个行政村的中心,迄今已有30多位乡贤投资700多万元助力三洋片建设,包括洋中街道整治、环村道路修建等,最亮眼的当属三洋人民文化宫。
2019年底,为促进三洋片均衡发展,三洋片中心村党委揭牌成立。中心村党委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重修三洋人民文化宫。为推动项目进程,乡贤们集资260万元对文化宫进行修复,在保留礼堂功能的基础上,引进新业态,打造为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中心。
三洋人民文化宫焕然一新,老建筑成为新地标,让村民看到了新生活的蓬勃生气。在“领头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乡村建设队伍,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担任调解员等,共同为家乡发展出谋献力。
用文化传递乡情,以乡愁凝聚乡心,这是同安镇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永泰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重要举措。目前,永泰正在努力壮大科技特派员、“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等人才队伍,实施本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增强乡村振兴一线力量,让美丽乡村成为最向往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