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我忧杞人
学完《杞人忧天》,一股担忧就上来了,且绝对比搞不明白数学卷子上最后一道填空的第三种解法要焦急的多:万一到时候考卷上出个问题“你怎么看杞人忧天”怎么办?
问题不在于会不会答,而在于纠结答什么。语文试卷本身就在于里面的思考嘛,回答就在于完整和创新嘛。所以常有“语文没有标准答案”这一说法,顶多是范例。可若试卷上真来这么一题,我也要难受起来。杞人不应该被人嘲笑,尽管直到现在我们还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过,也是多亏了这个嘲笑者。
要说杞人是疯子,或许很多人都会认同;但要有人说他是天才,思考者,不少人都要直怼那人的鼻尖骂上来。我要预言接下来会发生的是沉默,因为大多数人在常识上跌了跟头。
反驳者:天地不会崩坠,这不是常识么?
杞人:常识,那谁应该知道呢?是谁规定的呢?它的内容会改变吗?
反驳者:这不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嘛。大家都这么想,所以就成了“常识”呗。常识,都“常”了,那不是固定不变的吗?
杞人:若我不这么认为,那么是常识的定义错了,还是我错了?找这么说,常识是大家共同累积的经验而已。经验是取决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而总结得出的,应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那么常识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我的观点有悖常识,是因为我的观点会改变常识,还是我的观点错了?
于是反驳者懒得/气得/累得不想继续说下去了,遂离开。杞人则继续忧天而非寝食。
杞人的观点或许在当时有些异想天开,不过被人们因为常识而嘲笑了千古却有些过分了。这种居安思危的想法被书写在黑板上,成为“不同角度看事情”的论据之一。然而,细细琢磨,杞人被人嘲笑也绝不只是因为有违常识。故设有一好事者与杞人对话,如下:
杞人:天塌下来怎么办?
好事者:等死呗。没有天神帮助,难不成你上去扛?还是说你有什么法宝可以挡住天?如果没有,胡思乱想也不过是白费时间。
杞人:地陷下去怎么办?
好事者:天塌地陷,都是不可违逆的。人无法违抗,所以这是天数、天数。
显然,这种消极等死的观念与杞人废寝忘食的行为之偏执完全不符。不能说这种观点有何差错,反倒是现代科技也无可反抗的。只是,以这样的角度对待这件事,则人们就永远无从引发思考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是源于实际的需要和异想天开,否则人们一辈子都将要留在大气层下面思考宇宙本源。
杞人既然没有被上面两种观点说服,那么又是如何“开悟”的?被收录在语文教课书里的这一段说:
开导者:天是气体堆积而成,你在其中,如何担心它会崩坠?
杞人:那天上的日月星辰怎么办?
开导者:日月星辰和你一样在天里,不过会发光而已。所以它们对你没有伤害。
杞人:那地坏了怎么办?
开导者:地不过是土块堆积而成,你在其表,如何担心它会塌陷?
于是杞人便舍然大喜。显然,这位秀才对于杞人的行径嗤之以鼻并报以嘲笑。其实在现代人看来,无论是杞人还是开导者都是可笑的。开导者的观点还有论据也是一种幻想与天马行空;而纠结于此许久的杞人竟然被这样的观点说服了。这大抵也是杞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当作笑料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我看来,因为这样的事情来当作笑料大可不必。我们不过是生在更好的时代,处于时间轴上的后位,自然对于千载岁月之前同类的思想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以及对于科学进步的骄傲。以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杞人能有这样的思考,不得不说已经是一种对于同时代人的超越;只是被同时代滋生的某种观点打消了思考罢。
开导者的思想不可不谓是“大有雏形”,可杞人的可惜之处尚且在此:
一、他对于开导者的语言中的论据抱有相信的态度,然而开导者将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的行为没有被杞人察觉出来,所以开导者的观点才会被科学发现淘汰;
二、杞人没能够继续他的思考,既然担心天会塌下来,那么又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这样的担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没有经过现代的教育以及更加开发的思想普及,遂并没有“追问”的意识和习惯,使得他一生终只是成为杞县人的羞耻,在那本天瑞中占去一小块地方。但凡他的思考能够延续下去,他或许将改变为中国哲学史,同相近时期西方的苏格拉底一起为世界的哲学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这是周国平说的。
在《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中,周国平提到,杞人在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把眼光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同时他提到,常识不一定是真理,且将这种行为定义为哲学。甚至关于天必将毁灭的推测还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的支持的。
是的,杞人思考起天,正是哲学最本根的反应,也是最“鲜明”的哲学。开导者其实并没有正面回应杞人的问题,倒不如称之为逃避:“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杞人将自己不同与他人的思考方式放弃,其中可惜的味道不言而喻。
【唉,咱们总是这样,哪里出了一个哲学家,就会有同情者去开导他,把他拉扯回庸人的队伍里。中国之所以缺少哲学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吧。】周国平的话使我回想起了那一串串长长的译名。诚然,在阅读和理解一些哲学观点和理念时,甚少有听到中国人的名字。这样统一的趋势不仅仅将国家局势在遥远的将来注定,也影响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并注定了这种影响源远流长。
我曾经在小升初的暑假里看过一本《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访谈手记。思即此,我不禁感到比先前更加成倍的悲哀。杞人在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方面还差一些坚持,又不记着最基本的务实,忘记了哲学家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于是又被许多人归入“疯子”之列,着实让人叹息。
杞人作为一名历史人物,是很不称职的。他的身份有点儿像“黄四娘家花满蹊”里杜甫的邻居,意外地名流千古;他还有点儿像《白雪公主》里那七个小矮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却着实弱势(不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思想上)。
他的为人所知还要拜当年嘲笑他的人所赐,但这些都无从阻止我们就这少得可怜的材料进行无限的思考,不单单忽视这则带有写作者鲜明态度的寓言,以真正保证人在有着肉身之躯外仍存有不断完善、乃至丰富的灵魂。
参考书籍: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部编版)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者:胡一晨,七年级学生,以上图文皆为一晨同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