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
“学习景物描写”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教材意图是通过本单元的写作教学,达成三个目标:
1. 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 尝试运用多种手法,集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 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融入感情,使景物鲜活起来。
在“教学建议”部分,编者特意强调“从教学生观察起步”,有意纠正从阅读中归纳写作技法的单纯传授知识的写作课,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认真观察景物,然后再进行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本单元的写作设计具有一定的实操性,在具体教学落实上,还有待于教师的细化设计。
为了上好这节作文课,我在备课时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能教给学生多少“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学生又能掌握多少“描写景物”的方法呢?观察角度的选择、观察顺序、感官感受、产生何种联想和想象等。
第二,为什么要在文章“描写景物”?为了抒发某种感情?为了带感情地介绍某处景观?为了在行文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三,我们教会学生“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呢?为描写而描写?为学生写游记散文、记叙文做准备?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为陶冶学生情操?
显然,根据教材设计,本单元的写作教学不需要考虑这么多问题,本单元应该聚焦“观察—描写”,也就是教会学生观察,然后用比较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自己观察的景物,这是一种“描写景物”的技法学习与实践。根据平时我对任教班级学情的了解,很多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相当薄弱,要么是描写混乱,没有顺序;要么是描写抓不住特征,要么是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写自己观察的景物。学生作文的问题,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学生不会描写,有知识的欠缺,有缺乏观察景物的敏感,有描写景物语言的匮乏。那么本节课,只要能教会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有序、比较准确地描写自己观察的景物即为达成目标。在教学安排上,先教学“片段写作”,再教学“整篇写作”。
二、 写作模板与情境任务
在进行“校园一景”片段写作时,我预设通过“情境任务”和“写作模板”两种方式进行教学。
我预设的“情境任务“向校外人员介绍校内一景”,技法要求指向明确,但语境交际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校外人员太泛,学生在介绍景物不知面对什么样的读者,其次“介绍景物”目的不够明确,“向校外人员介绍景物”的目的可以是“为了招生宣传、为了宣传变化、为了吐槽环境……”
一时难以决断,课间我招呼了两名学生,一起漫步校园,寻找校园的风景。在校园北边的小花园,两名学生意外发现了“葫芦架”,吃惊、激动溢于言表,两名学生跑到葫芦藤下,仔细观察,品头论足,我顿时也有了教学灵感——设计“写作模板”,让学生写写校的园葫芦架。以下是设计:
“写作模板”设计
写作模板
昨天上午课间,伊凡、孙博文一起走进学校北边的小花园,没走几步,突然,伊凡大声说: “ 哇!这里还有葫芦啊! ”
…………(补充1)
伊凡拉着孙博文的手,跑到葫芦藤前。
…………(补充2)
看着眼前的葫芦,再看看周围的环境,伊凡陷入沉思。
…………(补充3)
看,这就是校园的葫芦!遗憾,我今天才发现!
写作支架:
补充1:伊凡看到的葫芦是怎样的?位置、形状、颜色。
描写第一眼看到的葫芦。远看粗写。
传递知识:所描写的葫芦符合“惊奇”心理,景物注入感情。
补充2:伊凡此时会看到什么呢?葫芦的数量,葫芦的形状、葫芦表面、葫芦藤、叶子等。
葫芦的形状怎么样?大小、颜色、样子、表面怎样?你联想到了什么?
葫芦藤、叶子、花朵的形态怎样?
描写仔细观察的葫芦。近看特写,浓墨重彩。
传递的知识:观察的顺序;观察的角度;调动多感官看、嗅、听;运用联想、想象。
补充3:伊凡此时又看到什么呢?周围环境,土地面积、是否有杂草,是否其它蝴蝶、蜜蜂、昆虫?
描写葫芦的生长环境。对比略写,抓住一点。
传递知识:对比描写,强化看到“葫芦”的惊奇。
对于“写作模板”设计,我的出发点是“不经意发现大自然的美好”,目的是不仅要教会学生描写景物,而且要教给学生“为什么在文章中要描写景物”。但我知道,这样的写作模板设计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但仍有一丝侥幸心理,就是学生的关注点会不一样,学生的观察顺序、角度以及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这样能保证作文差异化。
虽有设计,依然困惑。斗胆讨教无锡的张原老师,张老师欣然接受。课件发给张老师,张老师回复非常及时,我心生敬意。张老师肯定了模板设计具有一定的“实操性”,但建议进行“情境任务”,我说了之前的想法,旋即张老师发来情境设计:
学校要拍摄宣传片,在校庆时向海内外校友展示学校新貌,其中有“校园一景” 的内容,拍摄以校园小花园为主,请你为视频设计一段解说词(以景物描写为主),150字。要求:突出景物特点,注意写景顺序,适当运用修辞。
这个“情境任务”有明确的读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明确的写作要求,囊括了景物描写的所有要求。醍醐灌顶!
同时,张老师是针对“写作模板”中“抓特点、找角度、讲顺序、用感官、赋感情、会联想、善想象、有修辞”的支架设计,指导我写作支架要变成评价标准,供学生参考,文字表述不能太教师化。于是,继续根据情境任务琢磨如何将“写作支架要变成评价标准”。
我以问题的形式设计了如下写作支架:
1.哪些景物最能体现学校的变化?这些景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 这些景物,你如何安排出镜顺序?重点描绘哪个景物呢?
3. 重点描绘的景物你用哪些角度观察?分别看到什么?
4. 观察时,你有什么联想与想象呢?描写时,你会用到什么修辞呢?
根据支架,我试着写了解说片段,描写真的好难!十分钟,我才写了178字。根据教材300字的要求,我把字数设定为不少于200字。
再次将课件发给张老师讨教。张老师将字数变成150— 200 字(这个修改可以看出张老师对八年级学情特点掌握非常清楚);修改了“写作支架”——
友情提醒
1.围绕景物主要特点展开;
2.无论视频、文字,要展现景物特点,建议安排好描写顺序(出镜顺序);
3.为了避免单调,可从不同角度来表现;
4.适当的联想、想象和合理的修辞能使视频和文字增色不少。
张老师的语言简洁明了,指向性明确,对学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真名师的力量!
向张老师讨教时,张老师说,最好有个教学视频或录音,遗憾的是那天课堂忘记带手机了,并未形成录音。从学生习作来看,抓住景物特点、写景有顺序还是做到了,但部分学生在多角度写景和情境指向上有忽略,升格后基本达成目标。
三、反思与收获
这节作文课,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收获满满。首先就是理念的进一步坚定。这两年,研究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对“情境任务”比较认同,但具体到教材的作文设计上,我又有些摇摆。张老师的本次指导,让我坚定了写作教学最好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任务驱动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性”。 第二,就是写作支架设计要“以终为始”。 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将写作要求转变成写作建议,让学生依照建议写作,对照建议修改,可以将写作变得更加精准化,换句话说就是“以精准化评价促进写作的精准化”。 第三,从学生作品上分析,学生的描写语言干瘪、单调。 这反映出学生语言的匮乏。 第四,在上课之前,我安排了学生的校园观察,但仅仅是泛泛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可以设计成观察量表,让学生的观察更加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