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记 | 微信,微微信(20170312)
以前随手拍过一些照片,记过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回头翻翻,记起了很多旧事,边看边顺,修改了一些错字别字。
本文记于17年3月12日,闲话微信。
我这个人,外观看起来很老旧,骨子里却很喜新厌旧,喜欢些时髦的新东西。
当年微信一出世,就第一时间用上了;还很早申请了个微信公众号,当然是免费的那种;公私兼顾,转点工作生活的文章,发点自己的三言两语。
总体来说,微信于我,是个好东西。
一是语音通讯功能大大了节省通讯费用。发现微信的语音通讯功能后,就省去了和儿子之间的国家长途花费。
每周一次例行情况汇报,娘俩都吃啊喝啊扯半个多小时,只扯到轮到我时,基本就无话可拉了。
如果还是当年通过国际长途,断然不敢如此,只能惜言如金。
当然,也存在手机电量消耗的费用和手机折旧的费用,与长途话费相比,应该可以忽略。
二是微信群方便工作生活沟通。相对于QQ而言,微信功能更简单,手机上使用更便捷,参加和建立了很多群,有工作的,有生活的,挺方便。
按规定,微信是不太适合用于工作的,尤其是一些重要工作。但工作信息交流和工作研讨,微信还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至于生活,更是便利,有些单位的群,基本变成了购物群,啥都能买到。
根据需要,单独设置,分别处理。个别群信息泛滥,可以退出或屏蔽。
三是朋友圈共享好文章和信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多年积累,进进出出,微信中有了很多好友。每天朋友圈都会有大量的各种信息,有文字,有美食,有艳照,有流言蜚语,还有小道消息。
有些可以一瞥而过,有些可以粗粗浏览,有些值得细细研读,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的享用。
好友多了,关注的公众号多了,值得一读的文章和信息也就多了,有些还真值得认真读读。
四是公众号成为个人小书屋。挺早建了个人公众号,当时一是喜欢尝新,二是与同事及时共享一些信息,作为工作信息库。后来工作调整了,信息库的意义不那么迫切了,一度停了一段时间。
再后来想想,利用公众号,转发一些值得一读的文字,保存一些工作资料,发点自己工作生活的感想感悟,只要坚守法纪底线,不散布负能量,也没啥不好的,又重拾起来了,隔二偏三地发点东西。
现在公众号的用处,主要是为了收集保存一些工作资料和值得一读的文字,典型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壶煮三江水,来往都是客。主观为自己,有没有人关注,多少人关注,自然就无关紧要了。
我只管发,你随便看。
唯物主义辩证法,凡事都一分为二,利弊并存。
微信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需要存利去弊;微信常为人诟病的地方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是微信不可信的问题。微信是典型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更加宽松的语境,自然容易出现小道消息、流言蜚语、甚至造谣惑众的问题。有权部门,当然要加强监管,但那是权力部门的事情;作为普通受众,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基本的明辨是非的定力,责任自负。
二是绑架生活,不利健康的问题。个人认为,这一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突出,更严重。但这一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来的一个普遍问题。
很早以前的旧社会,没有书籍、没有学校,也就没有读书损害健康的问题;四十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农村甚至没有电灯和收音机,孩子们放学就到田野里疯跑,身体确实比现在好,直到读高中,班里也没有几个近视滴。
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学习绑架了生活,电视绑架了生活,电脑绑架了生活,网络绑架了生活,手机绑架了生活,其实都是我们绑架了自己。
张弛有度,丰俭由己。
三是碎片化阅读的问题。有人说,微信的流行,容易造成人们阅读碎片化,知识、观点碎片化,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确实,微信阅读,是典型的碎片化阅读。
我也很想,在不冷不热的春天秋天,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泡一杯淡茶,斜靠在藤椅里,捧一本闲书,慢慢读。但实话实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
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下,我们很难有大片的时间用来读点东西,可供读书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碎片,甚至是渣渣。
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总比不读好,点滴启迪感化也是提升。至于读过之后,能否集腋成裘,连为一片,甚至连成色泽质地基本相近的一片,主要靠个人的修行。
如果因为微信文章的碎片导致思维错乱,甚至精神撕裂,恐怕很难要微信来承担责任。
至于其他毛病,肯定还有,包括黄赌毒、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问题,那是大问题,自有有权部门处置。
喜欢不喜欢,微信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使用好,利用好,才是根本。
2017年3月
公众号ID:kbwdwy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