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诗,哪还有远方?
1
昨天聊了聊启功,启功一生大部分的经历用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文献学、音韵学的研究上,而中国古代文学最大体量的一块就是诗词歌赋这样的韵文,所以启功在古诗词上的造诣极深。你比如,他给亡妻写的那一组诗中有这样两首:
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
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
今日你先死,此事坏亦好。
免得我死时,把你急坏了。
诗文简单,但情真意切,字字见泪,两首合起来可以和苏轼的《江城子》媲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结发妻王弗的,她26岁嫁给苏轼,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红颜薄命,年仅27岁的王弗就早早离开人世。这道词是王弗去世十年之后他追忆的。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不过苏轼在王弗去世后第三年,就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也非常贤惠,一直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祈福,并作《蝶恋花》纪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王闰之去世之后,苏轼又娶了比他小12岁的侍女朝云,也不能叫娶,而是把妾转正。
启功老伴去世的时候他63岁,他2005年去世93岁,很多人都让他再找个老伴,更有人主动送上门来,都被启功婉言拒绝了,过了30年的孤独人生,这30年也是他人生最风光的30年。
当然,苏轼生的那个年代就是那种形势,我们也不能用这一点做人品的比较,我们今天要聊的是诗词。
2
启功在写给亡妻的诗中有这样一首:
梦里分明笑语长,
醒来号痛卧空床。
鳏鱼岂爱常开眼,
为怕深宵出睡乡。
梦里还是欢声笑语,醒来了只能一个人在床上痛哭,那是我这个鳏夫爱夜里睁着眼睛啊?是怕深夜里在梦中醒来。
我们觉得启功的诗像顺口溜,而这背后是有深功夫的,这首诗就可见一斑。
启功小时候读私塾,就能写出严整典雅的诗词来,他刚上学的时候,写的《咏柳》诗是这样的:
如丝如线最关情,
斑马萧萧梦里惊。
正是春光归玉塞,
那堪遗事感金城。
年轻时代,他模仿起唐人诗足可以乱真。到晚年,启功写诗嬉笑怒骂,挥洒自如,喜欢把口语俗字嵌入规范的格律里。他说:这就叫“顺口溜”。诗三百,汉乐府,大多也是当时老百姓的顺口溜。杜甫的“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就是盲人说唱的唱词风格。
他对古代诗歌风格,做过一个大致的概括:“唐代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人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人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讲得非常形象,是说唐代之前的诗歌风格,以质朴天然为主流,所以叫“长”出来的。唐代文化氛围宽松,唐人作诗往往出于无心,没有那么多顾忌,像是叫嚷出来的,就怕谁声小。宋代的诗倾向说理,要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是想出来的。宋代以后,就是在模拟之前各个历史阶段了。
启功则是自成一派,他所做的,是当年胡适想做却没做成的通俗白话诗。启功的“顺口溜”里,其实也用典故,但不着痕迹。他那首《自撰墓志铭》的最后一句“身与名,一齐臭”,用的就是佛家“臭皮囊”的典故。启功说:写诗用典,目的不是炫耀学问,而是把事物压缩成信号,供读诗的人联想和检索。也可以说对比喻的简化。无论压缩还是简化,目的都是把诗歌意象作为集成电路,放到对方的脑子里。
启功认为宋人写诗词最过脑,他写过这样一首词叫《咏史》,非常真实诙谐,并且非常深刻。
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账,电子机,难得从头算。竟自有,若干卷。书中人物千千万。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于一半。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还使劲,龂龂[ yín yín ]争辩。檐下飞蚊生自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谁参透,这公案。
“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这样的话,半开玩笑,半是沉痛,仔细思考,正史里的帝王将相,真的不过如此。启功对历史的反讽,也有种学术之外的通透,他说:后世记录帝王事迹的史书叫“实录”,这名字就可笑。人天天吃饭喝水,没有说我“吃真饭,喝真水”的,因为不用说。给史书起名“实录”,是因为害怕大家怀疑它不真实。而所谓实录,从第一行帝王的徽号开始就是骗人。无论多昏庸愚蠢的人,都要被奉承为什么“文帝武帝”。
3
我昨天聊了启功,今天不是想聊启功,而是诗词,但又不是真想说诗词,而是传统与现代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就在追求近代化、现代化,近代化、现代化都是学习西方。我们现在除了社会制度,基本学得差不多了,除了政治没有现代化,但也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化就是西化,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西方人搞出来的。
但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反西方,只要是西方的就都错,只要是我们的就都对。
那么,现代化错不错呢?这东西彻底是西方的。而诗词歌赋、书法、国画就是启功研究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读懂古典的诗词呢?
这些年要求加大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力度,那也只不过是为了考试,到了大学也没几个人对古诗词感兴趣。书法、国画更是这样,虽然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明明就在我们身边,可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相反,以写实为主的西洋绘画和现代的西方设计产品我们马上就能看得懂,并很快地就接受呢?
有一种论调,也是我们接受了多年的论调,那就是我们古代的东西都落后了。
这是我们自己认为的,但现代的东西我们又有什么呢?除了西方的东西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们从五四之后就把传统文化否定了,全盘否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无障碍地学习西方。
到了现在这个节点上,反西方成了政治正确,但我们对自己的东西又一无所知了。谁还会饶有兴趣地去读传统的诗词、去欣赏传统书画作品呢?
没有了,除非说读诗能上央视出名,收藏一幅书画能升值。
原因不是追求了西方的现代化,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无情地否定了我们的传统。
没有了诗,哪还有远方?